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五味补泻”又称“五脏苦欲补泻”,此用药法则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又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此即后世所谓“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其为“五脏五味补泻”。
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曰:“五脏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义。好古为东垣高足,东垣得之洁古,洁古实宗仲景,仲景远师伊尹,伊尹原本炎黄,圣哲授受,百世一源,靡或少异。不明乎此,不足以言医矣。”不仅强调五脏苦欲补泻用法的临床意义,还对这一理论形成的渊源、传承及发展脉络进行了归纳。可以看出,仲景在这一理论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究竟蕴含有哪些“五脏五味补泻”用药法则内容?值得深入挖掘。提取经方中有关“五脏五味补泻”的“方剂要素”,将有利于应用“方-证要素对应”组方原则,提高中医组方治疗五脏疾病的靶向性,提高临床疗效,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仲景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