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痞证证治

1.大黄黄连泻心汤(表2-53)

表2-53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解析

【原文】

154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 二两 黄连 一两 黄芩 一两 (据林亿注补)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164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功用】

泻热消痞。

【主治】

火热痞,症见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舌红苔黄,关脉浮。

【方义】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无形邪热结于心下之热痞。《伤寒论》载本方仅大黄、黄连二味药,林亿在方后注中经与附子泻心汤比较,审慎的提出本方“亦有黄芩”。又《千金翼方》注云:“此方本有黄芩。”再结合临床实际来看,本方以有黄芩为妥。方中大黄苦寒,泄热破结;黄连、黄芩苦寒,清心胃火热之邪。以麻沸汤渍泡,而不取煎煮,绞汁去滓饮之,取其气之轻清上行,如此运用,既能清泻心下无形之热以消痞,又可避苦味重浊泄下之弊。现今临床可类似开水沏茶,浸泡中药片刻,绞汁去除药渣,温服,拓展治疗因于火邪郁滞所致诸多病证。

2.附子泻心汤(表2-54)

表2-54 附子泻心汤证解析

【原文】

155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大黄 二两 黄连 一两 黄芩 一两 附子 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功用】

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主治】

热痞而卫阳虚衰者,症见心下痞,畏寒汗出。

【方义】

附子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附子组成。方中大黄、黄连、黄芩,麻沸汤浸渍,取其轻清之气,以泄上焦火热;附子熟用另煎,取其醇厚之味,以温下焦之寒,扶阳固表。清·尤怡对本方之用作了精辟论述:“方以麻沸汤渍寒药,别煮附子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乃先圣之妙用也。”

3.半夏泻心汤(表2-55)

表2-55 半夏泻心汤证解析

【原文】

149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 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 炙,各三两 黄连 一两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

【功用】

和中降逆,消痞散结。

【主治】

脾虚痰阻,寒热错杂,气机痞塞于中,症见心下痞满而不痛,呕恶,肠鸣下利,舌淡红苔腻。

【方义】

半夏泻心汤由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易生姜为干姜而成。方中半夏、干姜辛开而温,可化痰开结,温脾散寒,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泄而寒,清热燥湿,可降胃气之热。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调补,和脾胃,补中气,以复中焦升降功能,此即“辛开苦降甘调”之法,是中医临床调和脾胃阴阳,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代表方剂。故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说:“本方为治疗脾胃疾病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在临床上,对单纯的脾胃热证或寒证较易医治,而对于脾胃运化失常所产生的寒热夹杂、升降乖戾之证,若不明和解脾胃阴阳之法,则往往令人束手无策。”本方要求“去滓,再煎”,意在使药性和合,更有利于调和脾胃。

刘渡舟教授指出:五泻心汤以半夏泻心汤为纲,半夏泻心汤以半夏为主,因此应用本方,主要是要抓住半夏一味,就可调阴阳不和,大树下分出两枝,一加干姜,一加芩连,又有参甘枣调和脾胃。因此,临床应用之时,根据病机要考虑到辛开、苦降、甘调三方面的力量均衡。总结刘老运用半夏泻心汤常用药量如下:半夏12~24g,干姜6~10g,黄芩3~6g,黄连6~10g,党参10~16g,炙甘草6~10g,大枣7~12枚。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半夏用量3~9g为宜,对于一些慢性病,包括一些疑难杂症,痰湿阻滞往往缠绵不愈,难图速效,运用半夏泻心汤,可采用“小量多剂”以涤痰化浊、斡旋中焦气机、恢复脾胃升降,或配伍白芥子,弥补半夏因剂量受限而导致豁痰开结之力不足的缺憾,并能增加本方疏肝气之功效,实现增效减毒的目的。

4.生姜泻心汤(表2-56)

表2-56 生姜泻心汤证解析

【原文】

157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 四两,切 甘草 三两,炙 人参 三两 干姜 一两 黄芩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黄连 一两 大枣 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白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功用】

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主治】

胃虚水停,气机痞塞,症见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嗅,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方义】

本方由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四两、减干姜二两组成。二方组分原则基本相同,皆属辛开苦降甘调之法。本证因胃气不和,水渍其中,故加生姜四两为君,具有开胃气、避秽浊、开结散水之功;半夏泻心汤诸药仍和胃消痞。

5.甘草泻心汤(表2-57)

表2-57 甘草泻心汤证解析

【原文】

158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 四两,炙 黄芩 三两 干姜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擘 黄连 一两 人参 三两 (据林亿注补)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主治】

脾胃气虚,痞利俱甚,症见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下利频作,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

【方义】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重用炙甘草而成。因本证脾虚下利频繁急迫,故重用炙甘草以健脾缓急;又以人参、大枣,增益其补中之力;干姜、半夏涤痰开结,温脾散寒;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降逆和胃。诸药相合,使得虚以得补,急利得缓,热得以清,寒得以温,脾胃健而中州运,阴阳调而升降复。

按林亿校注,宋本《伤寒论》无人参属于脱落。因半夏泻心汤与生姜泻心汤均有人参,考《金匮要略》(简称《金匮》)、《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千金》《千金方》)、《外台秘要》(简称《外台》)等本方中亦有人参,且本证又是三痞硬证中正气最虚者,故必具人参无疑,故在考证与折算过程中参《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脉证并治》剂量补入。《金匮要略》载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症见咽喉、前后二阴腐蚀溃烂,即“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与甘草泻心汤辛开涤痰、苦燥化浊、甘补扶正,以解狐惑之邪。与本方不同者,用生甘草重在清热解毒。

6.旋覆代赭汤(表2-58)

表2-58 旋覆代赭汤证解析

【原文】

161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旋覆花 三两 人参 二两 生姜 五两 代赭 一两 甘草 三两,炙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和胃降逆,化痰下气。

【主治】

脾胃虚弱而肝气夹痰饮上逆,症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甚至呕吐痰涎,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弦。

【方义】

旋覆代赭汤以旋覆花为主要药物。诸花质皆轻、性皆升,独旋覆花味咸而能下降,故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旋覆花归肝胃经,既能疏肝消痰理气,又能软坚散结消痞。与代赭石相伍,平肝降逆,降胃下浊;半夏、生姜为辛开之品,温胃化痰散结;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补中,健脾助输,以灌四旁。

7.赤石脂禹余粮汤(表2-59)

表2-59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解析

【原文】

159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 一斤,碎 太一禹余粮 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用】

涩肠,固脱,止利。

【主治】

少阴虚寒下利不止,下焦滑脱,肾关失约之证。

【方义】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病机为下元不固,滑脱不禁。方中赤石脂甘酸涩温,涩肠止利,固敛止脱;禹余粮甘涩而平,止泻补脾,固敛胃气而厚大肠。二味同为涩肠固脱之品,适用于久泻久利,滑脱不禁之证,即涩可固脱之谓。因二药均难溶于水,故研末调服。

8.黄连汤(表2-60)

表2-60 黄连汤证解析

【原文】

173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 三两 甘草 三两,炙 干姜 三两 桂枝 三两,去皮 人参 二两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功用】

清上温下,调和脾胃。

【主治】

胸中有热,胃中有寒,时欲呕吐,腹中疼痛,大便下利等。

【方义】

本方系半夏泻心汤减黄芩加桂枝而成。方中黄连苦寒,清心胸之热,并能厚肠止利;干姜、半夏辛开,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桂枝通阳降冲;人参、炙甘草、大枣补中益气,斡旋中焦,助脾胃升降协调。采用“昼三夜二”服法,即小量频服,可避免药后呕吐,有利于提高疗效。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仅一药之异,而主治功效不同。半夏泻心汤证是寒热痞结于中,心下痞满,呕吐下利,故姜夏与芩连并用,去滓再煎,使药性和合,以解寒热互结中焦之证。黄连汤是上热呕吐,下寒腹痛而利,而无痞满,故重用黄连清热于上,桂枝、干姜通阳散寒于下,不必去滓再煎,以分走上下,使寒热各得其所。 anQMTs4RI1AFYktcCdfvEYDuD2tKqK952TsHGqhGjOpW0CDRTdGAzj9IgQlJ11r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