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要素,简称“证素”,即病机单元。
2004年,王永炎院士提出“证候因素,应证组合完善辨证方法体系”的观点,2007年又进一步指出“提取证候要素,厘定证候靶位,应证组合”的辨证方法。以中风病为例,可提取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基本证候因素,落实到患者个体应证组合上,则可能是风+痰2个证候因素组合,或风+瘀+气虚3个证候因素组合等。这样的辨证方法,使“复杂的辨证方法体系具有可控性”,从而丰富了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理论内涵。
2005年,朱文峰教授将“证候要素”简称为“证素”,并指出证素即辨证的基本要素,有一定的组合规则和重叠涵盖关系,并分析了证素的一些基本特征。
2006年,衷敬柏教授等进一步诠释证候要素理论认为:“证候要素是与生理、病理相关联,以病机学说为基础,并能由可测量和观察到的症状体征等信息集合直接表达的病机单元,同时它又是诊断学的概念”,并强调“在辨证中引入证候要素这一概念的目的是降低证候的维度,便于分析探讨其病机,实现辨证的目的”,还进一步概括了证候要素低维度、不可分、可实证、有机联系等4个特征。
概括而言,证候要素就是病机单元,既是诊断要素,也是指导临证治疗用药的明确靶点。“证候要素”概念的提出,对于辨证程序规范化、科学化,以及发展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方剂要素,简称“方素”,即方剂中与病机单元对应的药物组成。
换句话说,“方剂要素”是指中医方剂中与“证候要素”相对应的药物组成部分。这些组成,或是单味药,或是一对药物,或是一组药物,往往能够体现出相应的治则治法,并示人以法。
方剂要素概念由本经方科研团队于2009年提出。以《伤寒论》栀子豉汤为例,本方由栀子、淡豆豉两味药物组成,主治热郁胸膈证。分析其方剂要素:针对“热”“郁”两个证候要素(病机单元),热者清之,郁者宣之。因此,栀子则为本方“清热”的方剂要素,淡豆豉则为“宣透”的方剂要素。体现了治疗本证当以“清宣郁热”为法则,并示人大凡热郁之证,主以清宣之法。临证之时,结合病位,即便选用其他清热或宣透的药物,也都是符合仲景治法的。正所谓“宁舍其药,不失其法”。
方剂要素一般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①“方剂要素”是相对“证候要素”而提出的,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因此,方剂要素不是简单的药物或组合,而应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②“方剂要素”可以是一味药,也可以是几味药,但皆能示人以法。正如甘伯宗《名医录》评价仲景论著所云:“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后世医家研究经方方证采用“以方测证”的方法,正是利用了这种“药-法-证”三者之间的链式对应关系规律。
③历代众多著名方剂蕴含着丰富的“方剂要素”内容,这些内容均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特别是一些名方的方剂要素,如同品质优良的“配件”(或称“组件”),是临证合方、拆方、加减化裁的基本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