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甘草。 以酸泻之 ,赤芍药。 实则泻子。 甘草。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川芎。 以辛补之 ,细辛。 虚则补母 。地黄、黄檗。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五味子。 以甘泻之 ,甘草、参、芪。 实则泻子 。甘草。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 ,芒消。 以咸补之 ,泽泻。 虚则补母 。生姜。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白术。 以苦泻之 ,黄连。 实则泻子 。桑白皮。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炙甘草。 以甘补之 ,人参。 虚则补母 。炒盐。
肺苦气逆,急食苦以泄之 ,诃子。 以辛泻之 ,桑白皮。 实则泻子 。泽泻。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白芍药。 以酸补之 ,五味子。 虚则补母 。五味子。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黄檗、知母。 以咸泻之 ,泽泻。 实则泻子 。芍药。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知母。 以苦补之, 黄檗。 虚则补母 。五味子。
张元素曰:凡药之五味,随五脏所入而为补泻,亦不过因其性而调之。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辛能散结润燥,致津液,通气;酸能收缓敛散;甘能缓急调中;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淡能利窍。李时珍曰:甘缓、酸收、苦燥、辛散、咸软、淡渗,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变者也;其或补或泻,则因五脏四时而迭相施用者也。温、凉、寒、热,四气之本性也,其于五脏补泻,亦迭相施用也。此特洁古张氏因素问饮食补泻之义,举数药以为例耳,学者宜因意而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