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脑肿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多数是起源于颅内各组织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其中,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脑胶质瘤是十大常见肿瘤之一,年发病率(15~20)/10万,年患病率约130.8/10万。继发性颅内肿瘤则来源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或邻近组织肿瘤的侵入。颅内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5%,占儿童肿瘤的7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最为多见,男性略高于女性。
随着20世纪中期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颅脑肿瘤定位和定性诊断的准确性达到了新高度。近些年,PET、fMRI、脑磁图、神经导航、术中CT/MRI、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术中唤醒麻醉技术的涌现和普及,明显提高了颅内肿瘤的治疗效果。尤其是随着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基因免疫治疗等技术不断更新,部分恶性颅脑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和改善。
然而,目前颅脑肿瘤的整体治疗水平还未尽如人意,特别是恶性胶质瘤,与全身其他器官的恶性肿瘤一样,治疗效果尚无突破性进展,这也给许多新思路和新技术的出现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精准医疗”的概念正在引领医疗观念发生重大革新。颅脑肿瘤的综合治疗较早启动和把握住了这一历史机遇。神经导航、多模态影像学技术以及术中唤醒麻醉技术和电生理技术的引入及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颅脑肿瘤尤其是脑胶质瘤手术的精准化和个体化。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成熟,肿瘤全基因组测序开启了颅脑肿瘤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的全新时代。利用基因组学技术构建恶性肿瘤的全景图谱,实现全基因组测序指导下更加精确的个体化治疗,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脑科学与认知”列入基础研究八个科学前沿问题之一。“中国脑计划”已从认识脑、保护脑、模拟脑三方面全面启动。其中在“保护脑”方面,开展对脑重大疾病系统深入的转化医学研究是对医疗卫生机构提出的要求。“中国脑计划”重点指出了数据库的重要性。对于脑肿瘤而言,系统收集临床资料、建立样本库和配套的高质量数据库(影像、认知、功能、遗传)无疑是推动我国颅脑肿瘤诊疗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力量。十余年来,我国脑胶质瘤临床科研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发起的中国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先后获得多个国家级项目支持,构建了国内最大的脑胶质瘤生物样本信息库和基因组学数据库,这不仅便于完善中国癌症数据采集标准,促进我国脑胶质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更有助于架起我国脑胶质瘤学科与国际沟通的桥梁,对于我国神经肿瘤诊治走向世界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前,困扰我国颅脑肿瘤综合诊疗水平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从业人员分散和技术参差不齐。目前我国从事该领域工作的临床医师和专职研究人员分布在神经外科、头颈外科、神经影像科、放射治疗科、神经病理科、肿瘤内科、康复治疗科等,诊疗水平因医院层级不同而呈现较大差距,医师和研究人员尤其缺少学术交流与技术协作。唯有不断加强交流协作、凸显学科交叉,才有助于引导和推动研究的深入和临床治疗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新元素的注入必将促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神经外科的同道们将会更加专注颅脑肿瘤的研究、教学和防治等,推动学科领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