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刚刚返校两天的大学生小李,出现持续发热的症状,向120急救中心求助。小李说,自己从家乡返校报到前,就因着凉出现发热、咳嗽的症状,体温最高达38.5℃,在诊所输液后体温降低,不料返校后再次出现发热。他感到非常担心,急诊医生一边帮他舒缓情绪,一边进行相关排查。小李反复发热的原因,医生表示是“急性扁桃体炎”所引起,还需要进一步抗炎治疗。那么出现发热,该如何处理,怎样进行自我筛查呢?什么情况需要进行紧急处理呢?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即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称为发热。
临床上按照体温高低将发热分为4类。以口测法为准,37.3~38.0℃为低热,38.1~39.0℃为中度发热,39.1~41.0℃为高热,41.1℃及以上为超高热。
发热是一种临床症状,需要综合判断病因,做到对因治疗,减少反复发热频率。发热时不要盲目服用退热药物,建议先观察一下伴随症状,如果有鼻塞、流涕、咽痛、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考虑是感冒或病毒等引起的,这时候如果体温持续大于38.5℃,或者不适症状比较严重,可酌情选择合适的退热药物。如果发热伴有咳嗽、咳脓痰、呼吸急促、胸痛,或者伴有腹痛、压痛、反跳痛等,又或者伴有昏迷、呼之不应等神经系统症状,要考虑肺部感染、腹腔感染或者中枢神经系统等的感染,需要及时就医,进一步完善检查,由医生诊断,切不可因盲目退热掩盖症状,耽误了治疗时机。
此说法错误。发热对我们来说并不完全是坏事,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性防御反应。发热时,血液中的白细胞增多,抗体生成活跃,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物质代谢速度加快,能使人体的抵抗力有所提高。但持续高热可明显增加代谢率,引发过度免疫反应,引起酸碱平衡紊乱、细胞蛋白变性、组织缺氧、多系统损伤,甚至出现意识改变。
此说法错误。感染性疾病一直是引起发热的最主要病因,但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脑出血、癫痫、血栓栓塞性疾病、中暑等引起的发热也不在少数。切勿一出现发热就盲目使用抗感染药物治疗,这样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病原学检出阳性率的下降,还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热、二重感染、耐药菌产生等情况,对原发病的正确诊断造成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