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太阳病表证

1.桂枝汤(表2-1)

表2-1 桂枝汤证解析

【原文】

0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0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15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024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025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042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044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045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053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054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056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057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091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095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234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40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387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功用】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

【主治】

①风寒袭表,营卫不和证,症见头项强痛,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汗出,脉浮缓等;②表证或汗或吐下,外证未解,脉浮弱者,或下后,其气上冲者,或汗后脉洪大而不烦渴者;③脏无他病,因营卫不和而时发热自汗出者;④霍乱病,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方义】

桂枝汤外能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内能燮理阴阳,调和脾胃气血,清·柯韵伯谓其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方以辛温之桂枝配生姜,解肌祛风,兼以止呕;以酸苦微寒之芍药敛阴和营,更以甘温之大枣,助芍药和营;炙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功,用以调和中气,其与桂枝相配辛甘发散,与芍药为伍,酸甘化阴。诸药相伍,辛甘化阳,酸甘化阴,配伍之精义,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意,调卫中有和营之功。故本方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炙甘草之调和阴阳表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故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证,亦广泛用于脾胃气血不和所致的内伤杂病。桂枝汤调和营卫、散收平衡,关键在于桂枝与芍药的比例1∶1。此外,临床应用桂枝汤还应该注意遵守“方后注”中煮药、服药、药后护理、发汗要求与饮食禁忌等以及《伤寒论》第16、17、19条桂枝汤禁例,正如仲景所强调“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2.桂枝加葛根汤(表2-2)

表2-2 桂枝加葛根汤证解析

【原文】

0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葛根 四两 芍药 二两 生姜 三两,切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擘 桂枝 三两,去皮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本处依林亿按:“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故方中未加麻黄。)

【功用】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主治】

太阳表证兼经输不利,症见发热,恶风寒,汗出,脉浮缓,项背拘紧不舒,转动不利。

【方义】

本方即桂枝汤加葛根四两而成,主治风寒袭表,卫强营弱,而兼太阳经输不利证。较桂枝汤来说,太阳经气郁滞更重。故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葛根以升散发表,宣通经脉,升津舒经,而成两全之美。

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表2-3)

表2-3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解析

【原文】

0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二枚,擘 厚朴 二两,炙,去皮 杏仁 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018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功用】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降气平喘。

【主治】

太阳表证未解兼肺气上逆而喘,症见发热,汗出,恶寒,头痛,咳喘,痰白清稀,脉浮缓。

【方义】

本方即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主治太阳病误下,表证仍在,肺气上逆而喘;或素有喘疾而病太阳中风,肺气不利,而使喘病发作。治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以治新感;加厚朴、杏仁利肺降气,既治宿喘,又助解表。“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蕴有治卒疾而兼痼疾之法,示人以规矩。

4.桂枝加附子汤(表2-4)

表2-4 桂枝加附子汤证解析

【原文】

02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甘草 三两,炙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二枚,擘 附子 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功用】

解肌祛风,扶阳摄阴。

【主治】

发汗后,阳虚漏汗不止,症见恶风寒,四肢拘急疼痛,屈伸不利,小便难。

【方义】

本方即桂枝汤加炮附子而成。太阳病,若发汗太过,非但表邪不解,反致阳伤阴耗;卫阳虚衰,不能固摄营阴,而漏汗不止。过汗之后,阳虚气化不利,津亏化源不足,故小便少而排出乏力。阳虚不温,津亏失养,风寒外袭而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治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炮附子温经扶阳固表,俾阳能摄阴,而漏汗止,营卫调和而诸证可愈。临床可拓展用治风寒痹阻所致肌肤麻木不仁甚或肢痛、脉沉而弦,可酌加当归、红花、威灵仙等理血之品。

5.桂枝去芍药汤(表2-5)

表2-5 桂枝去芍药汤证解析

【原文】

021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 三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功用】

解肌祛风,温通胸阳。

【主治】

太阳表证未解兼胸阳不振,症见发热,汗出,恶风寒,头痛,胸中满闷,心悸、短气、脉促。

【方义】

本方即桂枝汤方去芍药。治太阳表证误下,心胸之阳受损,但犹能鼓邪外出,故胸虽满而脉反促。证属营卫不和,兼胸阳不振。治当调和营卫,温通心阳。桂枝配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达邪出表;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以温通心胸之阳气。去芍药者,因其苦泄酸收,不利于振奋胸阳,此为避阴救阳之法。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表2-6)

表2-6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解析

【原文】

022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 三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二枚,擘 附子 一枚,炮,去皮, 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功用】

解肌祛风,温经复阳。

【主治】

太阳病误下,胸阳不振、卫阳虚衰,症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胸闷脉促,畏寒。

【方义】

本方接桂枝去芍药汤之后,治误下后,脉促胸满而微恶寒。与桂枝去芍药汤证相比,除胸阳不振外,兼卫阳虚衰;恐生姜、桂枝力不足以温经,故于桂枝去芍药汤中再加辛热之炮附子,温经复阳。本方亦可用于阴寒内盛、胸阳不振之胸痹。补心阳用桂枝,补肾阳用附子,心肾两虚而胸闷不解,则桂枝、附子同用,此仲景心法。

7.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即桂枝新加汤)(表2-7)

表2-7 桂枝新加汤证解析

【原文】

062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四两 甘草 二两,炙 人参 三两 大枣 十二枚,擘 生姜 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功用】

解肌祛风,益气和营。

【主治】

太阳病汗后,气血两虚,肌肤失养而身疼痛,症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身痛绵绵,脉沉迟。

【方义】

发汗不当,阳虚而漏汗不止者,治以桂枝加附子汤;若营血亏虚,肌肤失养而绵绵作痛者,主以桂枝新加汤。本方重用芍药四两、更加人参一两以益气养阴和营,重用生姜四两以宣通阳气,引药达表而止痛。

8.麻黄汤(表2-8)

表2-8 麻黄汤证解析

【原文】

0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 三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一两,炙 杏仁 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036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037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046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051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052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055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232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5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功用】

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风寒,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方义】

麻黄汤为辛温发汗解表之峻剂,主治伤寒表实证。方用麻黄、桂枝、炙甘草辛温散寒,发汗解表,针对“风寒外袭,卫闭营郁”的证候要素;麻黄、杏仁、炙甘草,即三拗汤(《金匮要略》谓之还魂汤),可宣利肺气,止咳平喘,并助麻、桂解表发汗。应用本方,方中药物比例以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3∶2∶2∶1为宜。因其发汗力强,药后温覆即可汗出,不必啜粥,其他如发汗要求与禁忌等,皆同桂枝汤。

9.禹余粮丸(方佚)(表2-9)

表2-9 禹余粮丸证解析

【原文】

088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禹余粮(原方方药佚失,现据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补)

上一味,火煅,散服亦可此。

【功用】

固涩敛阴,重镇安神。

【主治】

阳气虚弱者,重发汗,出现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

【方义】

平素多汗之人,每因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而成。汗出既久,必然津液外泄而为阴阳俱虚。阳虚失固,营阴外泄,腠理疏松,每易遭受外邪侵袭,而多外感之证。此虚证兼表,当在扶正基础上兼予表散。若误用辛温发汗,必致阳气更伤,津液益虚,心神失养而浮越,故神识恍惚,心烦意乱;阴津阳气不能濡养温煦,则溺后阴中涩痛。柯韵伯曰:“心液大脱,故恍惚心乱,甚于心下悸矣。心虚于上,则肾衰于下,故阴疼。”救治方法,当固涩敛阴,重镇安神,以禹余粮丸为其主方,惜该方已佚,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云:“常器之云:禹余粮一味,火煅,散服亦可。”对于佚方,后世亦有其他补遗之方。临证时,亦可师其法,不泥于其药,即遵“方-证要素”组方原则而辨证治疗。

10.葛根汤(表2-10)

表2-10 葛根汤证解析

【原文】

03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 四两 麻黄 三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生姜 三两,切 甘草 二两,炙 芍药 二两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032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功用】

发汗解表,升津舒经。

【主治】

太阳表实兼经输不利;或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者。

【方义】

葛根汤是由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而成。主治:①太阳病而兼项背强几几,证属风寒客入太阳经输,筋脉失去津液濡润;②太阳与阳明同病,既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太阳经表证,又有缘缘面赤、额头作痛、目痛鼻干、卧寐不宁等阳明经表证,证属风寒束表,肺气闭郁,内迫阳明者。本方用桂枝汤外散风寒,调和营卫;加葛根既可助桂枝解表祛邪,又能升津舒筋,兼以升清止利;加麻黄发汗散邪解表。方后注云“先煎麻黄、葛根”,旨在减麻黄、葛根辛散之性,以防发汗太过。药后不必啜粥,温覆即可汗出。据曹颖甫《经方实验录》,本方服后,项背先有热感,继而汗出,乃药力走于经输,使经气通达,逐邪外出之效征。

11.葛根加半夏汤(表2-11)

表2-11 葛根加半夏汤证解析

【原文】

0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 四两 麻黄 三两去节 甘草 二两,炙 芍药 二两 桂枝 二两,去皮 生姜 二两,切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功用】

发汗解表,升清止利,降逆止呕。

【主治】

太阳与阳明合病,症见发热,恶风寒,无汗,缘缘面赤、额头痛,不下利但呕,脉浮紧。

【方义】

本证承葛根汤证而来,仍以太阳伤寒为主,同时内犯胃腑,致胃气上逆,故兼呕逆。可见太阳阳明合病,风寒之邪兼犯胃肠有重在胃、重在肠之区分。重在肠,故兼下利;重在胃,故兼呕逆。一利一呕,升降相反,但其病机均为风寒束表,内迫阳明,升降失常。故均以葛根汤解散风寒为主,加半夏和胃降逆。

12.大青龙汤(表2-12)

表2-12 大青龙汤证解析

【原文】

03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

麻黄 六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杏仁 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枚,擘 石膏 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039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功用】

发散风寒,清解郁热。

【主治】

太阳伤寒表实证,不汗出而烦躁,或不汗出而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者;或饮水流行,归于四肢之溢饮。

【方义】

本方为麻黄汤倍麻黄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倍用麻黄,配桂枝、生姜,加强辛温发汗之功,以解风寒闭郁;加石膏清解阳郁之热而除烦躁;炙甘草、大枣调和营卫,扶正祛邪,以资汗源。麻黄、杏仁、炙甘草,宣利肺气,又能使水邪从汗解,《金匮要略》用治饮水流行,归于四肢的“溢饮”。方后注一服之后,“取微似汗”“一服汗者,停后服”,可见发汗之力虽峻,而取汗之法不可孟浪。若汗出多者,温粉扑之,意在祛解而不伤正,否则汗多亡阳,遂转为虚证,而见恶风,烦躁不得眠等。

13.小青龙汤(表2-13)

表2-13 小青龙汤证解析

【原文】

040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 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 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 半升 半夏 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041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功用】

发汗解表,温化寒饮。

【主治】

心下素有水饮,复感风寒,外寒引动内饮,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干呕,咳嗽或喘,咳吐清稀冷痰或白色泡沫痰,背冷,苔水滑,脉浮紧;《金匮要略》用治溢饮、支饮等。

【方义】

本方为外寒引动内饮而设,即所谓“两寒相感,中外皆伤”。麻黄、桂枝、细辛、炙甘草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兼以利水;干姜、细辛、半夏、炙甘草温化寒饮而散寒降逆;芍药、五味子、甘草酸收扶正,敛肺止咳,并可护肝肾之阴。本方重在温化寒饮,若无表证亦可应用。虽有五味子、芍药酸敛,本方整体仍偏于温燥,故不可久服,尤其是下虚之人,误用可引发冲气上逆,可参《金匮要略》以苓桂剂善后。

14.桂枝麻黄各半汤(表2-14)

表2-14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解析

【原文】

023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 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 甘草 麻黄 各一两,去节 大枣 四枚,擘 杏仁 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功用】

辛温解表,小发其汗。

【主治】

太阳病八九日不解,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红,身痒。

【方义】

本方取桂枝汤、麻黄汤各1/3剂量合方或取二方各三合煎液合并顿服,方中桂枝、芍药、麻黄用量比例为5∶3∶3。太阳病八九日,正气已虚,表邪未解,不可不汗,又不可过汗,故取两方之长,用小剂量麻黄汤发汗解表而不伤正,小剂量之桂枝汤调和营卫而不留邪,如此使麻黄汤发汗解表而不伤正,为太阳表郁轻证而设,以补麻黄汤、桂枝汤治疗之不逮。

15.桂枝二麻黄一汤(表2-15)

表2-15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解析

【原文】

025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 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 一两六铢 麻黄 十六铢,去节 生姜 一两六铢,切 杏仁 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 一两二铢,炙 大枣 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功用】

辛温解表,微发其汗。

【主治】

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再发。

【方义】

桂枝二麻黄一汤为桂枝汤剂量的5/12与麻黄汤剂量的2/9相合而成,因二者比例近似2∶1而得名。药味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无异,但增加了桂枝汤用量,麻黄汤用量较之减少,桂枝、芍药、麻黄三药用量比例为5∶4∶2,故其发汗力度更小,为微发其汗。

16.桂枝二越婢一汤(表2-16)

表2-16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解析

【原文】

027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 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 各十八铢,炙 大枣 四枚,擘 生姜 一两二铢,切 石膏 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五升水,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功用】

微发其汗,兼清里热。

【主治】

太阳病日久不解,发热恶寒,发热重,恶寒轻,兼见口微渴、心微烦。

【方义】

本方取桂枝汤原方剂量的四分之一,越婢汤原方剂量的八分之一,两方之比约为2∶1。少量桂枝汤外散在表之微邪;微量越婢汤以发越郁遏之热。二者合方,量小而力轻,小制其剂,为解表清里之轻剂。 /UwOlSmq7ebJB1CmH0DCKFSEJeSwl6UDN5Wtkz9aazxJhdHCa0Rd/f5C08iVZqh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