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接种,是预防HPV感染和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法,是防控HPV感染相关疾病的一级预防措施。
HPV疫苗免疫机制:诱导机体体液免疫反应,产生的中和抗体在HPV进入机体时即可与病毒抗原结合,从而防止HPV感染。通过预防初次HPV感染和减少持续性HPV感染来阻断子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和发展。疫苗产生的抗体可透过血管壁,在局部上皮组织形成较高浓度。当HPV通过黏膜上皮的细微伤口接触基底层细胞时,位于上皮组织中的抗体即可与病毒结合,发挥中和作用。
HPV疫苗接种是预防HPV感染和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法。低龄人群接种HPV疫苗的效果优于高龄人群,性暴露前接种免疫效果最佳,如青少年、年轻成年人、未曾感染HPV者。HPV疫苗不仅适用于一般人群,同样推荐用于高危、特殊人群(如:HIV感染者;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征、桥本甲状腺炎等;1型和2型糖尿病;肾衰竭血液透析者;器官/骨髓移植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等)。对具有遗传易感、高危生活方式和HIV感染的适龄女性应优先推荐接种HPV疫苗。无论是否感染HPV、细胞学是否异常,适龄女性均可接种HPV疫苗。
近期有妊娠计划和妊娠期、哺乳期女性不宜接种HPV疫苗。严重过敏反应人群,严重急性疾病如高热、急性感染者,免疫抑制人群,建议根据个体情况,慎重选择。
接种HPV疫苗后,仍应进行子宫颈癌筛查。
我国上市应用的HPV疫苗特点及接种程序见表4-1。
表4-1 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HPV疫苗特点和接种程序
注:CIN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AIS为原位腺癌。
* 1年内接种3剂为完成免疫接种
# 2018年10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九价HPV疫苗可用于9~45岁女性;2020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四价HPV疫苗应用于9~19岁女性。
常见的接种部位副反应依次为局部疼痛、肿胀和红斑、瘙痒和硬结。多发生于接种后15天内,多为轻、中度,大多可自然缓解,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发热、头痛、眩晕、疲劳、肌肉痛、关节痛和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等。这些全身副反应常很轻微,有自限性,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如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静脉血栓栓塞、卵巢功能早衰、肌痛性脑脊髓炎、慢性疲劳综合征等。因各国报道发生率不同,但基本不超过3/100万剂次,因此不必过度担忧。若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或其他严重反应,应立即就医。
(张志军 李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