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形成的“三因”包括致病因素、遗传体质与疾病发展阶段,这些都是决定证候的主要因素。其中,遗传体质作为影响证候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中医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被多次提及。《灵枢·寿夭刚柔》提出人生下来,体质就各有差异。“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素问·调经论》中对理想体质即“平人”进行了阐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灵枢·论勇》提到了不同体质对疾病发生的影响。“有人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长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风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病,或皆不病”。而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则阐述了不同地域之人,因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不同,导致人们体质各异,从而好发不同类型的疾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东方之人好食鱼肉且嗜好咸味,使人体内热血胜,容易生痈疡,西方之人因环境导致居民大多体质健壮,疾病易生于内;北方天气寒冷,导致北方之人“脏寒”无以运化,易生满病。如此等等均阐述了地域体质不同对疾病的影响。
除此之外,《黄帝内经》中还多次根据不同的方法对人体体质进行划分。《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就根据人的肤色、身材、性格、对季节的反应等方面,根据五行将人的体质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后又根据左右足三阳等将体质细分为二十五种,详细阐述不同体质的特点,尤其阐述了不同体质的人对不同季节的适应性,言明不同体质的人在相应季节更容易生病。
除五行分类法外,《黄帝内经》还根据阴阳太少对人体体质进行划分,来阐述不同体质的人性格及内在行为特点。《灵枢·通天》中将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别本作抑)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少阳之人,諟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别本作宣),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而上述不同体质之人也对应不同的形态特征。“太阴之人,其状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崄,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此太阳之人也。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常出于背,此少阳之人也。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颙颙然,愉愉然,䁢䁢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此阴阳和平之人也。”而针对上述不同体质的人,《黄帝内经》中也提出针对不同体质应注意的治疗方法。“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而)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少阳之人,多阳(而)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在外,实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宜)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其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而在《灵枢·逆顺肥瘦》中,又将人分为肥人、瘦人及常人,针对不同体质的患者有不同的针刺治疗方法。“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刺常人则“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灵枢·卫气失常》进一步将上述体质分类进行了划分,将人分为有脂、有膏及有肉,“䐃肉坚,皮满者脂。䐃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而针对上述不同的体质,在治法上书中也强调“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是故膏人者,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此外在《灵枢·论勇》中,也对人的体质进行了一种划分。“勇士者,目深以固,长衡直扬,三焦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其焦理纵,
短而小,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肠胃挺,胁下空,虽方大怒,气不能满其胸,肝肺虽举,气衰复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由此可见,早在千年前,先贤就已认识到体质差异对疾病的影响,也影响着疾病的治疗。
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不断有医家认识到禀赋与体质对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证候的诊断及防治方面的影响。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虽未直言体质,但也涉及了不同体质对疾病发病的影响以及对不同体质在治疗疾病时的注意事项。这点现代诸多学者都进行过阐述论证。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患者体质不同,如强人、盛人、瘦人、羸人、尊荣人、湿家、喘家、呕家、淋家、疮家、衄家、汗家、酒家等,而不同的体质有对应的治疗注意事项。《伤寒论》十七条言“若酒客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八十四条言“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八十七条言“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说:“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除了直言不同体质的不同注意事项外,《伤寒论》中六经传变思想,也涉及体质对疾病演变规律的影响。“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由一经传到另一经。“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发展,而发生了性质的改变。十六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便说明体质不同用药后病情未必缓解,甚至会产生变证。六经的“传”与“不传”,“变”与“不变”,皆是因体质影响,导致机体对病邪产生了不同反应,导致邪气出现不同的传变规律。而《伤寒论》中还提到“太阳病,桂枝证”(34条)及“伤寒中风,有柴胡证”(101条)等,更是从另一方面对体质的一种概括,黄煌教授便将《伤寒论》中方证和体质辨别相结合,根据外观特征和好发症状,归纳出了“方证体质”,对《伤寒论》中的体质学说进行了进一步补充。
汉代之后,医家进一步对体质的影响有了更多的认识。到了宋代,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提出,“人五脏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六腑亦有大小、长短、浓薄、缓急”,“凡人禀气各有盛衰,宿病各有寒热,因伤寒蒸起宿疾,更不在感异气而变者,假令素有寒者,多变阳虚阴盛之疾,或变阴毒也。素有热者,多变阳盛阴虚之疾,或变阳毒也。”继续强调体质对疾病证候寒热性质的影响。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对小儿体质特征进行了阐述,将其概括为“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指出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考虑到小儿体质的特殊性,钱乙提出在小儿疾病诊治中,要考虑“小儿脏腑娇嫩,易为伤动”的性质。《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法治》中提到“小儿易虚易实,下之既过,胃中津液耗损,渐令疳瘦”,所以“小儿脏腑娇嫩,不可痛击”。“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所以小儿用药要“不可峻补,亦不可峻攻”。而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对老年人的体质特征及其养生理疗的方法进行了阐述。《养老奉亲书·下籍·形证脉候》记载“老人真气已衰,此得虚阳气盛,充于肌体,则两手脉大,饮食倍进,双脸常红,精神康健,此皆虚阳气所助也。须时,有烦渴膈热,大腑秘结。但随时以平常汤药,微微消解,三五日间自然平复。常得虚阳气存,自然饮食得进,此天假其寿也。切不得为有小热,频用转泻之药通利,苦冷之药疏解。若虚阳气退,还复真体,则形气羸,脏腑衰弱,多生冷痰,无由补复。”
金代,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从理论上阐述了各种类型的病理体质的形成与内生六气的关系。明代张景岳首次明确提出“体质”一词,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中言:“矧体质贵贱尤有不同,凡藜藿壮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惟速去为善”,而“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阳脏之人多热,阴脏之人多寒。阳脏者,必平生喜冷畏热”,“禀有阴阳,则或以阴脏喜温暖,而宜姜、桂之辛热;或以阳脏喜生冷,而宜芩、连之苦寒。或以平脏,热之则可阳,寒之则可阴也。”到了清代,陈修园在《伤寒论浅注·读法》中提到“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为热化、寒化”,因此“知此愈知寒热之化,由病人之体而分也”。《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提到:“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都言明体质可影响证候的寒热性质。而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中也明确提到了“体质”一词。《临证指南医案·咳嗽》曰:“平素体质,不可不论”。在《临证指南医案·湿》中提出“阳微体质,湿痰内聚,便溏脘闷,肌麻舌干,清理湿邪,气机升降自安”,又言及不同体质的治法不同,“治法总宜辨其体质阴阳,斯可以知寒热虚实之治。若其人色苍赤而瘦,肌肉坚结者,其体属阳。此外感湿邪,必易于化热;若内生湿邪,多因膏粱酒醴,必患湿热湿火之症。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者,其体属阴。若外感湿邪,不易化热。若内生之湿,多因茶汤生冷太过,必患寒湿之症。”而在《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痘》中也提到过体质对小儿诊治的影响。“凡看痘,先论儿体强弱,辨肌色。如色白多气虚,色苍多血热,形象尪羸有宿病,或渴乳。肌柔白嫩者,痘必鲜明;苍黑皮粗者,色必暗晦;羸瘦病质,色燥形枯。必须辨明,根据期长养,内症安和。”
体质学说虽在古代并未形成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但诸多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体质对疾病及证候的影响。近代,随着人们对疾病及证候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医家注意到体质在疾病及证候形成中的作用。现代,我们对体质已形成相对系统的认识。国医大师王琦便对体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及解说。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中,将体质定义为人体在生命过程中由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换言之,体质实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它在生理上表现为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在病理上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等,进而还影响着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和个体对治疗措施的反应性,从而使人体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由此,我们明确地提出,在证候形成的“三因”理论中遗传体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是证候易感性的重要因素,同时影响着证候的转归,与中医证候密切相关。
不同民族、性别的人群,遗传背景不同,同种疾病的证候分布特征也不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新疆地区汉族与维吾尔族比较,汉族代谢综合征中痰热证、心阴虚证患者多于维吾尔族,其他证候罹患情况则两民族之间无差异。汉族痰热证、心气瘀滞证、脾阴虚证、肝气郁滞证得分也显著高于维吾尔族。可见我国新疆地区汉族与维吾尔族中医证候类型构成不同,汉族人群痰热、心肝郁滞证较多且重。在心肝郁滞方面女性尤其突出。维吾尔族各类证候罹患率均较低,无性别差异。而在不同品系的动物疾病模型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有研究观察并比较常用不同品系H22肝癌小鼠中医证候的特征与差异,包括KM、BALB/c、ICR、C57共4种品系小鼠,发现BALB/c与ICR肝癌小鼠气虚、阴虚、阳虚更为严重。
现代采用诸多方法证明了证候遗传体质与疾病及证候形成的关系。有研究显示,痰湿质患者发病后其MTHFR C677T基因型倾向于表现为CT基因型,风痰瘀阻证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TT基因型,阴虚动风证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CT基因型。如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内,还有人研究发现体质与疾病易感性的关系。气虚质、痰湿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疾病的发生呈正相关,痰湿质、血瘀质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呈正相关,说明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与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疾病发生呈正相关,而平和质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保护因素。
不同体质的患者患病后的证候类型也不同。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体质与中医证候类型有相关性,平和质、血瘀质患者发病后无明显证候类型趋势;痰湿质发病后以风痰瘀阻证为主要证候;气郁质发病后以风火上扰证为主要证候;阴虚质患者发病后以阴虚风动证为主要证候。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体质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亦有相关性,统计学显示痰湿质、气郁质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有相关性。
在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研究发现,在冠心病患者中瘀血质与心血瘀阻证、痰阻心脉证和心阳亏虚证显著相关,气虚质与心阴亏虚证、心气亏虚证和心阳亏虚证显著相关,痰湿质与痰阻心脉证和心阳亏虚证显著相关,阳虚质与寒滞心脉证、心气亏虚证和心阳亏虚证显著相关,阴虚质与心阴亏虚证、心气亏虚证显著相关,气郁质与气滞心脉证显著相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研究中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质以血瘀质和痰湿质所占比例最高,且在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方面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血瘀质与心血瘀阻型相关性较大,与寒凝心脉型存在相关性;痰湿质与痰阻心脉型相关性较大,与气滞心脉、寒滞心脉型存在相关性;湿热质与痰阻心脉型及寒滞心脉型存在相关性;气虚质与心气亏虚型相关性较大;阳虚质与心气亏虚、心阳亏虚型相关,并与寒滞心脉型存在相关性;阴虚质与心阴亏虚、心阳亏虚型相关;气郁质与气滞心脉相关性较大。提示不稳定型心绞痛早期患者的体质与其证候有明显的相关性,辨体质治疗或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反映出不同体质类型在发病倾向方面各有特点,可明显影响疾病的证候类型。
体质还影响疾病证候的演变。有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与体质相关。经研究,复发患者中,单一体质复发居于前三位的体质类型依次为血瘀质、气虚质和平和质。当两种体质兼夹时,气虚质夹杂血瘀质复发例数最多,高于其他夹杂体质。通过Essen卒中风险评分联合中医体质,预测非心源性缺血性中风再发风险,发现高危组最常见的体质类型为气虚质、血瘀质及平和质,最少见的体质为阴虚质。低危组最常见的体质类型为血瘀质、气虚质及平和质,最少见的体质类型为特禀质。由此可见复发患者体质类型以气虚质、血瘀质以及平和质多见;复发患者中医证型多以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单证以及气虚血瘀夹杂风痰瘀阻证多见。
体质不仅影响着证候的易感性与疾病的转归,还制约着疾病的预后。有研究显示,湿性体质可能是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还有研究发现,胃癌术后发生复发转移的常见体质类型有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其中气虚质与阳虚质相较其他体质更易出现复发转移。通过对EORTC QLQ STO-52生活质量量表的分析,扶正解毒中药辨体质加减治疗对平和质、气虚质、气郁质、湿热质、阳虚质、阴虚质患者生存质量均有治疗效果,其中气郁质、阴虚质患者经过治疗生存质量提升较其他体质更明显。
综上,我们可明确得知,遗传体质是证候形成的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由于遗传背景的差异,人群在未患病时亦表现出不同的体质特征。而不同体质患者因其遗传背景不同,疾病的易感性不同,患病后的证候类型也不同,同时制约着证候的转归。由此看来,遗传体质与中医证候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