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1
“精准筛查应该用得其所,不是越贵越好,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林毅
女性朋友们可能不难发现,近年来身边的乳腺癌患者越来越多了。不经意与亲朋好友聊天时,可能就会发现某一位认识的人得了乳腺癌。一方面感慨唏嘘,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的乳房健康也更加担心了。为此,不少女性朋友要求医生开“最贵”的检查,似乎越贵的检查越好,尤以乳腺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PET/CT)检查较常被问及。
乳腺彩超和钼靶摄影是最为常用的乳腺癌筛查手段,这两项检查定价大多在100~300元。相比之下,乳腺磁共振成像动辄上千元,而PET/CT奔着5位数的价格不可谓不高。
那么,是不是越昂贵的检查就越准确呢?我们先从磁共振成像说起。
不得不说,比起常用的彩超和钼靶摄影,磁共振成像是有独特优势的。
一方面,磁共振成像检查更加敏感,能发现一些微小的病灶,因此对病灶隐匿的乳腺癌,检出率比传统检查手段会更高一些。同时,对于乳腺癌高风险人群,为了更早发现乳腺癌,也可用磁共振成像作为筛查手段。此外,彩超或者钼靶摄影提示可疑病变的病灶,可以把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补充检查手段,尤其适合年轻、腺体丰富者。而且,磁共振成像检查没有辐射,可用于孕妇检查。
是的,磁共振成像是没有辐射的!没有辐射的!没有辐射的!
不少人觉得磁共振成像有辐射,其实是个有历史原因的误会。在磁共振现象被发现之初,科学家发现原子核在磁场内会出现共振现象,并把这种现象称作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这个英文名称里的nuclear与核辐射(nuclear radiation)用了同一个字眼,以至于人们认为与“核”相关的都有辐射。但实际上,核磁共振的“核”指的是原子核。而原子核需要通过聚变、裂变等方式,才会产生辐射。就像木头可以通过生火来发光、发热,但木头自己不能发光、发热。
磁共振原理被应用在医学影像上,称作核磁共振成像(NMRI)。但误会和害怕的人太多了,后来医学家干脆把“核”字去掉。但人们既定的印象有时候难以改变,加上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设备看起来跟有辐射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非常相似,以至于不少人仍忐忑不安。实际上这种担心是毫无根据、没有必要的。
当然,磁共振成像也有其自身的弱点。一方面,虽然磁共振成像检查敏感性高,但随之而来的是特异性相对不足。有时候磁共振成像会出现假阳性结果,把其他良性病变如硬化性腺病、放射状瘢痕、乳腺炎性疾病等,当作“乳腺癌”。就像玩打地鼠的游戏,手速快的选手可能把所有冒头的地鼠都打到了,但如果其中掺杂几只兔子、小猫,可能也会不小心把这些小动物也打到。这不仅会增加受检者的焦虑,还可能增加一些原本不必要的活检甚至手术。
此外,乳腺磁共振增强检查需要注射一种叫作钆(gá)的对比剂。尽管这种药物不良反应较少,但因药物需要通过肾脏代谢,部分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仍应谨慎使用。
而且,高强度的磁场可令许多精密仪器失效,许多体内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是不能接受这项检查的。尽管一些抗磁场的起搏器逐渐上市,但价格也比普通起搏器更加昂贵。
比起日益普及的磁共振成像,知道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的人可能还不多,因为这项检查以往主要用于肿瘤患者。但在一些体检机构,已经把PET/CT作为体检项目向健康人群推广了。
那么PET/CT适合用于肿瘤筛查吗?
先来了解一下PET/CT是怎么发现肿瘤的。 做PET/CT之前,受检者会被注射一种放射性核素,这种核素结构与葡萄糖相似,人体的细胞会将它当作葡萄糖而吸收利用。癌细胞由于生长活跃、代谢旺盛,“食量”也比一般正常细胞要大,成像仪就可以显示哪些器官组织内聚集了更多的核素。同时结合CT扫描,以此来判断是否存在肿瘤以及肿瘤的部位。
因其全身扫描以及与放射性核素结合的特点,PET/CT最常应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疗效评估,尤其是用于复发转移的肿瘤病情评估,以及隐匿肿瘤病灶的检出和诊断。
但当PET/CT作为筛查手段时,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
首先是辐射问题。PET/CT检查的辐射由放射性核素和CT组成。一次PET/CT检查的辐射剂量在15~30mSv。
这是一个什么水平呢?
以PET/CT的操作医护人员为例,法例规定,电离辐射从业人员连续5年平均每年剂量≤20mSv,任意一年有效剂量≤50mSv。从这个角度讲,一次PET/CT检查是相对安全的,至少不超过放射科工作人员接触的辐射上限。尤其是对于确有临床需要的肿瘤患者而言,利大于弊。但作为对健康人的筛查,可能就不能这么算了。
虽然辐射剂量不大,但自然是越少越好的。而且放射性核素会在体内存留一段时间,半衰期大约为2小时。在核素完全排出体外之前,受检者不仅自己受到辐射,也会向外发出辐射。因此建议受检者要多喝水,加快核素排出,同时受检后一段时间内避免与孕妇和儿童近距离接触。
其次是灵敏性和特异性问题。在我国开展的一项面向无症状人群应用PET/CT进行体检的试验中,在4 899个受检者中,PET/CT发现137个疑似恶性肿瘤患者。但这137例疑似患者中,只有72例最终确诊是恶性肿瘤,剩余65例最终确定是良性。此外,还有8位恶性肿瘤患者没有被PET/CT发现。可见PET/CT仍有一定的误判率,这与核素显像的特点有关。
PET/CT发现肿瘤的准确性与肿瘤摄取核素的水平直接相关。对于核素摄取水平较高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核素显像可以比较清楚。但对于摄取水平比较低的肿瘤,如乳腺小叶癌、原位癌或者分化程度高的肿瘤,核素显像可能并不清楚,导致出现漏网之鱼。而且,除了恶性肿瘤以外,一些良性病变也会摄取核素,比如乳腺炎,尤其是肉芽肿性乳腺炎,核素摄取量较高,容易出现误判。
此外,PET/CT检查也有一些特殊的限制。因核素显像容易受体内葡萄糖水平影响,因此检查前需要禁食4~6小时。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尤需注意,检查前应尽量控制血糖平稳,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总体而言,简便效廉、副作用少,是选择乳腺癌筛查项目的基本原则。检查要用得其所,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用PET/CT这把牛刀来做筛查,应该慎之又慎。尤其是其他检查项目能替代的时候,更加没有必要盲目追求。乳腺磁共振成像检查虽然价格也相对较高,但对于高危人群筛查和隐匿病灶的诊断具有特殊价值,若钼靶摄影联合超声检查仍不能明确病情,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选择乳腺MRI作为进一步检查手段。
(宋雪 文灼彬 司徒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