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一定的基础,因此,人们不仅要了解别人,还需要给别人了解自己的机会,这就需要自我表露。自我表露是一个双向互惠的过程,是沟通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通过自我表露将双方的个人信息、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透露给对方,逐渐打开自己的内心,同时认识对方的心理特征。自我表露会产生吸引力、信任感和亲密性,当沟通一方在交谈中向对方展示有关自己的信息时,对方会被吸引并形成信任感,也就会将个人信息进行表露,作为对对方的回应,这样就产生了互惠效应。
自我表露可分为四层水平:第一层是情趣爱好,如饮食习惯、兴趣爱好、日常娱乐活动等;第二层是态度,如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和评价;第三层是对自己的真实评价或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状况,如自己的情绪、和家人的关系等,此阶段的表露以高度信任为前提;第四层是隐私,如个人的感情经历、连自身都不接受的经验或行为等。自我表露的深度是指自我表露的亲密程度,两个人的关系愈深入,谈论的话题愈会渗到核心层,自我表露愈深,愈会与对方产生亲密感,如图2-7所示。
图2-7 自我表露的广度和深度
自我表露作为某人对本身以往强化事件的表现形式,受到操作条件的制约。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表露常常得到比较理想的回报,他就会不断重复这一行为;如果他的自我表露没有得到回报反而遭到讽刺或惩罚,他就不会再进行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相当于一种“关系广告”,通过表露自己的独特之处来吸引他人的注意。
当人们评估自我表露的对象是可以信赖的或有能力提供新见解时,他们可能更愿意选择此对象来表露心中的想法、感受或秘密。
自我表露会产生吸引力、信任感和亲密性。当个体把自己的信息展示给他人的时候,他人就会被个体所吸引并形成信任感,作为对对方的回应,他人也就把自己的信息展示给个体,从而促进双方的信任和了解。
自我表露和其他行为一样遵循公平原理。人们在谋取自己利益的同时,也会注意双方关系中利益的公平分配。
约哈里之窗(Johari Window)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勒夫(Joseph Luft)和哈里·英格拉姆(Harry Ingram)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们认为,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关于自己的“开放区”,自己不知道而别人知道的关于自己的“盲目区”,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关于自己的“隐秘区”,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关于自己的“未知区”。这四个区域就是“约哈里之窗”,如图2-8所示。
图2-8 约哈里之窗
第一象限:开放区。 开放区包含本人和其他人都知道的有关本人的信息,如姓名、身高、体重、血压等。虽然并非所有的朋友都知道这些内容,但至少自己以及所认识的部分人知道。那些易被他人获悉的信息都属于这一区域。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目的就是扩大开放区,而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做法是提高个人信息的曝光率。
第二象限:盲目区。 盲目区包含其他人了解而本人却没有意识到(或不了解)的有关本人的信息,如处事方式、隐私、心理障碍、别人对自己的感受等。例如,自己平时喜欢皱眉,虽然你不知道自己有这个小动作,但是你的家人和老师都看在眼里。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般情况下,自己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这些信息,因为这些信息的暴露,可能会让你觉得难堪,甚至受到伤害。
第三象限:隐秘区。 隐秘区包含本人了解而其他人不了解的有关本人的信息,如自己的秘密、希望、心愿、好恶等。这些信息有的是知识性或经验性的,有的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例如,公交车上,一位中年男士旁边站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全公交车的人都指责这位男士不主动让座,但只有这位男士知道他自己因为刚刚做了手术而身体比较虚弱,需要坐着休息。
第四象限:未知区。 未知区包含本人不了解、其他人也不了解的有关本人的信息。例如,一位朋友平时是一个很胆小的人,有一天他走在街上看到有位老太太的钱包被抢劫,他迅速跑去帮忙,并从抢劫者手里勇敢地夺回了老太太的钱包,事后,不仅他的一些朋友想不到他会这么做,而且他自己也觉得他的行为有点反常。由此可见,个体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触发其新的意识和个人成长,发现个体的潜能。
约哈里之窗是一个介绍自我和相互了解的模型,包含的交流信息有情感、经验、观点、态度、技能、目的、动机等,能够用来展现和提高个人的自我意识,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约哈里之窗是动态的,人们可以通过人际沟通来改变个体约哈里之窗四个区域的分布,从而提高人际沟通的成效。实际上,人际沟通就是不断扩大开放区、开发未知区、缩小盲目区和隐秘区的过程。
个体的开放区不仅包含年龄、性别等自然属性,还包含形象气质、性格脾气、兴趣爱好、学识才华等人格魅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交往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往双方“自我展示”的程度。在人际沟通之初,沟通双方因为缺少时间和机会进行信息交流,个体的开放区较小,双方应尽量扩大开放区,使其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窗口,不断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公开度和诚信度,多向对方袒露心扉,才能获得对方的好感。公开的区域越大,他人对你的了解就越多。当你开诚布公的时候,对方也可能会为你打开心扉。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展示自己的长处,隐藏自己的劣势和不足。在沟通的策略上,可以在隐藏区内选择一个能够被沟通双方接受的点进行交流,这个点称为策略资讯开放点。当双方的交流进展到一定阶段时,策略资讯开放点会慢慢向公开区延伸,从而使公开区被逐渐放大。例如,患者在患病后常常会经历一些心理创伤,继而导致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当患者遭遇困境、无法独自排解负性情绪的时候,不妨向医护人员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困惑,只要说出来,个体内心的压力就能得到极大缓解。如果医护人员有心理学知识,就能帮助患者早日走出困境,医患双方之间的关系也将变得更加亲密。这个过程既是患者在情感上有所成长、心智上更加成熟的过程,也是医护人员帮助患者保持心理健康的过程。
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有时候,你会因为过于自卑而低估了自己;有时候,你又会因为过于骄傲而高估了自己。“我是谁?”这是一个需要经常自问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正确回答的问题。因为没人能完全了解自己。所以,人们需要真诚地征求他人的见解和观点,并学会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诉说,从他人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如果你所信任的人对你作出了一致性的评价,哪怕这些评价让你感觉难以接受,你也要重视这些评价,认真反省自己。
从心理层面来讲,每个人都有“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结构。本我,是最原始的、具有动物本能的我,本我天生热爱眼下的满足;自我,是现实生活中那个理性的我,它接受外部世界的现实要求;超我,是自我的典范,是自我心目中那个最为理想的我。许多人的“超我”是沉睡的,如果你想找寻更好的自己,就必须唤醒内心深处的“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