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区域卫生规划的评价

一、相关概念

区域卫生规划评价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区域卫生规划的制定、实施等进行评估分析,以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以及总结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区域卫生发展提供依据。区域卫生规划的评价贯穿于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包括规划的制定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卫生规划评价可以帮助管理者全面了解规划制定与实施各个阶段的各项活动的进展及其有关的信息并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管理者和实施者的规划意识,学习掌握规划管理技术与方法,指导规划实践;保障规划决策者在进行各项规划活动中减少盲目性,提高科学性,促进各部门之间协同合作。

二、区域卫生规划评价的意义与作用

1.制定阶段评价的意义与作用
(1)有效避免规划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在规划制定阶段,评估者要充分把握规划目的、对象、程度等,评估规划与相关政策和环境的适应性和相关性,具体包括规划总目标是否符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目标、规划目标是否顺应国家相关卫生政策、规划目标是否适应区域内人群卫生服务需求与需要。此外,规划经费的保障程度也是评价内容之一。只有在规划实施以前通过评价和估计加以把握,才能确保规划的总体方向正确,为规划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2)增强规划管理者、实施者的规划意识和责任感:

在规划制定阶段进行评估,充分体现规划的重要性及相关部门对规划的重视,以此强化规划制定、管理和实施者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3)协调各相关部门及利益团体的关系,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

一个规划的制定实施是一个长期、多方面的任务,需要多部门、多个利益团体的通力合作。因此,在规划实施前,有必要对各个相关部门和利益团体进行责、权、利关系的梳理和协调。

2.实施阶段评价的意义与作用
(1)确保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大方向的正确:

在规划实施阶段进行评估,首要目的是确保规划稳定在既定目标及轨道上,并能够在既定方向下持续推进。

(2)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确保规划稳定进行:

在实施过程中,即使百分百按规划进行,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因为实际情况中包含许多不确定、无法预测的变数。评估的目的就是及时发现问题,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及时解决问题或是调整方案,保证规划时期内实现规划目标。

3.总结阶段评价的意义与作用

在规划总结阶段的评价,也是对规划效果的评价。在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为了了解区域卫生规划资源配置的效率、合理性,区域卫生规划的效果、影响等,分析区域卫生规划实现程度以及与实际情况的协调程度,为以后的规划或其他区域的规划提供参考。实际的评价工作在这几个阶段并非完全隔开的,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交叉或融合,通常适合程度与确切程度评价可以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阶段,而进度与效率等的评价可以每年进行一次,影响评价一般要在规划实施5年以后进行。

三、区域卫生规划评价的原则与步骤

1.区域卫生规划评价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

评价是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和证据,帮助决策者作出正确有效的决策。规划的评价工作分为规划制定、实施和终结3个阶段的评价,为规划的执行和以后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参考,满足实际指导工作的需要,以促进卫生体制进一步改革。

(2)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主要指检验评估规划的可行性,一般包括技术、经济以及政治3个方面。一个规划设计得再完美无缺,如果实际无法操作,就不能说是一个好的规划。区域卫生规划的评价须以可实行为基准。

(3)指标准确性原则:

规划的评价需要有衡量的标准,尤其在后期的效果评估过程中,指标尤为重要。评价指标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规划实施的成功与否,因此对于评价指标的筛选和使用要准确。指标筛选的具体指导原则包括实用性、敏感性、代表性和可获得性。实用性指所选指标能够反映某一方面的情况。敏感性指所选指标能够快速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代表性评价指标要包含足够的信息量反映评估方面的内容,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他指标的信息。可获得性指在实际操作中必须能够获得指标对应的信息和数据。

(4)可持续发展原则:

评价不能局限于眼前利益,还要结合未来的变化发展情况。规划的目的是满足今后群众的健康需求与需要,提高其健康水平,要着重体现公平性、和谐性和以人为本。

(5)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指评价不仅仅局限在一个或两个方面,要全面把握规划的内容和目的,根据规划的目的从各方面进行评估;另外,评价贯穿在规划的制定、实施、终结各个过程。

(6)有据可依原则:

规划的评价需要有一定的根据,不能仅仅闭门造车,可以参考已经批准的上一层次的规划或与其他成功地区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也可以依据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政策和地方政府的规范性文件进行评价。

2.区域卫生规划评价的步骤
(1)建立评价小组:

为保证工作开展,需要成立评价小组以明确评价的责任,提供核心领导小组的人力支持。通常,区域卫生规划及卫生资源配置评价小组成员可以是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决策者、执行者、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区域内居民等,经过会议讨论确定评价的意义与目的,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2)设计评价方案:

设计评价方案前,要确定好评价的方法和评价中所需的相关指标。设计方案时,要确保方案中尽量面面俱到,将涉及的利益团体考虑在内,着眼全局。一般评价方式有实施前后规划预测值与实际值等的纵向比较,也有规划实施区域与非实施区域的横向比较等。

(3)收集评价所需信息和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收集相关信息后,通过一般统计方法或借助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4)撰写评价总结报告:

在分析基础上,得出评价结论,并写入评价报告,及时为规划的调整与修订提供反馈意见。

四、区域卫生规划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1.区域卫生规划评价的内容与指标
(1)评价内容:

区域卫生规划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适宜性评价、进度评价和结果评价3个方面的内容。

1)适宜性评价:

主要评价规划的目标与群众客观需要的符合度,与当前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发展水平的适应性,与当前卫生政策的匹配度,规划活动与目标的相关度以及规划所需资源的可及性,一般采用定性方法。

2)进度评价:

包括规划的足够度和进程,足够度指规划是否充分重视已经发现的问题和困难,所采取的方案和措施是否能解决或最大程度缓解问题和困难,进程主要指评估各项活动及整体规划是否如期完成。

3)结果评价:

主要包括对效率、效果、效益及影响的评价。规划的效率是指卫生服务规划工作成果与花费的人、财、物以及时间的比值。对效果的评价则以资源配置的流向合理、结构优化、供需相当为折射点。规划的效益评价,类比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分析,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影响评价主要是为了评价区域卫生规划实施后对区域内人群健康状况和区域卫生改革及发展产生的影响、对区域内经济产生的影响。

(2)评价指标

1)公平性评价指标:

促进区域内卫生健康公平是区域卫生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使用较多的公平性指标有平均值、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基尼系数,用基尼系数对城市或区域内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进行评价,其结果可反映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或资源分布的均匀程度。

2)效率评价指标:

一般用卫生资源或卫生服务利用效果指标来表示区域卫生规划与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主要指标有每千人口床位数、每千人口医生数、每千人口护士数、每职工平均诊疗人次数、床位使用率、床位周转次数等。

3)资源投入指标:

一般包括卫生事业经费占区域财政支出比重,防保经费占卫生事业经费比重,人均卫生总费用,人均卫生事业经费等。

4)资源占有指标:

主要包括每千人口防保人数、每千人口医院病床数、每千人口医生数、每千人口护士数等。

5)资源利用指标:

包括医疗保障覆盖率、计划免疫率、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乡镇卫生院病床平均利用率等。

2.区域卫生规划评价的方法与模型
(1)评价方法

1)比较评价:

评价方法中最普遍的方法就是比较评价,分为描述性和分析性两种,通常应用于对某个或某些同质指标在不同特征人群间、空间、时间的分布与水平的比较。比较一般可以以本区域的历史资源为对照,与其他地区资料数据为对照,或者规划前后的资料作对比。

2)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通常以由多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为工具,从总体上系统评价对象的优劣,或者由一个能够反映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指标来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这个综合指标可以是由多个单项指标组合而成。例如,WHO曾对7个国家12个地区的卫生服务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中以人群健康需要量、卫生服务利用量以及卫生资源投入量三类指标的平均数作为划分高低的标准。

(2)评价模型:

如逻辑模型,根据投入-产出-效果来对相关项目进行评价。雷海潮等采用逻辑模型对中国区域卫生规划进行了评价研究,通过构建评价框架,包括规划编制与报告工作本身的评价监督部分模型以及规划的效果和影响的评价模型,并给出相应指标体系和信息采集方法。此外,多重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混合效应模型等也被较多运用于实际评价工作中。 tMMe8UHXl1pXu9ms1GEGVgfS5x3L9JXwmjtA80GoQfsagPQt1ol+VMC9iHc9Esd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