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44 甘草干姜汤证解析
029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 四两,炙 干姜 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温中散寒。
汗伤脾阳,寒从中生,症见呕吐,手足厥冷,口不渴,脉迟,舌淡苔白等。
甘草干姜汤取炙甘草之甘温,补中益气;干姜之辛热,温中祛寒。然炙甘草剂量大干姜一倍,意在温中散寒又无燥烈伤阴之弊。《金匮要略》用本方治虚寒肺痿,因肺脾虚寒、津液不化而吐涎、头眩、遗尿、溲数等。
表2-45 芍药甘草汤证解析
同上029条。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 甘草 各四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酸甘复阴,缓急止痛。
阴血亏虚,筋脉失养之脚挛急证。
本方为甘酸苦养阴之方,方中白芍药酸苦微寒,滋阴养血,缓急止痛;炙甘草甘温,补中缓急,二药相合酸甘化阴,使阴液得复,筋脉得养,则脚挛急即伸。
表2-46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解析
068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 甘草 各三两,炙 附子 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扶阳益阴。
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筋脉失养证,症见畏寒蜷卧,脚挛急,脉微细等。
本方是芍药甘草汤加附子而成。用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以养营血;附子辛热,温经复阳,与甘草相伍,辛甘化阳以固卫气,三药共奏阴阳双补之功。本方药少而专,配伍精当,可为组方遣药之楷范。
表2-47 炙甘草汤证解析
177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甘草 四两,炙 生姜 三两,切 人参 二两 生地黄 一斤 桂枝 三两,去皮 阿胶 二两 麦门冬 半升,去心 麻仁 半斤 大枣 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气血两虚,心脉失养证,症见心动悸,短气乏力,动则尤甚,头晕,面色少华,脉结代,舌质淡红等。
炙甘草汤证由桂枝汤去芍药,加人参、生地、麦冬、麻仁、阿胶组成。方中生地、麦冬、麻仁、阿胶、大枣滋阴养血,充脉之体;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使气血生化有源,以复脉之本,即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桂枝振奋心阳,配生姜以温通血脉;清酒煎煮助阳气、行药力而通血脉,使滋阴而无滞结之患。诸药相伍,滋补气血阴阳,适宜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证属阴阳两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