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脏五味补泻”理论的基本概念

1.对“苦、欲、补、泻”的基本认识

①苦,在这里有厌恶、痛苦之义。五脏所苦如“急、缓、湿、气上逆、燥”代表五脏失调所表现出的病理特征,为某种因素导致的其脏腑自身收散升降等特性被违逆或者功能降低,其表现形式或太过,或不及。如“肝苦急”,肝为将军之官,其志怒,其气急,急则自伤,可见肝郁暴怒、躁急、筋脉拘挛等,属于“太过”;“肾苦燥”可见肾的气化功能不足,气不化津,津液不能上承,出现消渴、渴欲饮水等,属于“不及”。

②欲,此有想要、希望之义。即顺其脏腑特性,或顺其脏腑功能则为欲。马莳释《素问·脏气法时论》篇名曰:“五脏之气,必应天时,而人之治脏气者,当法天时,故名篇。”五脏之气应天,如肝应春,性升发;心应夏,性火热;脾应长夏,性和缓;肺应秋,性收敛;肾应冬,性封藏。故五脏之治,应分别顺应其“散、软、缓、收、坚”的脏腑生理特性,此即五脏所欲。

③补、泻,补即顺应五脏应时之性,或增强功能。泻即违逆五脏应时之性,或降低功能。如肝木应春,其性生发,喜条达而恶抑郁。散之,则条达;辛能散,故食辛以散之。遂其性则曰“补”,反其性则称“泻”。肝木应春,喜辛散而恶酸收,故经文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正如张介宾《类经》所说:“木不宜郁,故欲以辛散之。顺其性者为补,逆其性者为泻,肝喜散而恶收,故辛为补、酸为泻。”

应该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补”与“泻”的含义是就五脏所“欲”而言的一组相对概念,与通常所说的脏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概念有所不同。即,从其所“欲”之治为“补”,本文又称之为“正治之法”;逆其所“欲”之治为“泻”,本文称之为“反治之法”。

2.关于经方与时方

“经方”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原指经验之方,目前则专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方剂,而“时方”则指张仲景以后医家所制的方剂。以下梳理《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经方酸、苦、甘、辛、咸之“五脏苦欲补泻”的用药范例,所选范例多以“经方”为主,或亦选有“时方”而为辅。 wgENuPzqAucbxbjqReCFd82daFG0PG7PKD2j61FfjofLtzlwQHBYNud6hGceh4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