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25岁。刚刚毕业进入职场,经常加班,晚上10点下班,坐地铁回到家已经11点。每天工作结束后回到家,小王还要刷会儿抖音、看会儿直播,再叫上好友打两轮游戏,“打完这轮就睡”更是成了他的口头禅。每天早上挣扎着起床,小王对自己熬夜的行为痛恨不已,发誓绝不熬夜了,上班期间更是昏昏沉沉,每到晚上,这个“两三点的夜猫子”还是忍不住诱惑。
这两周,小王觉得浑身很不舒服,经常觉得胸闷、气短,一开始并不在意,小王以为只是工作太忙、压力太大,想着过两天休假应该就调整过来了。直到前天半夜,小王和朋友“开黑”,马上就要“冲高地”了,突然胸前一阵疼痛,难以忍受,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止不住地往外冒,过了几分钟才缓过来。小王顿时吓坏了,马上赶往医院急诊,一系列检查后,他被诊断为冠心病。拿着诊断结果,小王久久缓不过神来。
熬夜时机体交感神经兴奋,此时会出现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跳加速、心脏传导速度增加。 同时机体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会出现血脂代谢异常、血液黏稠、血流速度降低,会引发冠状动脉缺血、狭窄、痉挛,这时心肌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继而出现心肌缺血,表现为明显的胸闷、气短、心慌、心前区不适伴随周身乏力。
熬夜导致生物钟紊乱、交感神经兴奋,出现一过性的血压上升,此时会加重心脏的负荷,长期熬夜心脏负荷过大会导致心力衰竭。此外,血压过高可使脑血管破裂,即脑出血。
熬夜还会导致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机体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引发冠状动脉功能异常,加上长期饮食不规律诱发的血脂代谢异常,因此也会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熬夜还可诱发心律失常,引发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室颤动(又称室颤),可能造成心源性猝死。
短时间睡眠不规律引起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是可以通过调整作息时间、适当锻炼身体、保持心情舒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式自我恢复的。但长期熬夜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特别是有症状的心血管疾病,往往是多种因素诱发,单纯凭借机体修复作用是无法完全恢复的,同时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也影响着心血管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因此,一旦出现相关不适,应当及时就医检查,明确诊断,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熬夜是不良生活习惯,长期熬夜不仅导致机体内分泌紊乱,更会诱发心律失常、脑卒中等危及生命的疾病。当长期熬夜出现睡眠障碍、内分泌紊乱、脑卒中、心律失常、心绞痛等表现时,须及时到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和内分泌科等相关科室就诊,主动调整生活习惯的同时,积极接受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