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满6岁的小女孩豆豆,在出生3天后发现骶骨处有4颗黄豆大小的疙瘩,随着年龄的增长,疙瘩逐渐增多,并渐渐融为一片。2岁3月龄时,臀部结节取活检,诊断为结节性黄色瘤,其间多次测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甘油三酯波动在1.23~1.94mmol/L,胆固醇波动在15.6~27.4mmol/L。平日里低脂饮食并坚持服用降血脂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半月前,自觉乏力、间歇性胸痛、心慌、气急,入院后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无异常,冠脉造影发现左冠状动脉起始部狭窄30%,右冠状动脉起始部90%局限性环状狭窄,诊断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结节性黄色瘤。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常合并冠心病的发生,且多为早发冠心病,此类患者虽较为少见,但高脂血症却是实实在在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错。血脂是血中所含脂质的总称,主要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其中引起严重心血管危害的主要是胆固醇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高。 有研究显示,甘油三酯的增加未能显示与冠心病、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相对风险增加相关。 而如果LDL-C过高,沉积于动脉血管壁,就会形成粥样斑块。 若不加以控制,有斑块的血管出现狭窄或破裂就直接导致急性心梗、中风甚至猝死。因此,LDL-C是目前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血脂检测指标之一,而非甘油三酯。
错。一般人群体检时常常会自己先看看体检报告,如果发现了“箭头”就会紧张地立刻咨询医师,没有条件立刻咨询医师的,也会马上打开百度。 正常情况下,体检报告单的所有检查值都在正常范围内就代表着一切正常,但是已诊断冠心病或糖尿病等疾病,或已发生过心梗的患者,其血脂治疗值和目标值与报告单上显示的正常值是不同的,他们的血脂目标值要求更严格,简单来讲,就是要低于血脂报告单上的参考值,即LDL-C须低于70mg/dL或者1.8mmol/L。 该类人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每年检测一次血脂,并将自己的详细情况告知医师,方便医师判断病情变化。
错。正如之前我们提到的LDL-C,它会在动脉血管内壁慢慢沉积,继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终阻塞血管,使血管变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斑块随时可能破裂,从而导致急性心梗等。高脂血症平日里不痛不痒,因此很多人没将其放在心上,常常忽略它的危害。 单从疾病的危害程度来说,高脂血症的确不是很严重,但其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却不容小觑,我们控制了高脂血症,也就是预防了各种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等同于把危险扼杀于摇篮之中。
错。保健品的功效没有科学依据,也没有相关副作用的研究证据。临床上,对于高脂血症患者,患者应当在临床医师的指导下规律服药。如医学界公认的降胆固醇药物——他汀类药物,其疗效和安全性是有保障的。而不是经人介绍后盲目跟风,自行服用保健品。保健品没有效果还是其次,若某些保健品不仅不能保健,还起反作用,那就得不偿失了。
高脂血症患者如果发病年龄早,父母或兄弟姐妹间也是高脂血症患者,须及时到医院就诊,及时排查是否为遗传性高脂血症,早期及时用药,避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高脂血症如果经过长期的生活方式改善未能有效好转,也需要及时就医,积极进行药物治疗。
研究表明,肥胖人群的平均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同龄的非肥胖者。除人体的体重指数(BMI)与血脂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外,身体脂肪的分布也与血浆脂蛋白水平关系密切。向心性肥胖者更容易发生高脂血症。在肥胖者的体重减轻后,血脂紊乱亦可恢复正常。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但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耐量,而且还可减轻体重、降低LDL-C和胆固醇水平。
控制体重的方法除了适当运动,还有饮食控制。高脂血症的饮食治疗是通过控制饮食的方法,在保持理想体重的同时,降低LDL-C水平。 食物是人体内脂质的主要来源,相关研究表明,通过控制饮食,可使胆固醇水平降低5%~10%。多数高脂血症患者通过饮食控制,可使血脂水平降至正常。 此外,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同时,控制饮食可使药物发挥最佳药效。且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更应严格限制摄入食物中的胆固醇与脂肪酸含量。
高脂血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他汀类和树脂类药物,主要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LDL-C水平;第二类是贝特类和烟酸类药物,主要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极少数血脂水平非常高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小女孩,多见于有基因遗传异常者,除药物治疗外,部分患者还需要进行血浆净化治疗或者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