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证相应”指方剂与其主治病证相对应,始见于《伤寒论》317条通脉四逆汤方后注曰:“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至唐代孙思邈认为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证与方相离,“旧法方证,意义幽隐……览之者造次难悟”,遂提出“方证同条,比类相附”,改方证相离变为“方证互相对应”,方随证出,以方类证。这一体例上创新,突出了方证之间的联系,是从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探索“方证相应”辨证思维与方法的标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方证相应”在仲景理论和经方现代临床应用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相继提出了“方证相对”“方证对应”“方证相关”“汤证相对”“汤证相应”“方证照合”等多种命题。其中有从“相对”“相关”与“相应”等词语的不同含义,对“方证相应”的内涵进行阐释者;亦有谓“方证相应”之“证”,是疾病过程中表现的一组“症状”或“证候群”,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病理机制,仲景组方用药是对“症”治疗,而不是辨证论治者。对“方证相应”内涵认识的偏差,导致学术界不断涌现出“对证治疗”“对症治疗”“对病治疗”等提法,使得中医学辨证论治思维中所体现出“理、法、方、药”体系,变成了“对号入座”简单思维模式,这无疑违背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阐释“方证相应”的内涵,应该立足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忠实于仲景的本义。从论中条文来看,仲景虽然以临床症状为表述对象,然其对疾病认识绝不是仅仅停留在脉症上,而是通过脉症寻求疾病的病机。有学者通过对《伤寒论》条文分析解读发现,398条原文中,有153条有着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算作病机解释的语句,如“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第40条)、“内外俱虚故也”(第60条)、“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第173条)、“为虚烦也”(375条)。这种忠实于原著的统计结果,为我们认识仲景“辨××病脉证”辨出来的是病机这一事实,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
不可否认,《伤寒论》中亦存在着很多罗列临床症状、随症出方的条文,但这并不意味着仲景是在“对症治疗”。这是因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通过经验积累,逐渐认识到了众多病证的本质病理以及反映其本质病理的主要脉症,也就是仲景在条文中罗列出来的症状体征。如我们所熟知的小柴胡汤证的“柴胡七症”、麻黄汤证的“麻黄八症”,这恰恰是古代医生归纳总结出来的临床经验,这些主症都反映了疾病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这些主症进行治疗,其本质仍然是针对病机的治本方法。
《伤寒论》的精华在于辨证论治。“方证相应”的内涵是方剂的药物配伍组成,与其所主治疾病的病机之间的关联性和对应性。抓住经方的主治病机,不拘是何种疾病,有符合的病机即可应用。如五苓散可治疗尿少、尿多、遗尿、尿崩4种不同病症,其病机都责之于“膀胱气化不利”,故用五苓散主治。如此种种不同病症,并不在病名上求枝叶,而用一首方“异病同治”,正是辨析病机的精髓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