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用药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减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几乎能通过胎盘屏障的药物均能通过乳腺进入乳汁,因此,妊娠期不适宜使用的药物,哺乳期一般也不宜使用。哺乳期用药时,哺乳时间应避开血药浓度高峰期,减少乳汁中的药物浓度。由于人乳是持续地产生,在体内不贮留,因此,哺乳期可服用相对较安全的药物,并等到过了至少1个药物半衰期后再哺乳。如果母亲所用药物对婴儿影响较大,则应暂停哺乳,暂时人工喂养。哺乳期用药原则具体如下:
1. 药物的选择 首先应考虑用药的必要性。若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用药的利益大于风险,则应尽量避免用药;在患者症状可耐受的情况下,采用对因治疗,避免对症用药;能局部用药,避免全身给药。如果必须接受药物治疗,则应选择相对分子量较大、脂溶性低、半衰期短、乳药 / 血药值低、p K a 值低的药物。选用已有一定依据证明对婴儿无明显损害的药物,对于循证医学证据结论较少的药物,临床应尽量避免使用。
2. 用药时间 哺乳时间尽量避开血药浓度高峰期(很多都在服药后1~2小时),等血液中药物清除一段时间后再哺乳更为安全(最好两次哺乳能间隔1个药物半衰期以上,一般建议至少间隔4小时以上再哺乳)。最好能在哺乳后15~30分钟内服药,越早越好。可适当延长下次哺乳的时间。
3. 关注用药后的反应 用药过程中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如果药物引起婴儿过敏反应,那就跟剂量没太大关系。乳汁中很少量的药物也能引起婴儿的过敏反应,最常见的是胃肠不适(腹泻、肠绞痛、便秘等)、湿疹、肛周溃疡等,不过通常作用很轻微,停药后很快恢复。婴儿的毒性反应与成人不同,如果不能肯定婴儿身体变化与乳汁中药物有关,最好能暂停哺乳观察。如停药后症状还未缓解,需及时就医。
4.哺乳期妇女尽量不要长期口服抗生素治疗。偶有抗生素进入乳汁引起婴儿假膜性小肠结肠炎的报道(肠道菌群失调,机会致病菌繁殖导致发病)。
5. 尽量避免影响奶量的药物 很多感冒药含“退奶”成分,如伪麻黄碱,单次服用可显著降低泌乳量,重复使用可干扰泌乳。
6.用药尽量简单,最好避免复方制剂,能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绝大多数中药、特殊补品、大剂量维生素属于此类),需要用就针对性地用(比如应用抗生素一定要有指征),用足疗程,及时停药。能外用不口服,能口服不静脉给药。
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药学院Hale博士将哺乳期药物分为5级:L1~L5级。一般来说,L1~L3级的药物相对比较安全,使用时不需要停止哺乳,但应尽量选择L1和L2级的药物。使用L4和L5级的药物需要停止哺乳,具体何时恢复哺乳需咨询医师或药师。美国儿科学会对药物是否可用于哺乳期进行了建议,分为:①禁用,药物对婴儿有毒性作用,哺乳期不宜使用;②药物对婴儿有显著影响,应慎用;③药物对婴儿的作用尚不明确,应权衡利弊;④适用,在哺乳期可以使用。哺乳期药物安全性分级与特点见表1-2。2014年,FDA发布了新的PLLR,包含对哺乳期药物安全性的描述。
表1-2 哺乳期药物安全性分级与特点
药物对婴儿的潜在影响与婴儿的肾脏、肝脏发育有关,年龄越小,药物潜在影响越大。婴儿肝功能还未健全,肾小球滤过率低,代谢、消除药物的能力低下,故易致经母乳吸收的药物在婴儿体内蓄积,发生毒性反应。婴儿胃酸的分泌可能破坏许多药物,因而这些药物在血浆中不易检出,从而增加了哺乳期用药对婴儿的潜在危害。婴儿神经系统仍在发育阶段,且血脑屏障尚未发育成熟,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并直接作用于较脆弱的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生不良反应。此外,吸吮次数频繁、持续时间长的婴儿相对于吸吮次数少、持续时间短的婴儿更容易受母体常用药的影响。
对大多数药物而言,只有极少量药物能够通过乳腺分泌进入乳汁,其毒性作用微乎其微。但是,还是要考虑其他方面的一些因素。首先,药物的体内代谢产物也可能产生一些药理作用;其次,半衰期长的药物可能产生蓄积,尤其是在年幼或发育不成熟的新生儿体内。母亲用药时,如果还出现哺乳行为的改变,并不一定意味着发生了毒性作用,就像改变母亲的饮食一样,药物也可能改变母乳的特性(如气味、味道等),从而引起“哺乳障碍”。
哺乳期母亲使用作用于不同系统的药物时可对婴儿造成不同性质的危害,如母亲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可影响婴儿软骨发育,导致骨骺过早闭合;吗啡类镇痛药对呼吸中枢极为敏感,可引起婴儿呼吸抑制;阿托品、山莨菪碱等,不仅会减少母亲的乳汁分泌,而且可能使婴儿出现出血、高热、口干、皮肤干热、潮红、瞳孔散大、躁动不安等症状,甚至引发惊厥。
长期用药时,即使药物相对剂量很低,仍有可能由于其在婴儿体内的半衰期较长而导致药物蓄积,从而引发症状。因此,重复给药比单次用药更需要严密的检测。科学、客观地评估婴儿处理小剂量药物的能力是评估哺乳期用药对婴儿影响非常重要的一点。
婴儿评估:①询问清楚婴儿的基本信息,评估婴儿的年龄、发育情况和稳定性,这可能是用药前进行评估的最重要的指标;②婴儿的年龄,早产儿和新生儿的风险较高,大龄婴儿因为代谢能力相对完善,用药风险较低;③婴儿的发育状况,胃肠稳定性差的婴儿用药风险性增加;④儿科批准药物,如果长期使用安全性得到确认,通常用药风险较低;⑤剂量,药物的剂量与乳汁供应量密不可分,哺乳晚期(哺乳 >1年)的母亲乳汁产率通常较少,含有的药物量也相对较少;⑥影响乳汁分泌的药物,避免使用可以改变乳汁分泌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