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九、结胸病证治

1.大陷胸汤(表2-48)

表2-48 大陷胸汤证解析

【原文】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黄 六两,去皮 芒硝 一升 甘遂 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35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功用】

泻热逐水破结。

【主治】

水热互结胸膈所致的大结胸病,症见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短气躁烦,心中懊 ,但头汗出,大便秘结,日晡所小有潮热,渴不多饮,苔黄腻或黄厚而燥,脉沉紧。

【方义】

大陷胸汤为泻热逐水之峻剂,方中甘遂辛苦而寒,泻水逐饮,长于泻胸腹之水;大黄泻热荡实;芒硝软坚破结,助大黄荡涤泄热;三药相合,专攻水热凝结。本方芒硝用量约为大黄的2倍,意在以芒硝之咸,泻热逐水,润燥软坚。本方虽用硝、黄,但逐水之功关键在甘遂末一味。清·吕震名《伤寒寻源》谓:“若不用甘遂,便属承气法,不成陷胸汤矣。”因其难溶于水,故常研末冲服。本方泻下峻猛,故应中病即止,不可过服,故方后云“得快利,止后服”,以免损伤正气。

2.大陷胸丸(表2-49)

表2-49 大陷胸丸证解析

【原文】

131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黄 半斤 葶苈子 半升,熬 芒硝 半升 杏仁 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功用】

泻热逐水,峻药缓攻。

【主治】

热实结胸证而病位偏上者,症见胸膈或心下硬满疼痛,发热,汗出,颈项强,短气,或呼吸不利、气喘、小便不利,脉沉紧。

【方义】

大陷胸丸由大陷胸汤加杏仁、葶苈子、白蜜而成。取大陷胸汤邪热逐水,加葶苈、杏仁以泻肺利肺,以开水之上源。大陷胸汤为逐水峻剂,恐其一掠而过,不能尽除其上焦之邪,故变汤为丸,小制其量,并重用白蜜味甘而缓恋,使泻下之力,留于上焦,缓缓发挥作用,既无过猛,又无留邪之弊,实现峻药缓攻之目的。现代临床可用作汤剂,方中各药用量可参原方比例。

3.小陷胸汤(表2-50)

表2-50 小陷胸汤证解析

【原文】

138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黄连 一两 半夏 半升,洗 栝楼实 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用】

清热化痰散结。

【主治】

痰热互结所致的小结胸病,症见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胸闷喘满,咳吐黄痰,苔黄腻,脉浮滑等。

【方义】

小陷胸汤具有辛开苦降、清热涤痰散结之功,主治痰热之邪结于胃脘,不蔓不枝,正在心下的小结胸病。方中栝楼实甘寒滑润,清热涤痰,宽胸利肠,并能开血脉之结;半夏辛温化痰;黄连苦寒清热。三药相合,辛开苦降,清热化痰散结,使痰热分消,结滞开散。较之大陷胸汤,药力皆有逊色,攻而不峻,故称为小陷胸汤。服汤药后,热除痰去,多见大便排出黄色黏液,其病亦往往随之而愈。经考证方中栝楼实、半夏、黄连的比例约为6∶4∶1,栝楼实重用,并取先煎,以增强化痰开结行瘀之功。

4.文蛤散(表2-51)

表2-51 文蛤散证解析

【原文】

141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

文蛤 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功用】

清热利水。

【主治】

太阳病表不解,阳郁发热,反用冷水潠灌劫热,而益烦,肉上粟起,口渴不欲饮。

【方义】

文蛤散由文蛤一味组成。文蛤咸寒而性燥,能去表间水热互结之气。

5.三物白散(表2-52)

表2-52 三物白散证解析

【原文】

同上141条。

白散方

桔梗 三分 巴豆 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 三分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功用】

温下寒实,涤痰破结。

【主治】

寒实结胸证,症见胸膈或心下硬满疼痛,或胸部闷痛,喘咳气逆,而无烦渴等热证,苔白滑,脉沉紧等。

【方义】

白散(即三物白散)可温下寒实,涤痰破结。方中巴豆辛热力猛,逐寒痰冷饮积聚;贝母开结解郁;桔梗开肺气之闭,又能载药上行。白饮和服,护胃气以防峻药伤正。药后或吐或下,皆为逐邪外出之反应。因巴豆得热则行,遇冷则止,若服药不利,可服热粥以助泻下;若下利不止,可服冷粥以止下利。临床拓展用于治疗渗出性胸膜炎、肺癌并发胸水等证属寒邪与痰水相结者。 M+69QTVq7783FdlFssOSW2FsyUMfMNwFicofCYgW1QctVaKfVm4YvYs/2f49lHC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