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证候的定义上,可以看出证候本身就带有阶段特点,因其明确指出是对疾病一定阶段病变本质的概括。证候作为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表现,与疾病所处阶段密不可分。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提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此处证有内外两个层次,即外在表征与内在的病痛。至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分条论治,每条下皆列证候和治法,以六经辨证统概证候,并形成完整的辨证论治理念。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序言有“故备论证候,使晓然不滞”。以“卒得霍乱”为例,有“先腹痛者”“先洞下者”“先吐者”“先手足逆冷者”“转筋者”“干呕者”等,所言“证候”乃属主要疾病临床表现及其发展变化之类。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云:“凡觑伺皆曰候,因之以时为候。”从段注来看,候字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有观察到的现象之义,二有对现象观察的过程之义。从古代文献中,可以发现“证候”除具备四诊所收集的外在特征外,同时它还具有时空特点,因此证候的发生发展与疾病所处阶段是紧密联系的。疾病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反映疾病发展阶段本质的证候就必然存在连续发展和动态变化的特征。
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对就诊患者进行疾病分期,并对该阶段的疾病特征即证候进行概括。这种分期不仅可以体现患者疾病所处阶段特点,帮助医生准确掌握患者发病至就诊的变化规律,同时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及预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艳等根据不同的发病阶段,把慢性心力衰竭分为早、中、晚3期。慢性心力衰竭早期以气虚血瘀证多见,中期以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多见,晚期以阳虚水泛证多见。蒋梅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属本虚标实之证,在临床上有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之分。在治疗上,根据分期证型,稳定期以扶正固本为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参以活血通络、宽胸利水之品;急性加重期宜及时祛除诱因,加强祛邪扶正,遵循“急则治标”的原则。朱婉华等通过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468例不同地区痛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发现痛风患者急性期主要为湿热蕴结证,间歇期以痰浊阻滞证居多,慢性期多表现为肝肾阴虚证。表明痛风的证候与痛风表现的疾病分期有一定关系。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80%以上有气阴两虚的表现,且常兼多种证型,随着病程发展,2型糖尿病患者会较多出现痰湿、瘀血证,气阴两虚证见于疾病全程。郭燕周等分析175例脑梗死患者的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结果显示风证在急性期出现率最高,阴虚阳亢证和气虚证在恢复期出现率最高,痰、瘀贯穿病程的始终。另有研究提示,随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演变,其中医证候也有相应的变化。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轻度萎缩→中度萎缩→重度萎缩的演变过程中,证候的演变为肝胃气滞证逐渐减少,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逐渐增多,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阶段演变规律为认识和探究其瘀血阻络病机理论提供了临床依据。在中风证候方面,中风急性期证型以风证出现比例最高,其次是痰证和血瘀证,阴虚阳亢证最少,整体表现为风证>痰证>血瘀证>火热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在恢复期,痰证、血瘀证、气虚证为排在前三位证候要素,证候分布整体表现为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风证>火热证;在中风后遗症期,气虚证成为主要证候要素,痰证和血瘀证持续存在,整体分布为气虚证>血瘀证>痰证>阴虚阳亢证>风证>火热证。王大忠调查了1340例中风患者,发现证候分布在疾病不同时期存在显著差异,在整个病程中均以风痰阻络证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病程进展,气虚血瘀的发生强度越来越高,而风火上扰则逐渐下降。丁德经对85例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干燥综合征初发或急性发作期病机证素以火热、瘀火、瘀热、燥火为主。随病情的迁延,以阴虚、气虚、气阴两虚、阴精亏虚为主的病机证素比重逐渐升高并占主要地位。慢性缓解期病机证素以阴虚、气虚、燥、气阴两虚为主,并贯穿各时间点。银屑病在发病初期为血热证,以后随着病情的好转或静止而逐渐转为血燥证或血瘀证。3种证候的分布与性别、年龄和季节无关,因为不论在任何性别、年龄和季节发病的患者,其“临床经过”都是一致的,即发病初期均为血热证,以后均逐渐转为血燥证或血瘀证。银屑病的3种基本证候之间存在着时相性,即每一次发病初期为血热证,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转化为血燥证或血瘀证。临床上,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证候除主证外,往往存在兼夹证,单纯用主要证型分析很难反映疾病中医证候的全部特点。如在哮喘疾病中,发作期分寒哮、热哮、风哮和虚哮,缓解期分肺气亏虚、脾气亏虚和肾气亏虚。调查发现,青少年患者发作期以风哮为主(47.12%),缓解期肺气亏虚最多(61.44%);中年患者发作期以热哮为主(45.80%),其次是风哮(23.32%),缓解期主要表现为脾气亏虚(38.93%)和肺气亏虚(37.14%);老年患者发作期热哮比例仍然最多(42.92%),但虚哮和冷哮比例明显增加,共占40.13%,缓解期则以脾肾亏虚为主,其中脾虚占39.12%、肾虚占24.61%。并且由于证候可能受到体质、感邪轻重、病程等多因素影响,横向频数统计得出的证候在各个时期的分布规律并不能代表所有个体的演变情况,甚至会掩盖以不同证候为起始的演变规律。因此,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个体层面的纵向数据分析,进而总结相似个体的共同演变趋势是证候变化研究的进一步要求,也是证候研究中引入多学科交叉新方法的需求所在。疾病某一阶段多种证候同时存在是普遍现象,作为中医研究人员不仅要掌握疾病不同阶段的主要证型,同时也要对疾病某一阶段的常见兼证具有清楚的了解和判断能力。
疾病在受到治疗干预后,通常会出现与疾病正常证候演变不同的证候特征。如胃癌术后早期,中医证候以虚证为主,其演变的规律为由实转虚→虚证为本→虚实夹杂。化疗后以气虚、阴虚和痰湿证为多见,在化疗期间患者表现出的中医证候大多为复合证候,主要是因为化疗药物大多数具有毒性,伤阴耗气,损精灼液,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除此之外,受一些干预因素的影响,医生在接诊时所捕捉到的往往不是疾病的初始证候,而是证候演化过程中的某个状态。这些因素常常会给临床医生诊断患者病情和证候带来困难和挑战,因此探究疾病经过干预后的不同阶段的证候特征更显重要。
疾病不同阶段的证候特征在实验动物身上同样也有体现。以65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所建立的糖尿病大鼠模型,早期证型以内热偏盛为主,因链脲佐菌素可损伤机体阳气,故实验动物也兼有轻度阳虚表现,且贯穿始终。至3~5周出现气阴两虚的表现,10周时表现为阴阳两虚。采用高脂饮食联合左冠脉结扎术制备冠心病复合高血脂状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并对术后模型大鼠各项疾病指标进行观察检测,最后发现冠心病复合高血脂状态大鼠模型在术后7~14天属于气虚血瘀证,14~28天过渡为气虚血瘀兼有痰浊证。人类与动物在同一疾病不同阶段的不同证候特征,提示我们疾病不同阶段证候演变有其客观规律性。
疾病发展阶段通常涉及动态时空的改变,即证候是一定时间与一定状态的产物,时间在推移,状态在变化,证候就有可能发生由此为彼的改变,这种改变通常表现为证候演变规律。《黄帝内经》中关于“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记载揭示了患者疾病在一天内随时间发展变化的过程。《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更是突出了四季对疾病的影响。伤寒的六经传变,温病的卫气营血传变及三焦传变,疾病的脏腑生克乘侮、阴阳转化和气血相关传变等等,都是证候动态变化的形式,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灵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证候的动态时空特征,证候随着时空的迁移发生了变化,诊断和治疗也随之变化。加强对证候阶段特征的认识和把握,对于揭示证候实质、增加辨证论治准确性,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叶桂云:“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这4个阶段、层次不是人为地划分,而是温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客观规律。此外,卫气营血理论中的卫分证候群、气分证候群、营分证候群和血分证候群,又可分为若干个小证候群,如卫分证候群可分为温热性的卫分证候群和湿热性的卫分证候群,分到最后是单个证候,如温热性的卫分证候群又可分为风热病邪所引起的风热卫分证和燥热病邪所引起的燥热卫分证,其代表方是银翘散和桑杏汤。临床上也常有相兼证候群,即兼有卫、气、营、血证候群中的某2个以上的证候所组成的证候群,如卫气同病,气营同病等。因此,疾病不同阶段的证候特点往往具有多样性、易变性和复杂性。但是根据疾病发展阶段特征,依然可以对疾病不同阶段的证候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诊断,从而确定证候特点,辨证施治。如急性胰腺炎,根据传统的脏腑辨证、伤寒六经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概括病程中所有的症状,应用早期、中期、进展期及恢复期概括本病证类型和病机演变规律,该病的病机演变一般经历早期气滞湿阻、中期气滞血瘀、进展期热毒炽盛,灼伤气血和恢复期正虚邪退。早期气滞湿阻证表现以气机阻滞、腑气不通而腹痛气滞或湿热之症为主,脾土壅滞,肝失条达,土壅木郁,湿热之邪蕴结中焦,以致传导失职,腑气通降不利而腹痛。中期气滞血瘀证表现为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胃肠热结而致结聚不散,形成血瘀,血瘀又可进一步形成留瘀化热、灼伤血络、络瘀化毒的结果。进展期由于热毒血瘀进一步发展为热毒内盛,瘀热内结,肉腐为脓,五脏六腑皆可受病,可见气血败乱、脏器衰败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恢复期由于邪去正伤,气血不足,不能温养脏腑,而表现出气阴两伤、脾虚湿困、湿热留恋、腹痛迁延不愈等。证候的演变规律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支持,疾病不同阶段的证候演变即是疾病病机和症状的变化。
证候演变规律研究多采用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和专家调查等方法。临床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横断面调查、纵向研究、回顾性研究等。通过比较疾病不同时点、不同阶段或不同分期患者的中医证型构成比或某一证型所占百分比,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病证变化规律。把握好病,能从总体和纲领上把握人体状态;把握好证,能抓住疾病当前阶段的病机特点。考虑到证的时空特性,病证结合使中医辨证在每一具体疾病范围的限定下更清晰,更能体现证自身的演变规律,当用疾病的演变将不同阶段的中医证候贯穿起来时,能弥补单纯辨病或单纯辨证的局限,提高临床医生辨病辨证的把握度。
除此之外,要从中医基本理论出发,结合临床客观规律,总结疾病不同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例如关于胸痹,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生活压力增大,人们易发生情志上的变化,七情内郁,气机不畅,肝失条达,心血瘀阻,心脉不畅而成胸痹。故早期可见气滞心胸证。寒、痰、气、瘀等病理产物的生成,既可单一致病又可兼夹为病,同时这些病理产物又可损伤阳气,使机体阳虚进一步加重。故发作期可见心阳不振证、气滞痰阻证、瘀血阳微证、寒凝心脉证。疾病日久,耗伤正气,导致气虚。心与肺通过宗气相连,心损及肺,肺损及心,导致心肺气虚。肾为一身之本,阳虚日久必损及肾阳。肝气郁滞,气机不畅,横逆犯脾,导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故缓解期可见心肺气虚证、肝脾不调证、心肾阳虚证。机体正气渐复,邪气消退,表现以本虚为主,故可见阳虚、气虚、阴虚的表现。而情志因素与本病的关系密切,故在恢复期可见阳虚气滞证、气阴两虚证、心气不足证。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中,急性加重期为痰邪(痰热、痰湿)阻肺或痰瘀互阻,常兼以气虚或气阴两虚,病理性质以实为主;病情缓解进入危险窗期后,邪实渐去,本虚显露,出现以痰湿、痰瘀与气虚、气阴两虚相互兼夹的证候,病理性质为虚实夹杂;到稳定期以气虚、气阴两虚为主,兼有痰瘀,病理性质以虚为主。因此,在疾病不同阶段证候演变规律研究方法方面,应以病证结合为中心,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联系临床客观规律,采用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和专家调查等方法,探究具体疾病在不同阶段的演变规律。
探究疾病不同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对指导治疗患者和预后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元代朱震亨采用“先补后攻”的方法治疗痢疾,正是先考虑到患者会在承气汤攻伐后发生气虚的危证。经过前瞻性临床评价后,具有群体趋势的证候演变规律将有助于相应的中医治疗进入规范化临床路径。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发现2型糖尿病发展过程中存在中医病证演变的规律性,随着病程的进展,该病证型则逐渐呈现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兼有痰浊、血瘀的动态病机演变规律。并且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研究人员对很多常见证候都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如中医阴虚和阳虚证患者血浆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及其比值出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痰浊证患者多伴有血脂[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异常升高;血瘀证患者则常伴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等。小儿支原体肺炎急性期的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血沉多明显升高,恢复期的阴虚肺热证血沉则正常。将证候演变规律和现代临床研究结合起来,能为确定中医辅助治疗方案的主要方向提供参考,并起到治前预防、治后防变的作用。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疾病发展阶段与证候表现密切相关。探明疾病不同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对学习掌握中医理论以及临床辨证治疗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疾病不同阶段证候要素分布、演变的纵向分析及同一时间的横向比较,可以发现疾病在特定时点的主要矛盾及不同时点证候要素组合、演变规律,能够把握整个疾病的证势转化及为不同时点的辨证施治提供重要信息,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干预方案。
综上,在临床患者及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证候的形成均受到致病因素、遗传体质以及疾病发展阶段的影响。证候“新三因”学说的提出,将主要基于四诊信息的辨证论治,拓展到证候形成及演变的时空特征,有望为证候生物学基础的揭示提供新的思路,为证候的精准辨识以及多维度论治提供依据,为证候视角下的疾病分类、预防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