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佐、使本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君臣关系的一种伦理哲学,后被引入中医学领域,指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神农本草经》和《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均有类似记载,逐渐发展成为成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含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3种含义。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轻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有两种含义。①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分析君臣佐使组方原则的主要意义在于:分清方剂中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或称之为药物等级结构。这种组方原则在组成方剂时,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紧密配合,因此能够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能够使方剂得以优化,使其针对性强、组织严谨、方义明确、重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