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3
“《黄帝内经》有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林毅
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乳腺癌的确切病因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但通过全球范围内数十年的大量研究,已证实乳腺癌的发生是一种多因素联合作用的复杂生物学过程,涉及遗传、环境、心理、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目前认为乳腺癌的主要高危因素有以下方面。
中国乳腺癌高发年龄是45~55岁,比欧美早10岁。其中,年轻患者相对较多,35岁以下约占15%。
研究显示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是男性的100倍。
( BRCA 致病性基因突变)。
患有乳腺不典型增生,高内源性雌激素水平。
黄色人种比白色人种发病率低,但发病率逐年以3%的速度增长。
如初潮早、晚绝经、总行经时间长、未生育或初产年龄>35岁等。
绝经后的肥胖。
如饮酒、吸烟、长期不良情绪、长期熬夜、少运动等。
电离辐射。
充分了解乳腺癌的高危因素,评估个体乳腺癌患病危险大小,是采取合理预防、筛查监测的基础。
面对这么多的高危因素,怎样才能避免风险因素从而预防乳腺癌的发生呢?
第一步是高危因素的筛查和阻断。
前述高危因素中,有一些是与生俱来的,比如肿瘤家族史、人种、性别、初潮早、晚绝经、乳腺癌易感基因突变等,这些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所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还有不少高危因素是可以避免的,除了上面提及的吸烟、喝酒以外,还包括长期熬夜、不良情绪、大龄未育、不哺乳、少运动、肥胖等。 对于这类高危因素,可以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最大限度降低患病的风险。
可参考林毅教授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怒、喜、思、忧、恐与人体五脏相对应,某种情绪过于强烈,可能会影响脏腑功能,如怒伤肝、恐伤肾、思伤脾等。“女子以肝为先天”,因此女性更容易出现情绪不畅等表现。
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在三个省份九个医疗中心开展的一项研究数据,纳入了6万多名参与者。研究发现,抑郁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而且由抑郁引发的乳腺癌风险,在绝经前女性中更加明显。
因此,林老常劝慰、鼓励大家保持快乐的心情, 好心情来自五个快乐:宽容享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逆境中也要寻找快乐。 开心是最好的保健品,而且还是免费的。而移情于景,与移情于乐,是常见的情绪调节方法。
春季是踏青的好季节,凭栏远眺、登高望远,可以舒展身心,享受大自然的壮美风光,令人心旷神怡。就像范仲淹所说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音乐可怡情养性,中医学认为,音乐可分为宫、商、角(jué)、徵(zh ǐ)、羽五音,与人的五种情志(思、忧、怒、喜、恐)分别相关。当出现肝气郁结所致急躁易怒等表现时,可选听角调曲目(对应五脏属肝),有利于疏肝解郁。代表曲目包括:《霓裳曲》《胡笳十八拍》《春之声圆舞曲》《列子御风》《庄周梦蝶》。
《黄帝内经》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也就是说,谷物、瓜果、蔬菜、肉类等各种食物营养成分各不相同,没有一种食物能供给身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因此每日膳食必须有多种食物合理搭配,才能达到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目的。
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含量食物的人群乳腺癌的发病率要高于一般人群,高纤维素饮食则有助于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其中, 以地中海饮食较为人称道。这种膳食模式强调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包括蔬菜、水果、豆类、坚果、全谷物等。适量食用家禽、鸡蛋、奶酪和酸奶,减少红肉、糖类摄入,代之以鱼类和海鲜等。此外,内脏、油炸食品等含脂类较高的食品也应减少。
一定强度的运动可以降低20%的乳腺癌风险,这种风险的下降,跟运动种类无关,但与运动强度有关。运动可以为身体健康加油,要让运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有的朋友说,我上班没坐着,都是走来走去的;我是职业主妇,一大堆家务活整天都忙不完。这算运动吧?不,不,这是劳动,不是运动。 建议每周进行约3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步走、骑自行车、非比赛性质的羽毛球等。
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高强度运动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这就得不偿失了。对此,林毅教授创编的《女性养生导引功》可能更为合适。这是一套以中医脏腑、经络、气血理论为基础,结合女子生理、病理特点而创立的养生保健功法。坚持锻炼,可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平衡脏腑、调理阴阳的功效,详见本书“调养篇”。
当然,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人,对运动的喜好不同,关键在于选择合适自己的、自己喜欢的,并且能坚持下来的运动方式。
不少人可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哪天加班熬夜了,到了平时睡觉的时间,眼皮自然而然就往下掉,想强撑都撑不住。但如果熬过了晚上12点,人反而变得亢奋,不容易睡着。如果熬到早上完成工作终于可以休息一会了,但这时候反而睡不着了。
这是因为人与天地相应,随着日出日落,人的阳气存在消长变化。具体而言, 夜间属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适宜入眠;后半夜为阴中之阳,也就是子时一过,阳气开始生发,所以这时候反而不容易睡着。而白天属阳,上午更是阳中之阳,此时阳气生发最为显著,因而上午往往都难以睡着。
现代医学把这种表现称为生物钟,中医叫作顺应天时。
中医认为女人以肝为先天,熬夜最为伤肝。现代医学研究也提示,长期夜班工作会增加乳腺癌发病的风险。因此,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顺应天时,有助于人体阳气升发、阴精潜藏,达到阴阳平调、脏腑安和、养生防病的效果。
第二步是通过早期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筛查的手段除了乳腺自检和医生体检以外,如果想早期发现乳腺癌,还是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来实现。对于一般人群,推荐从40岁开始,每年做一次彩超,每1~2年做一次乳腺钼靶X射线摄影(俗称乳腺钼靶)。对于具有多项危险因素的人群,应该更早开始乳腺癌的筛查,必要时结合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手段。老年人也应加强健康意识,转变讳疾忌医的观念。具体可以咨询乳腺专科医生,制订个性化的乳腺癌筛查方案。
第三步是预防性治疗。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而言,现代医学的药物预防和预防性手术切除具有一定争议性。药物预防主要采用内分泌治疗,如他莫昔芬。但长期使用会增加血栓、白内障甚至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预防性手术切除因安吉丽娜·朱莉为人所熟知,但并不适合所有人群。正如前文提到的中国女性 BRCA 基因突变携带者,乳腺癌发病风险比西方国家女性低——接近2/3携带者不会发病。如果都做乳腺或卵巢的预防性切除,就有过度治疗之弊了。
林毅教授倡导采用中医治未病的方法。从大的方面而言,她认为乳腺癌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肿瘤细胞(种子)的存在;二是人体内环境失衡状态下自身抗肿瘤能力的减弱(土壤)。也就是说,是由局部与整体共同决定的,就像“种子”与“土壤”的关系一样。须知每个人身上都可能有癌细胞,为什么有的人得癌,有的人不得癌呢?其实,跟土壤有很大关系。这个土壤,用中医的语言来说就是: 正气是否亏虚;是否有气滞、痰凝、血瘀、湿浊等病理因素,如果有,就为肿瘤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癌细胞往往与气滞、痰凝、血瘀等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不断加重正虚之候,终致疾成。而五脏安和,方能正气稳固,正胜邪退,正如中医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体质有所偏颇或亚健康状态时,通过中医药辨证干预,调整不良体质状态,实现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或不生大病,从而预防或延缓乳腺癌的发生。
(文灼彬 司徒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