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熙读小学三年级,最近觉得黑板有点看不清。家长带去医院验光后发现,小熙已经近视了,双眼近视度数分别是125度和150度。家长百思不得其解:家长双方虽是中低度近视,但都是到中学才发生的,万万没想到小熙这么早就近视了。何况,小熙平时用眼还是挺注意的——每日户外运动1小时,读写距离和姿势家长也是实时提醒。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家长觉得沮丧且困惑。
数据表明,和没有近视家长的孩子相比,家长单方或双方为近视的孩子发生近视的概率分别高2.1倍和4.9倍,医学上称为“遗传易感性”。不仅是近视,很多疾病都有遗传倾向,比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恶性肿瘤等。所以,小熙的家长双方均为中低度近视,小熙近视并不奇怪。
但为什么小熙比父母近视得更早呢?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近20年间,儿童青少年的近视发病愈发早龄化,提前了近3岁。也就是说,如果父母一辈在中学开始近视,子女一辈可能在小学就开始近视。目前我们不知道准确的原因,但推测近视是遗传加环境的双重作用结果,两者相互影响,最终导致发病。
遗传易感性理论认为,如果把孩子的基因比作一块“玻璃”,那么父母的基因越好,孩子的“玻璃”就越厚,越不容易被砸碎(生病)。如果没有“陨石”落下砸中玻璃,玻璃的厚薄无所谓。但如果有“陨石”落下,“玻璃”一定是越厚越好。
导致近视发病的这块致命“陨石”是什么呢?最大的那块是户外活动的减少。在一项关于悉尼和新加坡华人儿童(基因背景相似)的近视患病率对比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悉尼6岁华人儿童的近视患病率为3.23%,在新加坡则为29.14%,几乎有10倍之差。而这两个人群的最显著差别是,前者平均每周户外活动时间达到13.75小时,后者仅为3.05小时。在一项研究中,每天在户外多待40分钟的孩子,比对照组的孩子近视发病率低9%,证实了户外活动对近视发病的保护作用。
在大自然中,大部分动物是不近视的。但当一些动物被圈养的时候,就开始出现近视,比如马。通常认为,户外环境中保护眼睛不近视的因素有两点:阳光的照明与宽敞的环境/空间。一来控制眼球生长的一种重要神经递质叫作多巴胺,眼内多巴胺浓度和光照强度直接相关,多巴胺浓度越高越不容易近视。二来远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时,不会产生刺激眼球近视度数增长的离焦状态(远视性离焦),而户外宽敞的环境中多数物体位于远处,此时动物的眼球受到保护作用而不发生近视。一旦开始被圈养,局促且阴暗的饲养环境打破了原来眼球发育的平衡,倾向于导致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