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去白对临床血小板输注不良反应影响研究报告

血液作为一种特殊药品,它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有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血小板输注已成为临床输血治疗的重要手段,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所导致的出血。PLT在保存过程中,由于混合的白细胞可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包括致热源IL-1β、IL-6、IL-8、TNF-α、CD40和其他炎症介质,输注PLT后,患者可出现发热、恶心等临床症状。去白被认为是提高PLT输注疗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探究输注去白PLT血液成分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影响。本项目与国内6家医院合作,进行多中心调查研究,通过了解我国去白PLT输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评估输注去白PLT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进一步探索PLT输注策略,提高我国PLT输注的安全性。

本研究收集2021年8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期间6家医院的PLT输注数据,共收集入组4 036份病例信息,其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有145份,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9%;输注去白PLT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9%,输注未去白PLT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3%,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001);输注PLT的不良反应主要是FNHTR(62%)、过敏(36%)和细菌污染(2%)。输注去白PLT发生FNHTR的比例低于输注未去白PLT发生FNHTR的比例,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001);而输注去白PLT和输注未去白PLT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P =0.050 4)。根据本项研究的结果,预计在血小板储存前进行去白将有助于降低急性输血反应的风险。

一、概述

血液是重要的医疗资源,在临床治疗中有很广泛的用途。在发达国家,输血最常用于支持心血管疾病和移植外科手术、严重创伤以及恶性实体肿瘤或血液病肿瘤。在发展中国家,输血常用于产科和儿科治疗。因此,充足安全的血液和血液产品的供应以及安全有效的输血服务是国家医疗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民医疗保障目标的重要内容。

血液作为一种特殊“药品”,它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有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且较普通药物来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更加频繁也更加严重。因此,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安全的重要举措。

输血不良反应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TACO)、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输血相关呼吸困难(TAD)、过敏反应、输血相关低血压反应(HTR)、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急性溶血反应(AHTR)、迟发性溶血反应(DHTR)、迟发性血清反应(DSTR)、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输血后紫癜(PTP)、输血相关感染(TTI)、其他 /未知。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成分输血已成为现代输血技术的标志。血小板输注,作为成分输血的一种,已成为临床输血治疗的重要手段,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所导致的出血,以恢复和维持机体正常止血和凝血功能,具有显著且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PLT输注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问题比较严重,中国各医院血小板输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有差异,变化从0.69%到5.99%。

在PLT保存过程中,白细胞可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包括致热源IL-1β、IL-6、IL-8、TNF-α、CD40和其他炎症介质。输注PLT后,患者可出现发热、恶心等临床症状。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大量临床试验证明,输注去白PLT制品可以有效降低FNTHR、HLA同种免疫、PLT输注无效以及白细胞相关病毒传播等的发生率,因此去白普遍被认为是提高PLT输注疗效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目前也缺乏相关的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究输注去白PLT制品对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影响。

本项目与国内多家医院合作,联合进行多中心调查研究,通过了解我国去白PLT输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评估输注去白PLT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进一步探索PLT输注策略,提高我国PLT输注的安全性。

二、研究内容

研究输注去白PLT和未去白PLT对患者发生不良反应风险的影响。制定患者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患者的病历记录、实验室检查指标、生命体征变化等,统计临床上输注去白PLT的现状,调查输注去白和未去白PLT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分析去白和未去白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1.参与医院选择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参与单位均为床位为1 000张以上的医院,且该医院的PLT制品有去白和未去白两种。计划招募2 000名受试者。统计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的病历情况、临床结局和相关指标,评价去白PLT的安全性。

研究技术路线图6-1所示。

图6-1 研究技术路线图

2.研究人群

(1)患者入组标准

1)年龄>18岁;

2)住院期间接受了PLT输注。

(2)患者排除标准

1)相关数据不完整的患者,如PLT相关情况以及不良反应记录不全等;

2)既往有输血不良反应史;

3)诊断为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

4)合并发热感染、脾大、弥漫性血管内溶血、心肺功能明显异常的患者。

(3)临床数据:

根据国内接受血小板输注的患者的实际情况统计以下6个方面的数据:

1)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其中包括性别、年龄、民族、身高、过敏史、吸烟酗酒史、体重、体重指数;

2)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输血史,药物过敏史,妊娠史、输血不良反应史等;

3)患者输注PLT的具体情况,如PLT输注剂量、PLT输注目的、PLT年龄、是否去白、输血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等;

4)输注PLT后出血发生情况;

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6)其他(如相关药物使用情况)。

根据上述内容合理设计调查表,调查表、不良反应的定义等见下文。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时间

2021年8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

2.样本量估计

通过检索输血不良反应相关文章,进行数据汇总后,初步计算出输注去白PLT、非去白PLT的不良反应发生率,SPSS计算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该组数据再运用PASS计算得到样本量。本研究估计样本量大约4 000例。

3.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具体调查步骤如下:

(1)研究人员培训:

每家单位指定1名负责人,1名调查员。研究建立了统计的调查前准备流程,按照统一的《调查操作说明》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

(2)数据收集:

调查员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或纸质版病历,连续调查1年内所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病历。对每份符合纳入标准病历的PLT输注病患者进行观察,收集患者基本信息、PLT输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研究人员对调查表进行审核,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录入和分析。各参与单位规范数据填写,定期整理研究数据,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病历;定期审核数据,补充完善相关缺失信息;牵头单位定期收集、审核已完成的病历。

(3)质量控制

1)研究设计阶段:

采用统一调查的流程和标准,严格按照调查操作说明培训调查员。

2)调查阶段:

牵头单位负责人定期跟进各单位研究进展,由研究质量督察人员实时审核调查数据,对不完整或不准确信息及时督促补充、完善。

3)数据录入阶段:

经过专门培训的录入人员通过统一的电子录入系统,严格录入系统,并由质量督查人员核对录入结果,对遗漏和错误数据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正。

4.统计分析

所有统计分析将采用SPSS 22.0软件计算。 P <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1)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者采用中位数与四分位距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2)计量资料之间比较:正态分布者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者采用非参数检验;

计数资料之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理论频数较少采用校正的卡方值或者确切概率法统计。

(3)样本和数据的储存:研究人员或其指定人员分配的代码进行存储数据,保存在设有密码保护的计算机中。最后统一保存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五、研究结果

1.参加医院的数据收集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本研究是多中心研究,数据来源于6家医院,分别是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数据收集从2021年8月1日开始,到2022年7月31日结束。共收集入组4 036份病例信息,其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有145份,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9%,具体信息见表6-1。

表6-1 每家医院病例基本信息不良反应发生率

注:为了表达方便,为每家医院给予一个编号:1是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是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3是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是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是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

2.输注未去白PLT和去白PLT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按照调查表的设计,收集每家医院输血的去白PLT和未去白PLT的情况,并调查各自的不良反应情况,计算输注去白PLT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9%,输注未去白PLT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3%,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001),具体见表6-2和表6-3。

表6-2 输注未去白PLT的病例数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表6-3 输注去白PLT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3.输注未去白PLT和去白PLT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各家医院输注未去白PLT和去白PLT的总的不良反应分析见表6-4,各家医院单独分析,输注未去白PLT和去白PLT的不良反应没有显著性差异( P >0.05),但是所有医院的总的不良反应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001)。

表6-4 每家医院不良反应发生率

4.输注未去白PLT和去白PLT的不良反应类型和发生率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有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三类,包括细菌污染(2%)、非溶血性发热反应(62%)和过敏反应(36%),见图6-2。其中输血未去白PLT的发生不良反应类型有三种,具体比例见图6-3,输注去白PLT的不良反应发生类型也只有细菌污染、过敏和FNHTR 3种,具体比例见图6-4。另外,总体分析,输注未去白PLT和去白PLT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001,见表6-5);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0 4,见表6-6)。

图6-2 不良反应分类和占比

图6-3 输注未去白PLT不良反应分类和占比

图6-4 输注去白PLT不良反应分类和占比

表6-5 FNHTR发生率

表6-6 过敏反应发生率

六、讨论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成分输血已成为现代输血技术的标志。血小板输注,作为成分输血的一种,已成为临床输血治疗的重要手段,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所导致的出血,以恢复和维持机体正常止血和凝血功能,具有显著且无法替代的作用。

有研究显示WBC与一些输血不良反应有关,例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输血传播巨细胞病毒,输血传播HTLV,免疫抑制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因此,输注去白血液成分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对于哪些人群应该输注去白血液成分,以及是储存前去白还是储存后去白的效果更好,仍存在争议。

之前有研究显示全血来源的血小板在存储前通过滤器过滤白细胞,可以减少细胞因子的产生。有临床证据表明,在血小板储存过程中白血球衍生的细胞因子的积累是大多数急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其特征是发热、寒战和/或僵硬;因此,去除含有细胞因子的血浆可以预防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发现在输血前去除储存的血小板中的残余血浆显著降低了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频率和严重程度。理论上,保存前去白应该可以防止这些反应,因为如果保存前去白,血小板中的IL-6的平均浓度低于0.4pg/ml。

根据本项研究的结果,预计在血小板储存前进行去白将大大降低急性输血反应的风险;然而,很明显,这种类型的血小板成分仍然可以发生反应。在我们去白的血小板成分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9%;然而,这些反应中大多为轻度反应,可以认为几乎没有临床意义。观察到所有的不良反应中,大约有一半(53%)的反应被归类为过敏性反应,不能通过保存前去白来预防。其余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需要进一步调查。然而,众所周知,许多其他生物反应调节剂,包括血小板衍生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补体片段、组胺和脂类,在储存过程中也会在血小板中积累,这些生物反应调节剂可能会引起这些输血不良反应。

七、结论

1.血小板输注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9%,其中输注去白PLT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9%,输注未去白PLT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3%,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01);

2.输注去白PLT比输注未去白PLT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低,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001);输注去白PLT和输注未去白PLT的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0 4)。 21fljoCEni99IwDzDWX43mFlxV94B6oeu59I8v/GRq25EWSlxKNBs6khPDEOWgP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