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足部骨折中,跖骨与趾骨骨折十分多见,约占全身骨折的3%。其中跖骨骨折约占1/3,趾骨骨折约占2/3。
跖骨位于跗骨与趾骨之间,第一至第三跖骨与跟、距、舟及楔骨组成足的内侧纵弓,第四、第五跖骨和骰骨构成外侧纵弓,在第五跖骨基底部(跖骨颈)组成足的横弓。由于各跖骨基底部之间均有韧带连接,既维持足的形态和足弓的生理功能,也是临床上很少发生单根跖骨骨折的原因。
跖骨骨折多由直接暴力,如压砸或重物打击而引起,可几根跖骨同时骨折。间接暴力如扭伤、过度旋转与外翻等,亦可引起跖骨骨折。常见以下几种致伤原因。
(1)直接暴力(图2-10):
如重物坠落砸伤,车轮碾压伤等,根据暴力的大小可发生1~2根或者第五跖骨骨折,甚至发生开放性骨折。
图2-10 跖骨骨折
(2)间接暴力:
如高处坠落伤,前足步着地时极度内翻,可引起跖骨基底部骨折,以外侧3根跖骨基底为常见。
(3)肌腱拉力:
如第五跖骨基底骨折,常因前足跖屈内翻、腓骨短肌腱张力的牵拉所致。
(4)应力骨折(疲劳骨折):
如长途行军、足部肌肉过度疲劳,致维持足弓的肌肉、韧带松弛,使跖骨塌陷,应力集中于第二、三、四跖骨,当积累超负荷时,则可发生骨折,以第二、三跖骨多见。
外伤史多较明显,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及瘀血,足的负重行走功能障碍。
(1)诊断:
X线片检查显示较清晰,且跖骨骨骼表浅,易于触摸检查,局部压痛显著。但对于跖骨基底部骨折(如裂纹骨折),可在X线片投照角度不当而难发现骨折时,行足部CT扫描检查,以帮助确定诊断。
(2)治疗原则:
根据骨折有无移位及复位情况,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无移位及可获得满意复位者以小腿石膏或短靴石膏固定4~6周,有条件者可采用足部支具固定治疗。
2)手术治疗:
移位显著的跖骨骨折,手法复位失败或手法虽能复位但不稳定,影响足弓。如同时伴有开放性损伤或陈旧性骨折影响足的功能者均应采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涉及跖跗关节并影响功能者可行跖跗关节融合。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可采取克氏针、螺钉、接骨板螺钉,视骨折类型而定(图2-11)。
图2-11 跖骨骨折内固定
趾骨骨折较跖骨骨折更为频发。由于足趾跖侧在行走中有吸附地面的作用,可以防止滑跌,其次有辅助足的推进与弹跳作用,因此,在治疗趾骨骨折时要求达到恢复上述功能,应要求跖趾关节活动自如,足趾跖侧面没有骨折端突起。
多为重物砸伤、车辆挤压伤、足尖踢碰硬物所致,尤以趾为多见,且易与甲床损伤并存。
有明确外伤史。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检查局部有压痛、瘀血,开放损伤时可见骨折端外露。
(1)诊断:
X线片检查可以显示骨折的部位/形态(可以是粉碎性、横行、单趾、多趾骨折)。
(2)治疗原则:
一般给予夹板或石膏托固定3~4周即可。对开放性损伤,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后欠稳定者,可在清创的同时给予骨折端克氏针固定后足部石膏固定或支具治疗,对甲床下出现血肿者,可采用趾甲上开窗引流治疗。
跖趾、趾间关节骨折多因直接暴力或高处坠落伤所致,单纯的关节内骨折比较少见,常与跖骨头及趾骨骨折并存。治疗原则上保持关节完整性,恢复关节功能,可采用石膏或足部支具固定治疗,对关节内骨折移位显著复位困难者,可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
在第一跖骨头的跖面有两个籽骨,被
短屈肌腱的内外侧膜包裹着,两个籽骨的背侧面有光滑的软骨面和跖骨头跖面形成关节、行走负重时,体重直接经跖骨头、籽骨传至地面,第一跖骨头为负重面,籽骨起分散力点作用。
籽骨骨折较为少见,可因重物直接砸落在第一跖骨头上或高处坠落,籽骨在第一跖骨头跖侧及地面间被挤压引起骨折。胫侧发生率高于腓侧。
伤后第一跖骨头跖侧面肿胀,疼痛,
趾背伸时可出现或加重疼痛,行走时疼痛加重,局部压痛显著。
X线片检查可帮助诊断。治疗以休息不负重为主,对骨折无移位者采用石膏或足部支具制动治疗,如骨折移位,采用手法复位,如复位后不稳定,应采用克氏针固定。对陈旧性骨折患者,因负重疼痛、影响功能与患者的工作、生活时,可行籽骨切除治疗。
对于骨折移位程度不是很严重的患者,可以采用石膏外固定治疗的方法,4~6周患肢避免负重,定期复查排除肿胀和移位,一般2~3个月后门诊复查,若摄X线片显示骨折已骨性愈合,可酌情使用拐杖而后弃拐行走(图2-12)。对于使用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则需手术治疗。
对于石膏固定的患者,要注意观察患肢的皮肤色泽、温度,注意末梢血运,注意患肢有无疼痛(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重最后转为无痛)、苍白、无脉、感觉异常、麻痹。若有以上异常,表明末梢循环障碍或神经受压。同时要注意皮肤有无感染及石膏下有无出血渗液,防止压疮及皮肤感染。
图2-12 拐杖行走
备皮的目的是在不损伤皮肤完整性的前提下减少皮肤细菌数量,降低手术后感染率。备皮时间以术前30min为宜,备皮范围为患侧足趾末梢至膝关节以下10cm并修剪指甲;患者如有脚癣,术前应及早使用药物治疗,并根据病情延期手术。
做好术前指导,如床上训练大小便、功能锻炼、有效呼吸及禁烟等;手术晨测体温、脉搏、呼吸,取下义齿、眼镜、发夹、饰品、手表及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如为女患者,确定有无月经来潮(以便医师决定是否手术)。
(1)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和感觉运动情况,防止肢体肿胀和外固定过紧导致的血运障碍。骨折脱位后,尤其是多发性的骨折,对于末梢血运的观察尤为重要。如发现患肢肢端甲床发紫或发白,毛细血管充盈慢,皮肤温度降低时,应警惕血管危象的发生,须及时告知医师给予处理。
(2)观察患肢肿胀情况,肿胀可引起静脉和淋巴回流障碍,从而影响正常的血液供应。遵医嘱正确使用消肿药物,抬高患肢,保持功能位,如有石膏固定者,应注意松紧程度,避免过紧导致血运受阻。
(3)注意观察患肢切口渗血情况,患肢一般采用弹力绷带或敷料加压固定包扎,如发现出血较多时应及时告知医师给予处理;对于石膏固定者可用记号笔在石膏上标记渗血范围,以便于继续观察;有引流管的注意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
(4)注意固定支具的使用,检查外露皮肤及足跟有无受压,如感觉不适有疼痛、摩擦感,发红或破溃时请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处理。
患侧肢体保持功能位,适当抬高15°~30°,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术后进行疼痛的评估,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检查疼痛缓解或加重的情况,要注意可能引起疼痛的异常原因,比如出血、肿胀,以及固定太紧压迫血管和神经,都需要在护理中特别注意。要给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根据疼痛情况,按阶梯镇痛给予药物或者注射针剂,进行镇痛治疗。
鼓励患者进食,手术早期进食较清淡饮食;病情稳定后及时调整为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多食水果及含维生素多的蔬菜,避免进食易产气食物,如糖、牛奶等;注意多饮水,防止便秘的发生。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因势利导,关怀安慰患者,耐心解释,使患者了解和认识病情,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配合治疗,取得最佳疗效。
切口感染:①观察切口疼痛情况,疼痛一般在2~3d后明显好转,如果切口持续疼痛并加重,切口局部红、肿、热、压痛等体征,伴有体温升高,化验指标白细胞计数升高,则应警惕切口感染;②增强患者抗感染能力;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注意加强手术前后的护理。
一般在术后第1天伤口如无明显疼痛情况下,即可进行足部的功能锻炼,如踝泵运动。
(1)第一个屈伸动作:
患者平躺或坐在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将脚尖缓缓内勾,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至最大限度时保持5~10s,然后脚尖绷直下压,至最大限度时保持5~10s,然后放松(图2-13)。
图2-13 踝泵运动
(2)第二个环绕动作:
患者平躺或坐在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以踝关节为中心,脚趾作360°环绕,尽力保持动作幅度最大(图2-14)。以尽早恢复正常关节的活动范围,功能锻炼越早,术后关节恢复效果也越佳。
图2-14 踝关节旋转运动
出院后1个月以卧床休息为主,如没有特殊情况可适当下地拄拐行走,但应确保患足不负重(不着地);术后2周可穿戴足部支具,使患者在前足不负重的情况下正常行走,有利于促进功能康复(图2-15)。
图2-15 足部支具
(1)一般需在术后2~3个月复诊时摄X线片明确骨折脱位处完全愈合后,患肢才可穿着普通鞋完全负重。因此,术后定期去医院复查十分重要,一方面医师可以了解患者恢复情况,确定负重时间,还可及时发现并发症,进行早期治疗;另一方面,定期复查还可使医师根据患者恢复情况,个性化指导功能锻炼,以促进功能康复。一般而言,常规要求在术后2周、4周和6周、3个月、半年和1年各复查1次。
(2)术后如出现伤口红、肿、热、痛,渗出多等感染迹象、关节僵硬、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应及时就诊。
[1]王正义 .足踝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2-197.
[2]杜克,王守志 .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90-198.
[3]张龙君,陈建良,郑晓东,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伴跖骨骨折[J].中国骨伤,2010,23(5):390-392.
[4]王红 .下肢骨折石膏固定患者足部皮肤护理的效果[J].双足与保健,2019,14(7):99-100.
[5]张江娥.针对性护理在上肢骨折患者石膏托外固定后肿胀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护士,2019,26(2):50-51.
[6]方萍萍,张灵芝.疼痛控制护理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A3):325.
[7]刘建丽,张瑞英,陈玉屏.骨科病房指导患者不同踝泵运动频率强度的护理实践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8,8(21):78-81.
[8]王晓燕,陈敬芳,马克,等.踝泵运动的标准化健康教育方案在下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