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病机总略

病体十形,风寒暑热燥火,二分内伤外伤、内积外积。六气四因,病机以明。气固形实,形虚中风。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属风,或为偏枯。半身不遂,此率多痰,或属血虚。在左死血,在右属痰。痰壅盛者,口眼㖞斜,不能言语,皆用吐法。气虚卒倒,降痰益气。火热而甚,燥热潮热,随经治之。阴虚补虚,勿骤凉治。轻可降散,实则可泻。重者难疗,从治可施。中寒感寒,阴毒阴逆,四肢厥冷,腹痛唇青,退阴正阳,急可温中。伤寒所致,痓病有一,发热恶寒,手足挛搐,头颈项强,腰脊反张,口噤面赤,瘈疭如痫。有汗名柔,无汗名刚。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痢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瘟。夏月身热,汗出恶寒,身重脉微,渴乃中暍。春时病温,瘟疫瘟毒,瘟疟风瘟,脉症分异,五种疾因。中湿风湿,暑成湿疟,三种可别,湿热可分。寒痰脚气,食积劳烦,要知四症,乃似伤寒。

伤寒之病,见中风脉;中风之病,得伤寒脉。大小青龙,治例必识。调卫调荣,斯须两得。

疟本伤暑,或痰或食,老疟疟母,久则羸疲。三日一发,病经一岁;间日发者,受病半年;一日一发,新病所以;连二日发,住一日者,气血俱病。或用截住,或随经治。

嗽多感寒,当分六气。六本一标,病机所秘。风热与寒,随证治之。暑燥清金,湿则利水。有声无痰,有痰咳少,痰可降蠲,咳随本治。喘有气虚,或有痰壅,或因气逆,或倚息使。

痢本湿热,或因食致,腹痛下血,后重不利。治可通散,勿便涩注。湿热未消,成休息痢。泄泻多湿,热食气虚,如本脾泄,胀而呕吐,洞泄不禁,肠泄则疼。瘕泄则便,后重茎痛,胃泄色黄,食饮不化。太素分五,溏泄鹜泄,飧濡滑泄。渗秘阑门,涩实对症。

疽乃湿热,合曲相似,消渴热因,水肿气致。自汗阳虚,盗汗阴虚,东垣有法,对症可施。头风头痛,有痰者多,血虚与热,分经治可。头眩眩运,火积其痰,或本气虚,治痰为先。腰痛湿热,或本肾虚,或兼瘀血。胁痛多气,或肝火盛,或有死血,或痰流注。痨瘵阴虚,颠狂阳炽。呕吐咯衄,气虚脉洪,火载血上,错经妄行。溺血便血,病同所因。梦遗精滑,湿热之乘。便浊本热,有痰或虚。白浊属卫,赤浊属荣。热极成淋,气滞不通。血虚惊悴,气虚耳聋。哕因胃病,疝本肝经。痿为湿热,气弱少荣。厥多痰气,虚热所乘。手麻气虚,手木湿痰,或死血病。霍乱吐泻,感风湿暍,心痛脾痛,阴寒之设。气热烦劳,令人煎厥;气逆太甚,使人薄厥。浊气在上,即生䐜胀;清气在下,即生飧泄。阴火之动,发而喉痹;阳水变病,飧泄乃是。

三阳病结,乃发寒热,下生痈肿,及为痿厥;二阳之病,以发心脾,男子少精,女人不月;一阳发病,少气善泄,心火不宁,其动若掣。三阴俱寒,结气化水,委阳不足,四肢不举;二阴一阳,胀满善气;二阳一阴,病发风厥。结阳肢肿,结阴便血。

荣虚卫寒,病乃肉疴。肾虚身冷,名为骨痹。肉疴不仁,骨痹腰痛。寒客在上,胃寒肠热,水谷不化,痞满而泄;热气居下,肠寒胃热,消谷善饥,腹胀便涩。蕴热拂郁,乃生诸风。风寒与湿,合而成痹。膏粱之变,饶生大疔。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凭脉而治。身重脉缓,湿胜除湿。身热脉大,热燥退热。眩运脉弦,降痰去风。气涩卫滞,燥渴脉涩,补血泻气。食少恶寒,脉来紧细,宜泄寒水。辨经分部,详审为治。湿热生虫,水积痰饮。目痛赤肿,散火凉荣。牙痛断宣,寒热亦别。

五藏本病,热争重㾮 。六府不和,留结为痈;五藏不和,九窍不通。府藏相移,传变为病。不可胜纪,间藏者存。传其所生,七传者死。传其所制,五藏有积。肝积肥气,在左胁下,大如覆杯,或有头足。久则变病,咳逆咳疟,连岁不已。心积伏梁,病起脐上,其大如臂,上至心下。如久不愈,令人烦心。脾积痞气,其在胃脘,覆如大盘。久而不愈,四肢不举,乃发黄疸,虽食而瘦。肺积息贲,在右胁下,覆下如杯。久而不愈,令人喘息,骨痿气少,膨胀发蛊,中满郁痞。开提其气,升降是宜。

人身之本,脾胃为主。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所主,胃气之虚,虚极受病,五乱五作。东垣所论,王道所学,一虚一实,五实五虚。五劳七伤,六气乃痿。五郁七情,九气所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已上九气。忧愁思虑,甚则伤心。形寒饮冷,过则伤脾。志怒气逆,逆则伤肝。饮食劳倦,甚则伤脾。坐卧湿地,强力入水,故乃伤肾。已上七情,此乃气动。

形神自病,喜怒不节,劳形厥气。气血偏盛,阴阳相乘。阴胜阳病,阳胜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则伤形,热则伤气。气伤则痛,形伤则肿。先痛后肿,气伤形也;先肿后痛,形伤气也。阴阳变病,标本寒热。如大寒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发昼见,时节而动,是无火也,当助其心。如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寒动复止,倏忽往来,时动时止,是无水也,当助其肾。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呕而吐,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暴逆注下,食不及化,是有水也。溏泄而久,止发无常,是无水也。心盛生热,肾盛生寒。又热不寒,是无火也。寒不得热,是无水也。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热之不久,责心之虚。寒之不久,责肾之少。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纪于水火,余气可知。

妇室病多,带下赤白。癥瘕 疝,气血为病。经闭不行,或漏不止。经通作痛,虚中有热。行而痛者,血实之设。如不及期,血热乃结。过期血少,闭或血枯。淡者痰多,紫者热故,热极则黑,调荣降火。调理妊娠,清热养血,一当产后,始无恶阻,大补气血。虽有杂症,以末治之。

又凡小儿,过暖生热,热极生风;血多有余,气多不足。其中玄奥,钱氏方论。

男女病情,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先贫后富,病曰失精。先贵后贫,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身体且减,气虚无精。良工勿失,脉病证治,知微可已。举腹痛经,阴证治例,伤寒门载,玄机之秘。

诊百病死生脉诀

诊伤寒热盛,脉浮大者生,沉小者死。伤寒已得汗,脉沉小者生,脉大者死。

温病三四日已下不得汗,脉大疾者生,脉细小难得者,死不治。

温病穰穰大热,其脉细小者死。 《千金》“穰穰”作“特行”。

温病下痢,腹中痛甚者,死不治。

温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出,脉坚强急者生,虚缓者死。

病二三日,身体热,腹满头痛,食如故,脉直而疾者,八日死。四五日,头痛腹痛而吐,脉来细强,十二日死。八九日头不疼,身不痛,目不变,色不变,而反利,脉来喋喋,按之不弹手,时时心下坚,十七日死。热病七八日,脉不软 一作喘 不散 一作数 者,当有喑 ,喑后三日温,汗不出者死。

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脉代,舌焦干,黑者死。

热病未得汗,脉盛躁疾,得汗者生,不得汗者难瘥。

热病已得汗,脉静安者生,脉躁者难治。

热病已得汗,大热不去者亦死。

热病已得汗,热未去,脉微躁者,慎不得刺治。

热病发热,热甚者其脉阴阳皆竭,慎勿刺。不汗出,必下利。

诊人被风不仁痿蹶,其脉虚者生,紧急疾者死。

诊癫病,虚则可治,实则死。

诊癫病,脉实坚者生,脉沉细者死。

又癞疾,脉得大滑者,久而自已。其脉沉小急实,不可疗;小坚息,亦不可疗也。

诊头痛目痛,久视无所见者死。

诊人心腹积聚,其脉坚强急者生,虚弱者死。又实强者生,沉者死。其脉大,腹大胀,四肢逆冷,其人脉形长者死。腹胀满,便血,脉大时绝,极下血,小疾者死。

肠澼便血,身热则死,寒则生。

肠澼下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

肠澼下脓血,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肠澼之属,身热脉不悬绝,滑大者生;悬涩者死。以脏期之。

肠澼下脓血,脉沉小留连者生;数疾且大,有热者死。

肠澼筋挛,其脉小细安静者生,浮大紧者死。

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脓血,脉微小连者生 ,紧急者死。

泄注,脉缓,时小结者生,浮大数者死。

蚕蚀阴注,其脉虚小者生,紧急者死。

咳嗽,脉沉紧者死,浮直者、浮软者生,小沉伏匿者死。

咳嗽羸瘦,脉形坚大者死。

咳,脱形发热,脉小坚急者死,肌瘦下脱,形热不去者必死。

咳而呕,腹胀且泄,其脉弦急欲绝者死。

吐血、衄血,脉滑小弱者生,实大者死。

汗若衄,其脉小滑者生,大躁者死。

吐血,脉紧强者死,滑者生。

吐血而咳,上气,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上气,脉数者死,谓损形故也。

上气,喘息低昂,其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四肢寒者必死。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大不可治,加利必死。

上气注液,其脉虚宁伏匿者生,坚强者死。

寒气上攻,其脉实而顺滑者生,实而则逆者死。 《太素》云:寒气在上,脉满实何如?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矣。其形尽满何如?曰:举 1 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尽满而不应,如是者顺则生,逆则死。何谓“顺则生,逆则死”?所谓顺者,手足温也;逆者,手足寒也。

病瘅脉实大,病久可治。脉弦小坚急,病久不可治。

消渴,脉数大者生,细小浮短者死。

消渴,脉沉小者生,实坚大者死。

水病,脉洪大者可治,微细不可治。

水病,胀闭,其脉浮大软者生,沉细虚小者死。

水病,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虚则死。

卒中恶,咯血数升,脉沉数细者死,浮大疾快者生。

卒中恶,腹大四肢满,脉大而缓者生,紧大而浮者死,紧细而微亦生。

疮,腰脊强急,瘈疭,皆不可治。

寒热瘈疭,其脉代绝者死。

发疮,血出太多,其脉虚细者生,数实大者死。

金疮出血,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斫疮出血一二升,脉来大,二十日死。

斫刺俱有病多少,血出不自止者,其脉来大者,七日死;滑细者生。

从头顿仆,内有血,腹胀满,其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人为百药所中伤,脉涩而疾者生,微细者死,大而迟者生。 《千金》迟作速。

人病甚而脉不调者难治,脉洪大者易瘥。

人内外俱虚,身体冷而汗出,微呕而烦扰,手足厥逆,体不得安静者死;脉实满,手足寒,头热,春秋生,冬夏必死矣。

老人脉微,阳羸阴强者生,脉大而加,加者死;阴弱阳强,脉至而代,期 月而死。

尺脉涩而坚,为血实气虚也,其发痛腹痛,逆满气上行,此为妇人胞中绝伤,有恶血久成结瘕得病,以冬时黍当赤而死。

尺脉细而微者,血气俱不足,细而来有力者,是谷气不克,病得即辄动,枣叶生而死。此病秋时得之,左手寸口脉偏动,乍大乍小,不齐,从寸至关,关至尺,三部之位,其脉动,各异不同,其人病。仲夏得之此脉,桃花落而死。

右手寸口脉偏沉伏,乍小乍大,朝浮大而暮沉伏,浮大即太过,上出鱼际,沉伏即下不止关中,往来无常,时复来者,榆华枯而死。

右手尺部,脉三十动一止,有须臾还二十动止,乍动乍疏,连连相因,因不与息数相应,其人虽食谷犹不愈,蘩草生而死。

右手尺部,脉四十动而一止,止而复来,来逆如 循张弓弦 然,如两人共一索,至立冬死。

察声色定死生要诀

病人五脏已夺,神明不守声嘶者,死。

病人循衣缝,谵语者,不可治。

病人阴阳俱绝,掣衣撮空妄言者,死。

病人妄语错乱及不能言者不治,热病者可治。

病人阴阳俱绝,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

病人两目皆有黄色起者,其病方愈。

病人面黄目青者,至期而死。重出在下文。

病人面黄目赤不死,赤如衃血者死。

病人面黄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者死。

病人面黄目黑者不死,黑如苔死。

病人面黑目青者不死。

病人面目俱黄者不死。

病人面青目白者死。

病人面黑目白者不死。

病人面赤目青者,六日死。

病人面黄目青者,九日必死。是谓乱经。饮酒当风,邪入胃经,胆气妄泄,目则为青,虽天赦,亦不可生。

病人面赤目白者,十日死。忧恚思,心气内索,面色反好,急棺椁。

病人面白目黑者死,此谓荣华已去,血脉空索。

病人面黑目白,八日死。肾气内伤,病因留损。

病人面青目白,五日死。

病人着床,心痛短气,脾气内竭,后百日复愈能起,彷徨因坐于地,其立倚床,能治此者 也。

病人耳目鼻口有黑色起,入于 口者,必死。

病人目无精光,若土色,不受饮食者,四日死。

病人目精光及牙齿黑色者,不治。

病人耳目及颧颊赤者,死在五日中。

病人黑色出于额上发际,直鼻脊两颧上者,亦死在五日中矣。

病人黑色出于天中,下至上颧,上者死。

病人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鼻口者,死在三日中矣。

病人及健人面忽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必死矣。

病人面黑直视恶风者,死。

病人面黑唇青者,死。

病人面青唇黑者,死。

病人面黑,两胁下满,有能自转反者,死。

病人目不回,直视者,一日死。

病人头目久痛,卒视无所见者,死。

病人阴结阳绝,目睛脱,恍惚者,死。

病人阴阳竭绝,目眶陷者,死。

病人眉系倾者,七日死。

病人口如鱼口,不能复闭,而气出多不反 者,死。

病人卧,遗尿不觉者,死。

病人尸臭者,不可治。

肝病脾黑,肺之日庚辛死。

心病目黑,肾之日壬癸死。

脾病唇青,肝之日甲乙死。

1 举:原作“ ”。同“举”,据改。 jMAx/Qc87JCmzL71LkG47g8GlXA0X7oeCnzV4U2D19j08lAy9hmBJhkGC35sjr1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