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22 栀子豉汤证解析
076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 十四个,擘 香豉 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077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078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081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375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清宣郁热。
无形邪热郁于胸膈,症见虚烦不得眠,甚或反复颠倒,坐卧不宁,莫可名状;或胸中窒,心中结痛;或胃脘疼痛、嘈杂似饥、但头汗出,舌红苔黄,脉数等。
本方由栀子、淡豆豉二药组成。栀子味苦性寒,泄热除烦,降中有宣;豆豉体轻气寒,轻宣上行,载栀子以清心胸烦郁;同时清太阳浮游之热。二药相伍,清宣并施,发散火郁兼以解表,盖因胸膈外通太阳,内连阳明之故也。本方先煎栀子,后纳豆豉,意在栀子取其味,香豉取其气,盖久煎则失其宣散之功也。治热必远寒,故脾胃虚寒而大便溏者,不宜服用。
表2-23 栀子甘草豉汤证解析
同上076条。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 十四个,擘 甘草 二两,炙 香豉 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清宣郁热,兼以补气。
无形邪热郁于胸膈之栀子豉汤证,兼气不足者。
本方由栀子豉汤加炙甘草二两组成。栀子豉汤清宣郁热,炙甘草补中益气。适用于栀子豉汤证而兼少气者。少气指呼吸少气,乃热邪伤中耗气所致,不用人参、黄芪之属,恐其甘温助热也。
表2-24 栀子生姜豉汤证解析
同上076条。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 十四个,擘 生姜 五两 香豉 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清宣郁热,和胃降逆。
无形邪热郁于胸膈之栀子豉汤证,兼见呕逆之证者。
本方由栀子豉汤加生姜五两组成,为栀子豉汤证兼见呕吐而设。《医宗金鉴》云:“呕者,是热迫其饮也,加生姜以散之。”方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加生姜降逆止呕,和胃散饮。
表2-25 栀子厚朴汤证解析
079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 十四个,擘 厚朴 四两,炙,去皮 枳实 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无形邪热内扰胸隔,气机阻滞于腹,症见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本方由栀子豉汤去豆豉加厚朴、枳实组成。本方证的心烦、卧起不安与栀子豉汤相类,但兼见腹满,提示无形邪热已由胸膈下行及腹,病变部位亦渐趋于里,故不用轻宣上行之淡豆豉,而加厚朴、枳实以下气除胀消满。栀子厚朴汤证为“小承气汤证之先着”,若邪热结聚加重,临证可酌选承气汤类。
表2-26 栀子干姜汤证解析
080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 十四枚,擘 干姜 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清上温中。
伤寒误下后,上焦有热、中焦有寒,症见身热心烦、大便溏稀。
本方由栀子豉汤去豆豉加干姜组成,适用于胸中郁热、脾肠虚寒之上热下寒证。用栀子苦寒以清胸膈之热,干姜辛温以温肠胃之寒,同时佐栀子以宣泄郁热。本方寒温并用,清上温下相反相成。与第81条“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合看,仲景立法有常有变。
表2-27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解析
063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 四两,去节 杏仁 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 二两,炙 石膏 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162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清宣肺热。
邪热壅肺之咳喘,伴发热而不恶寒,汗出,口渴,咳嗽,痰黄稠,舌红苔黄,脉数。
本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组成,变辛温为辛凉,适用于邪热壅肺作喘证。方中麻黄、杏仁、炙甘草,宣利肺气而平喘;麻黄、石膏相伍,清宣肺中郁热而定喘逆,且石膏用量倍于麻黄,借石膏辛寒之性,以制麻黄辛温发散之力,又能外透肌表,使邪无复留。四药相伍,宣肺清热,止咳平喘。
表2-28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解析
034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 半斤 甘草 二两,炙 黄芩 三两 黄连 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症见身热,胸脘烦热,口渴,喘而汗出,大便臭秽,暴注下迫,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脉数。
葛根黄芩黄连汤为表里双解,清热止利之剂。方中葛根辛甘凉,解肌清热,升清止利;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厚肠胃而止利。炙甘草甘缓,和胃安中,调和诸药。本方无论有无表证均可使用,尤其适用于痢疾或泄泻属阳明胃肠湿热者。
表2-29 黄芩汤证解析
172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方
黄芩 三两 芍药 二两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清热止利。
少阳邪热内迫阳明,胃肠功能失职,症见发热,口苦,小便短赤,下利灼肛,腹痛,或大便利而不爽,苔黄,脉弦数。
黄芩汤主治太阳少阳合病,热邪陷入少阳之里,胆火下迫肠道而下利。方中黄芩苦寒,清泄少阳邪热,兼清大肠湿热;芍药调血和肝而敛阴;甘草缓急止痛,大枣调中补正。本方为治热性下利之祖方,后世治痢之方剂,多由其化裁而来,如张洁古之芍药汤治赤白痢疾,即本方去大枣,加木香、槟榔、大黄、黄连、当归、肉桂而成。
表2-30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解析
172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 三两 芍药 二两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擘 半夏 半升,洗 生姜 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清热止利,和胃降逆。
黄芩汤证兼呕吐者。
本方由黄芩汤加半夏、生姜而成。适用于少阳邪热既下迫肠道而下利,又上迫于胃导致胃失和降而呕吐。故用黄芩汤清热止利,加半夏、生姜和胃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