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生儿出生时体重一般为2 500~4 000g,低于2 500g为低体重儿,高于4 000g为巨大儿。身长一般约50cm。
2.新生儿满月时,体重增加600g以上、身长增加2.5cm以上为正常。
3.新生儿一般出生后2~3天会出现生理性黄疸,7~10天消退。如果黄疸出现过早或逐渐加深,要及时就医。
4.母乳是0~6个月婴儿的最佳食物和饮料,在此期间不需要添加其他食物和水。
5.新生儿出生后应在1小时内尽早实施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
6.初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抗病物质,有助于预防新生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7.哺乳时抱新生儿的4个要点为:新生儿的头和身体保持一条直线,身体贴近母亲,鼻尖对着乳头,张大口含接大部分乳晕。
8.母乳喂养应按需哺乳,母乳不足时,更应增加喂哺次数。
9.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从出生后数日开始每天应补充400IU的维生素D,早产儿每天应补充800~1 000IU的维生素D,正常足月新生儿一般不需要额外补充钙剂。
10.要注意给新生儿保暖,体温保持在36~37℃,居室定时通风。
11.充足的睡眠有助于促进新生儿生长和发育,新生儿一昼夜的睡眠时间一般为16~20个小时。
12.新生儿有视、听、触等感觉,可通过母婴间皮肤接触、回应性的表情和语言交流,以及利用颜色鲜艳、可发声的玩具等对新生儿进行感知觉刺激。
13.新生儿皮肤娇嫩,擦洗时要轻柔,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和干燥,选用柔软的棉质衣物。
14.新生儿如出现体温异常、反应差、哭声弱、拒奶、呼吸急促、腹泻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15.新生儿出生后应接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苯丙酮尿症等遗传代谢病筛查和听力筛查。
16.新生儿出院后1周内及满月时,可各享受1次免费健康检查和咨询指导。
1.儿童12月龄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身长约75cm,头围约46cm,胸围约等于头围。
2.婴儿乳牙一般4~10月龄萌出,每日喂奶后家长要给婴儿进行口腔清洁。
3.婴儿6个月时应及时添加泥糊状食物,首先是强化铁的谷类或肉类等富含铁的食物。遵循由一种到多种、由少量到多量、由细到粗、少糖无盐的原则。同时继续母乳喂养至24个月及以上。
4.帮助婴儿从7~8个月开始锻炼咀嚼能力,练习用杯子喝水,实施顺应喂养,鼓励逐步自主进食,至12个月时能够自己用勺进食。
5.应带婴儿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通过抚触、做操等形式,促进婴儿身体活动。
6.婴儿出生后即可练习俯卧抬头,6个月后开始练习爬行,家长在日常养育过程中,敏感把握婴儿的需求,及时提供回应性照护。通过与婴儿交流与玩耍,促进婴儿的发育。
7.腹泻患儿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坚持母乳喂养,不减餐。
8.婴儿出现吃奶差、发热、咳嗽或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9.婴儿应按时接受预防接种,以有效预防相关传染病。
10.婴儿3、6、8、12月龄时可各享受一次免费健康检查、心理行为发育筛查和咨询指导,6~8个月时接受血常规检查。
11.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水平应从感知觉、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适应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估。
12.生长监测图是监测婴幼儿体格生长状况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及时发现体格生长偏移。
1.幼儿24月龄时体重约12kg,身高约85cm,牙齿约16颗。30月龄时乳牙出齐。36月龄时体重约14kg,身高约95cm。
2.幼儿膳食逐渐趋于家庭饮食,但食物应体积较小,品种多样,口味清淡。3次正餐2次加餐营养合理分配。
3.幼儿食物中,每天都应包括肉、蛋、奶,补充维生素D。鼓励幼儿自己用勺吃饭,按时进餐,控制零食,少吃高糖、高脂和快餐食品。鼓励喝白开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和碳酸饮料。
4.儿童应养成饭后漱口,早晚由家长使用含氟牙膏给儿童刷牙的口腔卫生习惯。
5.幼儿练习手的抓握动作和手眼协调操作物体,可促进神经行为发育。
6.幼儿一般15~18月龄可独走,18~21月龄可上台阶,24~30月龄能跑跳,同伴间交往明显增多。
7. 2~3岁是幼儿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要多给幼儿看画报、讲故事、教儿歌,鼓励幼儿多说话、多回答问题。
8.幼儿出现咳嗽时,应数1分钟呼吸次数,若多于40次,应及时就医。
9.幼儿发热时体温超过38.5℃,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
10.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幼儿肠道感染的关键,要做到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
11.儿童活泼好动,自我保护意识差,要注意预防烧烫伤、溺水、跌落、窒息和交通事故等伤害。
12.幼儿18、24、30、36月龄时可各享受一次免费健康检查、心理行为发育筛查和咨询指导,18、30月龄时分别至少查一次血常规。继续完成预防接种。
1. 3~6岁学龄前期儿童生长发育趋于稳定,每年体重约增加2kg,身高约增加5~7cm。
2.学龄前期儿童食物要多样化,定时进餐,不挑食,少吃零食、甜食和冷饮。
3.保证学龄前儿童规律、充足的睡眠和户外活动。每天保证3小时运动时间,其中户外活动时间应达到2小时。
4.儿童应从小注意用眼卫生,保护视力。每次近距离使用电子屏幕时间不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1小时,家长要以身作则。
5.从3岁开始每年定期进行视力筛查,发现异常及时矫治。预防眼病与眼外伤。
6.要注意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形成基本的学习习惯,为进入学校学习打下基础。
7.要训练学龄前期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从易到难,从简到繁。
8.学龄前儿童每半年到1年可各享受一次免费健康检查、心理行为发育筛查和咨询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矫治。
1.学龄期儿童在进入青春期前,体重每年约增加2kg,身高约增加5~7cm。
2.加强营养,平衡膳食,保证早餐的质量,选择奶类、坚果、果蔬等健康零食,少喝含糖饮料和碳酸饮料。
3.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
4.学龄期儿童每天应保证1小时的体育锻炼。
5.儿童应做到饭后漱口、睡前刷牙、少吃甜食、定期口腔检查。
6.每次近距离使用电子屏幕时间不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2小时。坚持正确做眼保健操。每年进行视力检查,发现视力异常,及时就医。
7.学龄儿童应按程序完成预防接种,预防相关传染性疾病。
8.经常对儿童讲解安全防护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预防交通事故、外伤、溺水、雷击和中毒等伤害。
1.青少年的年龄范围是10~24岁,其中10~19岁为青春期。青春期是从儿童期向成年期逐渐过渡的重要时期。
2.青春期逐渐出现第二性征,男性包括胡须、腋毛、阴毛,喉结和变声;女性包括乳房发育、阴毛、腋毛。
3.月经初潮是女性青春期生殖功能发育的重要标志,初潮年龄一般在11~16岁。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月经期更应注意每天清洗外阴,及时更换卫生用品。
4.遗精是男性青春期生殖功能发育的重要标志,是正常生理现象,首次遗精一般发生于12~18岁,每月1~2次遗精属正常。应注意保持外阴清洁。
5.青春期是青少年性意识萌发阶段,出现性冲动、性幻想等性心理表现是正常的。无节制自慰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健康。
6.青少年如果发生性关系,应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以预防意外妊娠、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
7.如果被迫发生性关系,一定要及时告知父母或老师,以寻求保护和帮助。
8.青少年膳食应均衡多样,营养丰富,避免暴饮暴食或盲目节食。经常吃富含铁和维生素C的食物,预防贫血。
9.青少年应保证每天至少1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每周至少3次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包括抗阻运动和骨质增强型运动。
10.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烦恼,要学会自我调适及与他人沟通。如果影响学习生活,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与辅导。
11.青少年要正确认识和应用网络,避免诱惑。一旦出现沉迷网络的倾向应采取措施自我调适。发现网络成瘾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避免严重危害身心健康。
12.青少年应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注意用眼卫生,坚持正确做眼保健操,应尽可能减少近距离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每年进行视力检查。
1.准备结婚的男女在婚姻登记前,应接受婚前保健,包括婚前医学检查、婚前卫生指导以及婚前卫生咨询。
2.婚前保健可以发现影响婚育的疾病,并获得婚育指导。
1.女性最佳的生育年龄是24~29岁。
2.准备怀孕的夫妇应到医院接受孕前咨询和医学检查,患有慢性病、传染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夫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怀孕。
3.准备怀孕的妇女从孕前3个月开始,应每天补充0.4~0.8mg叶酸,一直坚持到孕后3个月,以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
4.夫妇双方从准备怀孕前3~6个月开始要戒烟、戒酒,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5.准备怀孕的妇女必要时接种风疹、乙肝、流行性感冒等疫苗,以预防孕期病毒感染。
6.准备怀孕的妇女应接受口腔健康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口腔疾病,预防孕期可能出现或加重的口腔问题。
1.有正常性生活、月经规律的妇女,月经过期7~10天或以上,应及时去医疗保健机构检查,确认是否怀孕。
2.怀孕早期的妇女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异常等消化系统症状,属于早孕反应。
3.孕妇应戒烟、禁酒,并远离吸烟环境;避免密切接触宠物;避免接触汞、苯、放射线、铅、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
4.孕早期出现腹痛、阴道出血时要立即就医,警惕异位妊娠及流产。
5.孕妇在整个孕期应至少接受5次产前检查,监测孕妇和胎儿健康状况。首次检查应在孕早期进行。
6.孕期及早进行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以预防疾病母婴传播。
7.孕妇应定期监测血压,血压在140/90mmHg及以上时应及时就医。
8.孕期应及时进行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重点包括神经管缺陷、唐氏综合征等。
9.孕妇患病应主动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自行用药。
10.孕妇应保持体重适宜增长,应根据孕前或孕早期体重指数(BMI)进行管理,整个孕期体重增长宜在12.5kg左右。
11.孕妇要合理营养,适当增加牛奶、鱼、禽、蛋、瘦肉、海产品的摄入量。孕晚期宜少食多餐。
12.孕妇容易出现钙缺乏和铁缺乏,应常吃富含钙、铁的食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铁剂和维生素C。
13.大部分孕妇从孕20周左右自觉胎动。28周后胎动≥10次/2h,应每天计数胎动,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缺氧情况。
14.孕妇在孕晚期易发生下肢水肿,一般经休息可缓解。如水肿程度严重或休息后不能缓解,应及时就医。
15.孕妇如出现生殖道感染症状,如分泌物异常、外阴不适,应及时就医。
16.孕妇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疾病,坚持正确刷牙、饭后漱口。
17.孕期应避免搬运重物或做激烈活动,以避免流产或早产。
18.孕妇一旦出现头晕、头疼、视物不清、心慌、气短、腹痛、阴道出血和流水、胎动异常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19.怀孕满37周的孕妇,如出现阴道排出血性分泌物多提示即将临产,如出现规律性的腹痛或阴道流水,应尽快到医院分娩。
20.阴道分娩是自然的生理过程,对母婴损伤最小,应避免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
21.住院分娩是母婴安全最好的保证,所有孕产妇都应住院分娩。
22.产妇分娩后应尽早下床活动,适宜活动和锻炼,促进产后康复。
23.产妇应每天清洗外阴,保持个人卫生。若恶露异味、颜色污浊、带有块状物,应及时就医。
24.产妇饮食应少食多餐,多食用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
25.学会母乳喂养技巧。做好乳房护理,出现乳汁不足或淤积、乳头皲裂等问题应及时处理,必要时就医。
26.由于产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部分产妇会出现短暂的产后情绪不良,家庭成员应关心、体贴产妇,必要时及时就医。
27.产后6~8周、恶露干净,生殖系统已经恢复正常后可恢复性生活,但同时应注意避孕。
28.产妇在出院后1周内和产后28天可各享受1次免费产后访视。产后42天应到医院进行健康检查。
29.提倡持续母乳喂养,婴儿不满1周岁的女职工在工作时间内可享受哺乳假。
1.良好的卫生习惯、安全性行为是预防女性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的重要措施。
2.女性若出现阴道分泌物异常、阴道出血、腹痛等生殖道感染的症状,应及时去正规医疗保健机构就诊。
3.患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男女性均可能通过性行为传染给性伴侣,因此性伴侣应关注病情或根据医嘱同时治疗。
4.育龄期妇女应定期接受妇女病筛查检查,及早发现宫颈癌、乳腺癌和生殖道感染等疾病。
5.定期进行乳房自我检查,如发现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6.育龄夫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知情选择适宜的避孕方法,提倡使用长效可逆的避孕方法。妇女一旦发生意外妊娠,应到正规医院就医。
7.女性在流产后及分娩后都应及时落实避孕措施,以避免反复多次的人工流产对妇女身体造成伤害。
8.流产后需等待6个月后考虑受孕,分娩后应间隔24个月考虑受孕。
1.更年期是妇女的一个生理过渡期,一般在40~60岁期间,此期最突出的表现是绝经。
2.更年期妇女应在膳食中添加豆类食物,饮食要清淡,每天盐摄入量低于6g。
3.更年期妇女要坚持规律生活,睡眠充足,每周身体活动5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0分钟,运动量不宜过大。
4.更年期妇女要有意识地丰富生活内容,保持健康心态,适当保持性生活。
5.更年期妇女可能会出现潮热、出汗、心慌、易哭泣、激动、头昏、耳鸣、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应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如果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应就医。
6.更年期妇女应继续避孕,直至确诊绝经。
7.更年期妇女易出现尿失禁,应经常练习提肛肌,增强盆底肌肉功能。
8.更年期妇女可因雌激素水平下降而易患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以及阴道炎、尿道炎等,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防治。
9.更年期症状严重的妇女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激素替代疗法和中医治疗。
10.更年期妇女至少每年做1次全面体检,其中应包含妇科检查、宫颈癌和乳腺癌的筛查。
出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提供
时间: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