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中医临证处方的3个原则

著名中医方剂学家王绵之教授曾经指出:“方剂不是药物的任意组合,而是有目的的、有理论指导的配合。通过配伍组合以后,这些药物在方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辨证立法是组方的一个前提原则。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方剂的实质是融理法方药为一炉,将理法方药融会贯通起来”。“方-证要素对应”“方证对应”及“君臣佐使”处方原则相结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于临床,从理论到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从而不断提炼、不断完善、不断优化、不断提高。简而言之,辨证论治临证处方用药原则,主要包括3个层面的内容。

1.选方原则——“方证对应”

所谓选方原则,即“辨证论治,方证对应”。这是方剂发挥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也是准确有效地运用成方的一条捷径。古方、今方并无优劣之分,只要与证候相合即可选用,如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执方治病论》所说“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症,悉与古方前所陈列之症皆合,更检方中所用之药,无一不与所现之症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此举方证对应、选方治疗的临证验案一则。

患者,男,13岁。就诊日期:2012年10月24日。2个月前曾患病毒性脑炎住院治疗,出院后食欲较差。后又曾入院做蝶窦肿物切除术,出院后纳差较前更甚。现饥不欲食,食后胃脘胀满,频频欲呕,短气乏力,口干喜饮,舌红少苔,脉细数。此为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拟以清热和胃,益气生津。与竹叶石膏汤原方,药用竹叶2g,生石膏15g(先煎),法半夏8g,麦冬20g,党参6g,炙甘草6g,粳米18g(自备)。水煎服,7付。前六味药物水煎,去药渣,再入粳米煮至米熟,汤成去米温服,每日三次。药后呕逆之症消除,纳呆乏力明显改善。更服7付而愈。本案患者属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胃气不和。与《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之竹叶石膏汤证病机吻合,此即方证对应,故治用竹叶石膏汤原方而获卓效。

2.组方原则——“方-证要素对应”

所谓组方原则,此指“方-证要素对应”组方原则。若临证之际无适合之方可选,可师古方之法加减化裁或创立新方。正如《医学源流论·古方加减论》所说:“能识病情与古方合者,则全用之;有别症,则据古法加减之;如不尽合,则依古方之法,将古方所用之药,而去取损益之,必使无一药之不对症,自然不悖于古人之法,而所投必有神效矣。”此举“方-证要素对应”组方的临证验案一则。

患者,女,34岁。2019年6月26日就诊。反复发烧咳嗽半年。半年来,经常发烧,发烧后咳嗽,缠绵难愈,大约每1~2个月循环一次。3天前发烧,C反应蛋白升高,咳嗽,咳痰色白,量少难出,口干,大便偏干。半年前CT确诊右肺中下叶支气管扩张。舌暗红,有齿痕,苔白根部厚腻微黄,脉细弦。证属肺气痹阻,痰浊内蕴,肺络瘀滞。治以开宣肺气,消痈排脓,活血通络。组方提取苇茎汤、桔梗汤等方剂要素:芦根10g,桃仁10g,薏苡仁30g,冬瓜仁10g,桔梗10g,生甘草6g,鱼腥草15g,化橘红10g,浙贝母12g,当归20g,玉蝴蝶10g。7付,水煎服。药后感觉症状有所改善,遂自行照方抓药数次。2020年5月17日复诊。10天前着凉出现咳嗽,咳痰,但未出现发烧。舌暗红,有齿痕,苔白根部厚腻,脉细弦。证属寒邪犯肺,引动素痰。拟以开宣肺气,化痰降气,活血通络。组方提取苏子降气汤、桔梗汤、前杏芩贝汤等方剂要素:苏子10g,法半夏6g,白芥子6g,当归30g,白前10g,桂枝3g,厚朴10g,生甘草6g,生姜6g(自备),大枣12g,浙贝10g,黄芩3g,桔梗3g,杏仁6g。7付,水煎服。2020年5月31日复诊。药后诸症明显减轻。平日咳痰难出。希望继续中药调理,巩固疗效。舌暗红,有齿痕,苔白根部厚腻,脉细弦略滑。提取苏子降气汤、苇茎汤等方剂要素组方:苏子10g,陈皮12g,法半夏6g,白芥子6g,当归30g,白前10g,桂枝3g,厚朴10g,生甘草6g,生姜6g(自备),大枣12g,金荞麦15g,芦根20g,桃仁8g,冬瓜仁15g,薏苡仁30g。14付,水煎服。2020年6月14日复诊。药后排痰,痰爽易出。继以前方依法化裁:苏子10g,香橼10g,法夏3g,白芥子6g,当归30g,白前10g,桂枝3g,厚朴10g,生甘草6g,生姜6g(自备),大枣12g,金荞麦20g,芦根20g,桃仁6g,冬瓜仁15g,薏苡仁30g。14付。2020年7月6日复诊。病情稳定,咳痰难出的症状消失。自觉服中药这一年以来,体质有所改善,未在出现过发烧。近来因工作环境开空调太低,有怕冷甚至寒颤的感觉,食欲好,早上小便色黄,大便每日一次成型,舌暗红,有齿痕,苔白根部厚腻。提取苇茎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剂要素组方:桂枝6g,白芍9g,生姜3g,大枣12g,生甘草6g,厚朴9g,杏仁9g,桃仁9g,薏苡仁30g,冬瓜仁15g,桔梗6g,金荞麦20g,当归20g,前胡9g。6付,水煎服,禁忌生冷油腻发物。半年后随访,未曾发作。

支气管扩张症为呼吸系统常见病之一,多由急、慢性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阻塞后,反复发生化脓性炎症,致使支气管结构破坏,管壁增厚,引起支气管变形及持久扩张。本病缠绵难愈,属中医肺痿、肺痈、劳咳等范畴。本案治疗根据患者“证候要素”特点,先后提取《金匮要略》苇茎汤、《伤寒论》桔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子降气汤、验方前杏芩贝汤、《伤寒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方剂要素”,依“方-证要素对应”组方原则,并对原方中的某些药物进行了调整,如以白前易前胡、以生甘草易炙甘草、以桂枝易肉桂等,以使临证所组之处方,更加适合患者复杂病机的需要。

3.优化原则——“君臣佐使”

所谓优化原则,此指“君臣佐使”配伍原则,即整个方剂通过君臣佐使的关系来控制各味药物的地位和作用,形成特定的整体效应。使组方设计更加周密,既主次分明、配合严密,又相互兼顾、相互制约。正如喻昌《医门法律》中所言:“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引治病之药至于病所者,使也。”其目的则在于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提高所用药物使用效率。此举按“方证对应”选方,依照“方-证要素对应”化裁组方,遵“君臣佐使”优化处方的临证验案一则。

患者,女,53岁。2020年5月18日就诊。曾于2019年12月因乳房恶性肿瘤行右侧乳腺切除手术,随后实施环磷酰胺化疗方案,并服用阿那曲唑控制雌激素水平。化疗后出现手指足趾麻木,四肢困重疼痛,指甲出现灰色及横纹。夜间足心痒,心烦多梦,尿黄,纳呆乏力,大便不成形,每日2次,面部出现色斑,舌暗舌尖红,苔白腻,脉细弦滑。证属气血两虚,毒邪内蕴。拟以益气养血,解毒化浊。方用薯蓣丸化裁:山药30g,党参15g,白术6g,茯苓皮15g,生甘草6g,当归15g,生地10g,白芍12g,赤芍10g,川芎6g,麦冬12g,柴胡3g,大豆黄卷10g,桔梗6g,白蔹6g,蛇舌草12g,蒲公英12g,生姜3片(自备),大枣3枚(自备)。7付,水煎服。2020年6月20日复诊。服用前方自觉效果满意,照方抓药,继抓3次,先后服用30余剂。手足麻木及纳呆乏力症状基本消失,四肢困重疼痛明显缓解,大便成形,小便颜色正常,指甲灰色减轻,新长出的指甲部分已不再有横纹。本周彩超复查,未见异常。继用薯蓣丸化裁:山药30g,党参15g,白术6g,茯神30g,炙甘草6g,当归15g,生地10g,赤芍10g,川芎8g,柴胡6g,大豆黄卷10g,桔梗6g,白蔹3g,蒲公英12g,葛根20g,生姜3片(自备),大枣3枚(自备)。7付,水煎服,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疗效满意,已康复上班工作。

本案处方采用了以下三个步骤:①按“方证对应”选方:选用《金匮要略》薯蓣丸。②依照“方-证要素对应”化裁组方:根据本案“证候要素”特点,去原方中辛热之干姜、滋腻之阿胶,加葛根、蒲公英、蛇舌草以清热解毒。③遵“君臣佐使”优化处方:方中重用山药健脾、益气、生津而为君。配以党参,白术,茯苓辅助山药健脾益气而为臣;当归,生地,白芍,赤芍,川芎,麦冬辅助山药健脾、滋阴、养血,以气血双补、阴阳共调而共为臣。施以柴胡,葛根,桔梗,白蔹,大豆黄卷,蛇舌草,蒲公英疏郁散结、清热解毒,与益气养血药物相辅相成,补中有散、散中有清而为佐药。更用生姜,大枣,炙甘草调和脾胃、调和诸药而为使。共奏益气养血,解毒化浊之功。

可见,无论是“选方”还是“组方”均可根据“君臣佐使”配伍原则进行处方优化,明确每个药物之间的关系,使之更趋完善。分析君臣佐使组方原则的主要意义在于分清方剂中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或称之为药物等级结构。这种组方原则,在组成方剂时,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紧密配合,使之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其中,应该考虑到所用中药的“七情”等因素,临床制方宜用相须相使增进疗效,利用相畏或相杀消减毒性,而相恶、相反是用药的配伍禁忌,即《神农本草经》所云:“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临证之时,充分体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等原则,正如李中梓《医宗必读》所说:“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

将方证对应、方-证要素对应与君臣佐使组方原则有机结合,在临床上既具有灵活机动性,又具有周密严谨性,能够使方剂不断得以优化,重点突出、方义明确,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更好地贯彻中医辨证论治核心思想,使临证处方更加适合当代疾病谱复杂病机变化之需要。 /osL3NvCMy93XQo64qjez+4AWPiA0Yu78fPAS01JFAZIb5+pn38vecr8e65nj7V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