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连接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人民健康问题,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1条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护人民健康”;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都阐述了健康的意义。2020年6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这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第一部大法,为开展卫生健康工作提供了遵循和保障。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为维护和促进公众健康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革命战争年代,医疗卫生工作在为军队服务的同时,努力解决老百姓的防病治病问题。在中央苏区,毛泽东同志多次调研卫生工作,提出“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卫生工作宗旨,强调“医疗卫生工作要面向大多数人,为大多数人服务”。
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们党就把保护劳动者健康和福利写入党的纲领。
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央苏区,省、县一级都设立卫生科,乡一级设不脱产卫生员,村设卫生小组,形成了一个初步完备、较为有效的医疗网。这期间,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中国共产党修建了第一所医院——小井红军医院,1931年成立了第一个卫生管理机构——中央军委总军医处,1931年创办了第一份专业报纸《健康报》,宣传健康知识,创办了第一所军医学校——工农红军军医学校。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1 000多个乡中,每个乡设立一个医务所,实行医疗卫生包片负责制度。边区政府设立区防疫委员会,区、乡、村设立卫生防疫小组,组织发动150万群众同封建迷信和不卫生等习惯作斗争,开展伤寒、霍乱、牛痘等疫苗接种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防疫体系,各省设立卫生处,市设立卫生局,县旗设立卫生科,街村设卫生员,分别负责所属区域内卫生行政、保健及防疫事业,建设一批医学院校培养卫生人才,动员群众开展大规模卫生清查工作,使一度十分猖獗的鼠疫、霍乱等传染病患病人数和死亡率急剧下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当时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都很高,人均期望寿命只有35岁。毛泽东同志指出:“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成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农村地区卫生条件差,我们明确了卫生工作的方针,强调要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创建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农村合作医疗、“赤脚医生”等初级卫生保健制度,也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中国农村工作的“三大法宝”,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是指“在各级政府支持下,按照参加者互助共济的原则组织起来,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医疗保健制度”。社员每人每年出几角钱作为“保健费”,在看病时仅收挂号费或者药费,其他的费用由合作社承担。这种个人支付一小部分,集体支付大部分的卫生医疗服务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卫生健康状况。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民没钱看病的问题,“赤脚医生”则解决了广大农村地区医务人员缺乏的困境。“赤脚医生”们没有经过正式的医疗训练,他们常常是来自医学世家且略懂医术病理的知识青年,经过在卫生学校短暂的培训后,回到农村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防病治病服务。他们背着药箱,在村子里走街串巷给人看病送药,在普及爱国卫生知识、防治传染病、除“四害”、降低婴儿死亡率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个阶段,我国依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了一支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医疗资源极度匮乏与广大农村人口急需医疗服务的矛盾。
延伸阅读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
1968年9月,《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上海市的调查报告》的文章,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刊载。此后,“赤脚医生”的名称走向了全国。“赤脚医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
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1985年,卫生部决定停止使用“赤脚医生”的名称,明确规定凡经过考核达到中专水平的,颁发“乡村医生”证书,赤脚医生的历史自此结束了。2004年1月1日实施了《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营业。
“赤脚医生”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解决了广大农村地区最基础的卫生医疗问题,改善了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在农村卫生教育、计划免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维护了农村妇女儿童的健康,促进了农村生育文化的进步,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对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952年,我国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这是卫生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成功实践。爱国卫生运动坚持党委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全社会参与,围绕每个时期影响人民健康的重点问题,如除“四害”、改水改厕等,通过普及卫生知识、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等一系列举措,在改善我国城乡卫生环境、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防控疾病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延伸阅读
爱国卫生运动的变迁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从土地革命时期开始领导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卫生运动。各个阶段的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有所差异,成为了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缩影。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除害灭病为主,减少或者消灭疾病。
解放战争时期:重点围绕消灭传染病展开,如鼠疫、痢疾、疟疾、血吸虫病和丝虫病防治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正式提出“爱国卫生运动”,以消灭病媒虫害、预防控制传染病为主。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除“四害”、讲卫生、消灭血吸虫等传染性疾病。
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精神文明建设和“五讲四美”,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疫情防控,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从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在这期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我国已于20世纪60年代初消灭天花,比天花在世界范围灭绝早了十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霍乱得到控制,1955年基本控制了人间鼠疫的暴发流行,随后,脊髓灰质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等传染病的发病率也明显下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升到改革开放前的68岁,达到了当时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明确提出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确立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我国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医药卫生科技快速发展,成功抗击多起突发新发传染病疫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卫生健康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的向往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些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将维护人民健康纳入国家整体战略层面统筹谋划部署。指出:“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印发,要求关注妇幼、中小学生、劳动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要求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四类慢性病以及传染病、地方病,加强重大疾病防控。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内的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其中,第4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尊重、保护公民的健康权。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提升公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水平。国家建立健康教育制度,保障公民获得健康教育的权利,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将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投入力度大、发展速度快、群众得实惠多、国内外影响力空前提升的时期。从国际上衡量一国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看,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74.8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婴儿死亡率由13.1‰下降到5.0‰,孕产妇死亡率由30/10万下降到16.1/10万,主要健康指标总体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5年的10.25%提升到2022年的27.78%,人民群众维护、促进健康的能力不断提升。同时,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逐年下降,由2012年的34.3%下降至2021年的27.7%,为近30年来最低水平。
我们相信,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推进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将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将得到进一步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持续繁荣发展,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蔚然成风,健康幸福的人民与繁荣昌盛的国家相得益彰,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