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2
“男性患乳腺癌更加隐蔽而凶险,乳腺科有时候是‘男士优先’”
林毅
韩剧《嫉妒的化身》史无前例地安排男主角罹患乳腺癌,把这个少数患者群体推到了荧幕前。剧情设计可能会让你一笑置之:男人也会得乳腺癌?
当然会的,其实早在清代乾隆年间,王维德在《外科全生集·乳岩》中就提到:“男女皆有此症。”同样成书于清代的《疡医大全·乳岩门主论》亦云:“男子患此,名曰乳节,与妇女微异。”
虽然早已有古籍记载,但许多男同胞还是难以置信:我明明都没胸啊!
要知道胸和乳腺是两回事。实际上, 无论男女,生来就有乳腺。只是男性随着睾丸发育,体内雄性激素增多,对乳腺组织的发育有抑制作用,并随失用而退化,因此没有外显,但腺体组织一直存在。而只要具备乳腺组织,就存在发生乳腺癌的可能。
但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或者很少听说男性患乳腺癌。
这是因为男性乳腺癌发病率确实相当低。
前段时间在网络上有一个非常火的冰桶挑战,呼吁关注一种罕见病群体——渐冻人,也就是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其发病率约为5/10万。
男性乳腺癌呢?1/10万。
这还只是全球平均的数据,如果放到发病率小的国度,比如泰国,男性乳腺癌发病率只有0.16/10万。这跟双色球二等奖中奖概率相差无几了。想想人一辈子中一次彩票二等奖的概率有多高?从这个角度看,男性乳腺癌患者真可谓“天选之子”了。
但正是这么一个万中无一的疾病,却更加凶险。
一方面,男性乳腺癌患者确诊时间比女性更晚。可于任何年龄发病,平均发病年龄为50~60岁,最常见的表现是乳房无痛性肿块,因多无不适症状,故就诊时分期多偏晚。研究表明,53%的男性乳腺癌患者首次就诊时,已经达到Ⅱ期及以上。这就意味着,超过一半患者,乳房肿块超过2cm,或者出现淋巴结乃至远处转移。
究其原因,很多时候是与男性乳腺癌少见、认知不足有关。男性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1%左右,因此,乳房上出现肿块往往不会往乳腺癌方面想。而且正是由于发病率低,因此对男性不可能像对待女性一样,对高发人群进行乳腺癌筛查。
同样因为发病人数少,难以专门针对男性乳腺癌患者开展大规模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以致长期以来男性乳腺癌的治疗,都是参考女性乳腺癌治疗方法推理而来的。直到202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才发布了《男性乳腺癌管理指南》,填补了这一空白。
此外还有讳疾忌医的因素。正如前文提到的《嫉妒的化身》,尽管有戏剧成分,但其中的剧情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大部分男性乳腺癌患者所面对的窘境。
诊室外其他患者异样的目光。
穿上专为女性患者设计的粉红色病号服。
接受钼靶摄影检查时难以名状的疼痛。
对自己“男子气概”的质疑。
…… ……
种种不友好无疑加深了男性患者的抗拒心理,以至于错过早诊、早治的良机。
而且, 乳腺癌可不是做完手术就好了的。还需要接受长年累月的后续治疗和随访,其间患者很可能是没有任何症状的。这种无症状让许多患者误以为治疗和随访并不是那么迫切和重要,未能坚持全程规范化诊疗,也可能是男性乳腺癌预后较差的因素之一。
一般认为,男性乳腺癌与几个因素关系比较密切。
年龄越大,患癌风险越高。这一特点不仅在男性乳腺癌,在其他恶性肿瘤中同样存在。
黑色人种发病率比其他人种高。
具备乳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发病率较其他男性高。存在部分致病性乳腺癌相关基因突变的男性,如 BRCA1/2 、 PTEN 、 CHEK2 、 PALB2 等,发病风险也会升高。
此外,还有一些与环境、激素相关的原因。
1.电离辐射 长时间暴露在电离辐射中可能增加男性乳腺癌发病风险。
2.与性激素失衡相关的因素 如睾丸疾病、肥胖、肝病、男性乳房发育、摄入外源性雌激素。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猛然发现,其中一些因素是无法改变的,像年龄、人种、遗传基因等。但仍然有一些是可以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而改变的,比如肥胖。
所谓一胖毁所有。与肥胖相伴相随的除了耳熟能详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以外,如今还要加一个男性乳腺癌。因此,“管住嘴、迈开腿”是降低乳腺癌风险的重要方法之一。
虽然男性一般不进行乳腺癌的筛查,但对于有明确遗传因素的男性,如 BRCA1/2 致病性基因突变携带者,患病风险明显更高,应该尽早前往医院接受遗传学的咨询,学习乳房自检的方法,定期前往医院接受专科检查和乳腺癌筛查。而且由于 BRCA1 致病性基因突变者,前列腺癌发病风险也会明显升高,因此还需要关注前列腺癌筛查的情况。
此外,对于存在家族遗传史、肝病、睾丸疾病等高危因素的男性患者,如果发现乳房肿物,尤其是无痛性肿物,建议及时前往乳腺专科就诊,以期早诊、早治。
(文灼彬 司徒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