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8—2021年中国血液安全预警协作组单位上报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病例可以看出,过敏反应与 FNHTR 是2018—2021年报告的主要输血不良反应类型,这两种输血不良反应占2018—2021年全部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的97.15%。其他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如 TAD、TACO、DHTR、AHTR、TRALI、HTR、TTI、DSTR、其他均有报告,尤其2020—2021年新增 TRALI、TTI报告,反映输血从业者与临床医师对部分少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据中国血液安全预警协作组在线填报系统数据显示,2020—2021年度我国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87‰。其中红细胞类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2‰,血浆类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6‰,冷沉淀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9‰,血小板类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3‰。由此可看出,血小板类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余的依次为血浆类血液成分、红细胞类血液成分、冷沉淀类血液成分。提示临床在使用这些品种的血液成分时,需关注其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对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血液成分需要重点关注其发生输血不良反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处置。
本报告主要是基于中国血液安全预警协作组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得出的结果,总体来说,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与上报受到越来越多医院的重视,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工作逐步推进,中国血液安全预警协作组的工作在对中国的输血安全方面的促进作用逐渐显现。但是,由于输血行业缺乏专业的输血医学人才,对血液安全的管理和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诊断、处理等方面经验存在不足。
为了更好地推进血液安全预警工作,结合中国血液安全预警协作组的现有基础及SHOT报告的提示,以大量输血及安全输血策略为例,做出以下推荐:
宜由接受过适当培训的现场救治人员承担医疗团队负责人的职责,负责协调患者照护,包括大量出血输血方案(major haemorrhage protocol,MHP)的启动和终止。医疗团队负责人宜指定1名输血联络员,专门负责医疗团队和输血实验室之间的联络,确保临床与实验室之间的沟通准确无误。输血联络员的职责应包括输血检测标本的采集和运送,以及血液成分的管理,包括输血申请、血液冷链和血液输注可追溯性符合规定要求。宜指定人员负责紧急输血检测标本运送和取血。
实验室通过高年资人员或指定人员负责与临床团队的沟通,能减少电话输血申请处置延误、避免重复细节、指导监督实验室提供输血支持的复杂问题,特别是在有多名出血患者同时需要输血急救的情况下。
应在患者床边采用手写或电子标签的方式对输血前检测标本实施标识。标本管上的患者详细信息应与患者身份带和输血申请单的信息一致。患者识别电子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液标本错误。安全可靠的患者识别电子系统应包括从患者身份带识别、并在设定时限内重新扫描核对患者身份带,以确保标本标识是在患者床边完成。即使在急诊的情况下,也应对患者标识差错零容忍。
确保为临床和实验室团队提供充足的支持,为治疗贫血提供资源充足的服务;
确保定期审核血液使用情况,患者血液管理措施;提供支持有效识别、评估和管理术前贫血的服务,包括酌情及时静脉注射铁剂;计划进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应在手术前进行足够的贫血筛查,以适当纠正贫血;确保在确定需要的情况下提供适当的输血治疗方案;确保政策、流程培训到位,以避免造成患者输血延误。
通过培训和管理系统的支持,以识别、调查和管理贫血患者,并提供相关的输血支持。
要制定相关流程来评估输血的必要性,有相关流程培训,以保障在紧急情况下,患者能及时输注相关血液成分,避免输血延误。
如何“正确”(CORRECT)输血,避免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出七点建议:
“C”代表“check”——核对,在输血过程的每个阶段应认真核对各项信息,确保将正确合格的血液输给正确的受者,避免错误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或事件。
“O”代表“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组织管理,医疗机构应加强组织管理,成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工作组,明确岗位职责,健全管理制度,输血不良反应及时上报,CHN成员上报CHN系统。
“R”代表“rational blood transfusion”——合理输注,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R”代表“right blood components”——合适的血液成分,采供血机构及医疗机构应提供安全、可靠、供应充足的血液成分。避免TTI、输血延误,以及错误的血液成分提供给患者。
“E”代表“effective”——有效输注,临床医生应对患者输血后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进行输血治疗的适宜性评价,特别是在多次输血后效果不佳,输血无效或发生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时,及时分析查找原因,为制定后续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C”代表“communication”——沟通,输血链涉及的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采供血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应加强血液制品的运输、库存、质量的沟通;医疗团队与输血科(实验室)之间应加强输血相关信息、输血方案、输血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沟通;临床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应加强输血知情同意的沟通。
“T”代表“training”——培训,应加强所有输血从业人员的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输血知识、输血流程、输血不良反应、法律责任等,输血医学应成为医生培训的核心课程之一。
综上所述,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选择最合适的输血时机,最准确的血液成分种类,最适宜的血液数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严格受者标本采集管理,确保采集的受者标本和标本管上的标识完全一致。做好输血相容性检测及其管理,确保将正确的受者标本与正确的供者标本进行正确的相容性检测。严格血液发放和输血核对,确保将正确合格的血液输给正确的受者。总之,需要严格管理从血管到血管的整个输血链过程,避免人为失误和差错造成血液安全隐患,减少和避免技术因素对血液安全的影响,提高血液安全管理水平。针对每种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预判和预防,采取相应措施减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输血不良反应的上报率偏低。通过CHN的建立和发展,加强了输血行业人员和医护人员输血不良反应知识的培训,提高了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增强了其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这对于及早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及时处置以减低输血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