大豆有植物肉的美称,作为蛋白质含量高达35%~40%的食物,大豆算得上是最佳的植物蛋白来源之一。因为豆制品营养丰富,43岁的老王将其当作保健品,连续两个月,餐餐有豆,结果因胃痛、胃胀到医院检查。经检查,老王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因为常吃豆制品刺激胃酸分泌,引起胃肠胀气。豆类的营养非常丰富,脂肪含量很低,是很好的健康食品,食用过量也可能引起不适。
我们说的豆制品,通常是指大豆制品,也包括其他豆类加工而成的制品。豆类作物按营养成分含量的不同分为大豆和杂豆(除大豆以外的其他豆类)两类。大豆包括黄豆、青豆和黑豆。大豆含有较高的蛋白质(35%~40%)和脂肪(15%~20%);大豆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较少(20%~30%)。大豆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大豆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模式较好,和动物蛋白相似,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唯一上榜的植物来源优质蛋白质。杂豆类包括赤豆、芸豆、绿豆、蚕豆、豌豆等。与大豆相比,杂豆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55%~65%),蛋白质含量低于大豆(10%~30%),脂肪含量低于5%。杂豆的营养素含量与谷类更接近,不过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比谷类好,B族维生素含量比谷类高,且富含钙、磷、铁、钾、镁等矿物质。
大豆经过不同的工艺,被制作成了上百种风味的豆制品:如豆浆、豆腐、豆腐干、豆腐丝、豆腐脑、豆腐皮、香干等非发酵豆制品,以及口味较重的臭豆腐、腐乳、豆瓣酱、酱油等发酵豆制品。不同的豆制品的营养成分是不同的。
非发酵豆制品。 豆浆:将大豆用水泡后磨碎、过滤、煮沸而成,营养成分含量因制作过程加入水的量不同而不同,易于消化吸收。豆腐:是大豆经过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等工序而加工成的产品,加工过程中大量的粗纤维和植酸被去除,胰蛋白酶抑制剂和植物血细胞凝集素被破坏,提高了营养素的利用率。豆腐中蛋白质含量为5%~6%,脂肪含量为0.8%~1.3%,碳水化合物含量为2.8%~3.4%。豆腐干:豆腐干在加工的过程中,损失了大量的水分,营养成分浓缩,而豆腐丝、豆腐皮的水分含量更低,蛋白质含量可达20%~45%。
发酵豆制品。 发酵不仅可以使蛋白质部分降解,提高消化率;而且能产生游离氨基酸,增加豆制品的鲜美口味;还可以使豆制品中的维生素B 2 、维生素B 6 及维生素B 12 的含量增高,是素食人群补充维生素B 12 的重要食物。同时经过发酵,大豆中的胀气因子(棉子糖、水苏糖)被微生物分解,因此食用发酵的豆制品不会引起胀气。
豆制品
豆制品种类繁多,每种豆制品都有自己的营养优势。
补水润燥——喝豆浆。 一般来说,制作豆浆时大豆与水的比例为1∶18~1∶20。这个比例的豆浆,既有浓郁的豆香,还保留了原料中大多数有益成分。
补钙——选豆腐。 制作豆腐等豆制品过程中,常会用到含钙离子的凝固剂,使得豆腐中的含钙量显著提升。豆腐制品如豆腐干、豆腐丝等,同样是含钙大户。
补充B族维生素——吃发酵豆制品。 豆瓣酱、豆豉、豆腐乳等经过发酵的豆制品,B族维生素含量大幅增加。不过,豆腐乳、豆豉等含盐量较高,只能少量佐餐食用。
补膳食纤维——吃豆渣。 制作豆浆后的豆渣可以二次利用,虽然钙含量较低,但膳食纤维含量远高于其他豆制品。
豆制品虽好,但不宜过量食用,否则可能影响消化,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患有急性胰腺炎、慢性肾病、糖尿病(肾功能严重下降者)、慢性胃病、肾结石、高血钾症等疾病的人,最好不要吃豆制品。
豆浆和牛奶是不同种类的食物,豆浆中的蛋白质和牛奶相当,易于消化吸收,饱和脂肪酸低于牛奶,不含胆固醇,且富含植物甾醇,尤其适合老年人和心血管患者饮用。但豆浆中钙含量远低于牛奶。所以,二者在营养上各有特点,最好两种搭配饮用。在喝豆浆时,应注意加热煮沸,因为生豆浆中含有植物红细胞凝血素,大量食用未完全煮沸的豆浆数小时后可引起头晕、头疼、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而且大豆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经过氧化后可降解产生醇、酮、醛等小分子挥发性物质,有豆腥味和苦涩味。加热煮透就可以将大豆中的植物红细胞凝血素和不饱和脂肪酸破坏掉,让豆浆喝起来既美味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