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患者可出现肢体肿胀、疼痛等临床表现,血栓一旦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导致气体交换障碍,严重时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甚至死亡。

一、常见手术方式及适应证

(一)腔内手术
1.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适用于:①髂、股静脉或下腔静脉内有漂浮血栓;②急性DVT,拟行经导管溶栓治疗(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或手术取栓等血栓清除术;③行腹部、盆腔或下肢手术具有急性DVT、PE高危因素的患者。

2.经导管溶栓治疗(CDT)

适用于:①急性期DVT;②亚急性期DVT;③DVT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

3.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

适用于:①急性髂-股或全肢型DVT;②亚急性髂-股或全肢型DVT;③慢性DVT急性发作。

4.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和/或支架植入术

适用于:①不伴有急性血栓的髂、股静脉重度受压(Cockett综合征或May-Thurner综合征);②经导管溶栓、血栓清除术后遗留的髂静脉重度狭窄和闭塞;③股静脉形态、血流正常时的股总静脉重度狭窄;④慢性期短段股静脉重度狭窄(推荐行单纯性PTA)。

(二)开放手术
切开取栓术

对于发病7日以内的中央型或混合型DVT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可行切开取栓术。

二、护理常规

入院护理

1.体位护理

急性期(发病14日以内)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排便须在床上进行;禁止对患肢进行热敷或按摩,以免引发皮肤损害和血栓脱落风险。慢性期(发病超过14日)可根据病情遵医嘱适当活动。同时,遵医嘱予GCS或弹力绷带,以促进静脉回流。GCS和弹力绷带的使用护理参见第二章第一节下肢浅静脉曲张入院护理中相关内容。

2.饮食及排便护理

给予高纤维素、低脂肪、易消化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肥肉、蛋黄、动物内脏等食物摄入。对于心功能正常的患者,鼓励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病情观察

(1)患肢护理:

及时评估患肢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存在肢体疼痛的患者,了解疼痛具体部位、程度、性质及持续时间,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并评估镇痛效果。评估双下肢周径,查看肢体肿胀程度,测量部位可选择膝关节髌骨上缘15cm和下缘10cm。注意肿胀皮肤的保护,尤其是足跟、踝关节骨隆突处,可给予软枕适当抬高,避免出现压力性损伤。

(2)PE的预防和观察: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胸痛等表现,警惕PE的发生。一旦出现上述表现,应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予心电监护、高浓度吸氧等措施。确诊为PE后,遵医嘱予抗凝、溶栓等治疗,如为危重患者,应及时协助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4.用药护理

在患者抗凝、溶栓、祛聚药物治疗期间应严密监测凝血指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大小便有无带血,有无头痛等脑出血的表现等)。如服用利伐沙班,应注意10mg剂型的利伐沙班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80%),患者空腹或随餐服用均可;而15mg和20mg剂型的利伐沙班推荐与食物同服,以延缓药物在胃内排空的时间,达到较高的生物利用度,更好发挥抗凝作用。如服用华法林,遵医嘱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以便医生调整药物剂量将INR稳定在2.0~3.0。若在患肢足背行静脉穿刺注射溶栓药物,须使用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于穿刺点近心端约10cm部位间断加压,加压期间遵医嘱定期监测凝血指标,并遵医嘱予微量注射泵等仪器精确给药,注意评估末梢血运情况,避免末梢缺血。

5.环境介绍、健康评估、心理护理

参见第一章第一节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腔内手术护理常规入院护理中相关内容。

术前护理

(一)腔内手术

参见第一章第一节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腔内手术护理常规术前护理中相关内容。

(二)开放手术

参见第一章第二节血管外科常见疾病开放手术护理常规术前护理中相关内容。

术后护理

(一)腔内手术

●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或支架植入术

1.体位与活动

予患者平卧位,应保持术侧肢体伸直6~12小时,卧床12~24小时。卧床休息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协助患者行轴线翻身及踝泵运动。部分经颈静脉穿刺的患者适当限制头颈部活动,以防局部出血。

2.病情观察

同本节入院护理中相关内容。

3.用药护理

同本节入院护理中相关内容。

4.饮食护理

腔内手术患者一般采用局麻,术后可正常进食,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

5.压力治疗护理

(1)GCS的使用护理:

参见第二章第一节下肢浅静脉曲张入院护理中相关内容。

(2)间歇充气加压(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IPC)治疗的护理:

注意严格把握适应证,如果血栓未完全清除,不能使用。确保患者无禁忌证时,可遵医嘱使用IPC。在使用IPC期间,做好患者保暖,防止体温过低,若患者需要下床活动,及时移除装置。注意评估患者下肢有无缺血情况发生,若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下肢疼痛和麻痹、胸闷、呼吸困难或头晕等不适,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告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6.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穿刺点/全身出血

1)原因:

患者术后手术侧肢体活动幅度过大;围手术期抗凝、溶栓药物的使用等。

2)临床表现:

伤口渗血或周围皮肤出现瘀斑,严重时出现伤口血肿等表现。

3)预防和护理:

使用抗凝、溶栓等药物前应评估患者有无出血风险,用药期间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局部或全身皮肤出血点。若患者出现腹部疼痛、心率增快、血压下降伴面色改变等表现,应警惕腹膜后血肿的发生,立即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2)溶血

1)原因:

PMT术中红细胞受到破坏,导致机械性溶血。

2)临床表现:

患者术后1~2日尿液呈红色或酱油色,为血红蛋白尿,一般不会导致肾功能下降。

3)预防和护理:

在无禁忌证情况下,嘱患者多饮水,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肾区疼痛,关注其尿液颜色和血检验中肾功能结果。遵医嘱予患者静脉补液。告知患者血红蛋白尿原因及该症状后期可自愈,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3)PE

1)原因:

术中小血栓脱落或术后血栓再次形成后脱落堵塞肺动脉。

2)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咳嗽、晕厥等表现。

3)预防和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及时评估患者有无呼吸困难、胸痛等表现。关注患者指脉氧情况与血气分析结果。遵医嘱指导患者规范使用抗凝、溶栓等药物,做好不良反应的观察。若患者突发呼吸困难、胸痛等,及时告知医生,遵医嘱予患者吸氧和急救措施。

(4)肾功能不全、穿刺点感染:

参见第一章第一节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腔内手术护理常规术后护理中相关内容。

7.伤口护理、生活护理

参见第一章第一节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腔内手术护理常规术后护理中相关内容。

● CDT

1.体位与活动

指导患者保持静脉置管侧肢体伸直位,协助其轴线翻身,必要时背后垫软枕。置管溶栓期间嘱患者床上行踝泵运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导管拔除后6~12小时,协助患者适当抬高患肢。

2.溶栓导管护理

(1)无菌操作防止污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刺点渗血及时请医生换药,如患者有炎症反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或物理降温。

(2)妥善连接防止移位或脱落:

正确连接管道,做好固定,所有管道采取螺纹接头拧紧,或者中间桥接输液安全接头,以防止管道滑脱引起大出血;每班护士交接时要仔细观察管道是否固定良好,针对穿刺点伤口渗血或出汗较多者及时更换敷贴或用自粘绷带进行外固定,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牵拉导管。

(3)防止导管打折与阻塞:

采用U形固定导管的方法,并充分考虑体位变动情况,护士加强巡视,定期检查导管是否通畅。

(4)准确标记溶栓导管和鞘管:

药物连接管接口处和尾端分别使用统一的标识进行标记,注明溶栓导管内输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等,鞘管内输注肝素钠稀释液,避免给药路径错误。

3.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穿刺点出血

1)原因:

患者术后置管侧肢体活动幅度过大;围手术期抗凝、溶栓药物使用等。

2)临床表现:

穿刺点/切口处渗血或周围皮肤出现瘀斑等。

3)预防和护理:

注意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密切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周围有无皮下血肿、皮肤瘀斑,并询问患者有无腹胀、腹痛等不适主诉。注意查看患者穿刺处压迫止血的自粘绷带是否有松动。若发现患者伤口处敷料有松动和/或有出血现象,应立即用沙袋压迫伤口并告知医生,即刻换药。

(2)PE:

同本节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PMT、PTA、支架植入术术后护理中相关内容。

(3)肾功能不全、穿刺点感染:

参见第一章第一节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腔内手术护理常规术后护理中相关内容。

4.病情观察、患肢护理、疼痛护理

同本节入院护理中相关内容。

5.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压力治疗护理

同本节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PMT、PTA、支架植入术术后护理中相关内容。

6.伤口护理、生活护理

参见第一章第一节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腔内手术护理常规术后护理中相关内容。

(二)开放手术

● 切开取栓术

1.体位与活动

患者术后2~3日完全卧床休息,告知患者术侧肢体呈伸直位,防止伤口出血。卧床期间协助患者翻身,指导其行踝泵运动。

2.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观察:

遵医嘱予患者持续心电监护,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等情况。

(2)患肢护理、疼痛护理:

同本节入院护理中相关内容。

3.饮食护理

全麻术后禁食水6小时,而后可先少量饮水,无呛咳、呕吐等反应,方可逐渐进食。宜进食粗纤维、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内压增高。

4.用药护理

抗凝、溶栓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者伤口、皮肤黏膜、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有无出血表现。遵医嘱定期评估凝血指标。

5.压力治疗护理

同本节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PMT、PTA、支架植入术术后护理中相关内容。

6.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出血、PE参见本节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PMT、PTA、支架植入术术后护理中相关内容。

7.伤口护理

参见第一章第二节血管外科常见疾病开放手术护理常规术后护理中相关内容。

出院护理

1.伤口护理指导

保持伤口敷料干燥。行开放手术的患者,根据伤口情况及时至医院换药。

2.用药指导

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抗凝药物,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做好出血的预防和观察。口服抗凝药物指导同本节入院护理中相关内容。出院后如继续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应至正规门诊注射或在医护人员专业指导下使用。

3.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素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饮水。

4.活动指导

根据患者情况指导患者日常活动,因其他疾病需要长期卧床患者,可于床上行主动或被动肢体活动。

5.行为指导

严格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血压、血糖。避免久站久坐。坐位时,避免跷二郎腿,防止压迫血管影响回流。

6.压力治疗指导

参见第二章第一节下肢浅静脉曲张入院护理中相关内容。

7.随访指导

定期到门诊随访,如再次出现下肢肿胀或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及时就诊。

三、护理流程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流程与考评标准

续表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开放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流程与考评标准

续表 MqQoo3Fump2hYAcv5bSj875Vb04cc26yekTDDGgdrh3wDmLWghR2VNYM6/yxwX0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