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17 五苓散证解析
07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猪苓 十八铢,去皮 泽泻 一两六铢 白术 十八铢 茯苓 十八铢 桂枝 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072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074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141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156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化气利水,外散风寒。
太阳蓄水,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渴欲饮水但饮后不解,甚或水入则吐,或兼发热,汗出,恶风,或心下痞而小便不利,苔白滑,脉浮或浮数;或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痫者。
“散”者,四散之意也。方中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白术助脾气以转输;桂枝通阳化气行水,可除膀胱气化失司致水饮内停,兼解肌表之邪。方后注“多饮暖水”,其意在于助药力,祛邪散水而行津液,以为药之后继。服药后若水道通调,则下窍得利,外窍得通,病邪内外分消,故曰“汗出愈”。本方无表证亦可应用,后世常以其加减治水湿停聚病证,如茵陈五苓散治湿多热少之黄疸;与平胃散合方为胃苓汤,治湿盛之便溏;加苍术、附子为苍附五苓散,治阳虚寒湿内盛;加人参为春泽煎,治老人气虚水停。
表2-18 茯苓甘草汤证解析
073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 二两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一两,炙 生姜 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温胃化饮,通阳利水。
风寒外袭,水饮内停,胃脘部悸动不宁,推按之则水声漉漉,或冲逆而呕,口不渴,小便不利,或见肢厥,脉弦,舌苔白滑。
茯苓甘草汤又名苓桂姜甘汤,属苓桂剂群,本方主治胃虚水停中焦之证。方中茯苓、桂枝通阳化气利水;因本方主治水气病在于胃阳不足,水邪停于胃,故在苓桂的基础上加生姜温胃散饮;炙甘草和中补虚。诸药共用,共奏温胃化饮,通阳利水之功。
表2-19 桃核承气汤证解析
106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仁 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 四两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芒硝 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活血化瘀,通下瘀热。
太阳病蓄血证,症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大便色黑。
本方即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而成。方中桃仁辛润以活血化瘀,大黄推陈致新;与苦寒泻热逐瘀之大黄,咸寒润燥、清热散结之芒硝相伍,泄热逐瘀,软坚化结;桂枝辛温以宣阳行气,温通经脉,辛散血结,助桃仁活血之功;佐以炙甘草调和诸药,共成泻热逐瘀之轻剂。方中大黄、芒硝、桃仁用量比例为4∶2∶1,意在借通下之法泄热而逐瘀。本方煎服法需注意:一是先煎桃仁、桂枝、大黄、炙甘草,去滓取汁,后入芒硝微煮。二是当空腹服药,因本证病位在下焦,先服药后进食,有利于药达病所。方中大黄、芒硝用量不可死守原方,如血瘀重而热象轻、大便通畅者,可少用或不用。后世拓展用本方治疗血热互结的经闭、子宫肌瘤、产后恶露不下以及跌打损伤而形成的瘀血,亦多获良效。
表2-20 抵当汤证解析
124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水蛭 熬 虻虫 各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 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 三两,酒洗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125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破瘀泻热。
太阳病蓄血重证,症见少腹硬满,其人发狂,小便自利,或消谷善饥,或喜忘,或屎虽硬、大便反易、色黑;或身黄;舌质紫或有瘀斑,脉沉涩或沉结。
抵当汤证为泻热逐瘀之峻剂。《本经》谓水蛭“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虻虫“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癥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二药直入血分善于逐恶血,破血积;大黄荡涤邪热,导瘀下行;桃仁活血化瘀,润肠通便。柯琴注云:“蛭,昆虫之饮血者也,而利于水。虻,飞虫之吮血者也,而利于陆。以水陆之善取血者,用以攻膀胱蓄血,使出乎前阴。佐桃仁之苦甘而推陈致新,大黄之苦寒而荡涤邪热。”本方若一服,瘀血不下,可更服之;得下,勿更服。由于本方峻猛,故凡年老体弱、孕妇及溃疡病患者等均当慎用。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剂量,以增强或减缓其破血之力。
表2-21 抵当丸证解析
126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水蛭 二十个,熬 虻虫 二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 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 三两
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攻逐瘀热,峻药缓攻。
蓄血证而病势较抵当汤证轻者,症见少腹满,小便自利,或有发热,舌紫暗,脉沉涩或沉结。
抵当丸药物组成与抵当汤完全相同,但水蛭、虻虫分别由30个减至20个,桃仁由20个增至25个,改汤为丸,共制丸4丸,煮1丸服之。抵当丸不是蜜丸,而是水丸,药量只有抵当汤1/4,然连渣同服,取峻药缓攻之义。对此,方有执云:“名虽丸者,犹煮汤焉。夫汤荡也;丸缓也。变汤为丸,而尤不离乎汤,其取欲缓不缓,不荡而荡之意欤。”服药后“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不仅指出药后得效之反应,同时兼有据证而增减药量之意,意在取效而不伤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