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老年医学的发展沿革与相关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预期寿命的延长,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巨大挑战,老年人口呈现出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的特点,这对社区养老和医疗服务等社会资源的体量和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年医学作为老年学的分支之一,也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鲜明的自身特征和发展规律。现代老年医学重点关注机体随年龄增长的衰老性变化,从细胞、器官和个体等多个层面研究衰老发生发展的调控机制和影响因素,从疾病预防、临床诊治和康复照护等方面研究老年疾病的进展规律和功能影响,从个体、家庭、社区、养老照护到医疗康复机构的网络化组织探讨老年人群医养结合和健康维护模式,从而促进疾病康复和机体功能保存,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总体目标。近年来,老年医学研究热点集中于衰老及老年相关疾病等领域,重点关注失能、失智和衰弱人群,在防止早衰、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本章主要介绍了老年医学的形成发展和老年医学的相关概念,对衰老的定义、表征和机制及其与老年健康的关系进行了概括性阐述。

第一节 老年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外老年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对衰老及其过程的探究从未停止,老年医学由此孕育而生,并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水平的提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公元前1550年,埃及最早记录医学知识的《埃伯斯伯比书》就提出老年人的衰弱(frailty)是由心脏化脓引起的。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将老年人的衰老描述为湿与冷的感觉,这可能是对老年人心衰最早的描述之一。中亚医学家阿维森纳(980—1037年)在他的巨著《医典》中也阐述了老年人相关的医学问题。中世纪的意大利罗马教廷最早建立了“老年之家”,即早期的养老院,为衰弱与失能老年人提供医疗帮助。13世纪培根开创了老年病研究。1909年美国医学家纳歇尔(1863—1944年)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这一学科概念之后,老年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纳歇尔因此被西方老年医学界视为现代老年医学之父。英国的沃伦(1897—1960年)通过改善老年人诊疗环境、丰富老年人康复项目、加强老年人生活激励等多个途径促进老年医学的创新发展,被称为现代老年医学之母。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人们的健康水平普遍提高、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例显著增加,老年医学的发展才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

1914年Ignatz L.纳歇尔撰写了《老年病及其治疗》( Geriatrics The Diseases of Old Age and Their Treatment )一书,这是西方第一部关于老年病学和老年医学的教科书。随后美国的老年医学进入快速发展期: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6年设置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82年成立第一个老年医学科,1998年美国老年协会发布老年病专科培训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并将老年医学设置为全美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1938年德国学者比尔格和阿布德哈登创立了国际上第一个老年研究杂志。1947年英国老年医学学会(British Geriatric Society)的前身老人照护医学会(Medical Society for the Care of the Elderly)召开第一次老年医学大会,与会人员由医生、护士、科研人员及其他与老年医学相关的医疗卫生领域的专家组成。1959年日本老年学会成立,下设基础老化学会、护理管理学会等7个分会,2006年日本应用老年学会成立,为老年医学的跨专业学科交叉奠定基础,这对于推动日本乃至世界的老年医学事业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1950年国际老年学学会成立,并在比利时列日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旨在促进各会员组织在生物学、医学、行为学和社会学各领域(社会心理学领域)进行老年学研究。

二、传统医学与老年医学

我国传统医学与老年医学的碰撞来自于治疗为主转变为主动预防。这种“治未病”的思想在我国的经典中医著作《黄帝内经》中早已提出。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也着重叙述老年病的防治,强调老年人用药以补法为主,食疗为先,养性服饵,防病延年,将抗老增寿与预防老年病统一起来,这都是中医在老年医学范畴内实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诊疗思想的具体体现。宋代陈直撰著了我国第一部老年医学专著《养老奉亲书》,对老年人生理、病理、心理及老年病的防治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传统医学对老年医学的研究在明清时期到达巅峰,专著达上百种之多,对衰老、抗衰老以及老年病的诊治和预防,从理论到实践均有较系统全面的阐述,其中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载了几百种延年益寿药物。20世纪80年代起,传统医学和现代老年学的融合成为热点。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为临床中医老年医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经验。根据名老中医治疗老年病的专长和特点,从独特诊疗、独到见解、专方专药等多个角度,为老年医学的临床研究提供借鉴或进行深入验证。

在中医传统衰老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补肾、补脾、补气血等常用治疗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检测手段,为探讨衰老的机制提供了客观的判断标准。开展延缓衰老中药的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证明了人参皂苷、黄芪等多种单味中药或含其有效成分的一些中成药具有较好地改善老年人衰老症状的作用。通过进行个性化的辨证论治、遵循求衡性的防治原则、采用人性化的治疗方法、运用多样化的干预手段以及天然化的用药取向,掌握老年人多发病、慢性病的发病机制、用药处方、预后康复等方面的规律,不断创新中医在老年医学中的诊疗模式,来推动我国老年医学的发展。

三、我国当代老年医学发展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老年医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北京医院开始现代老年医学研究。解放军总医院于1964年成立老年病房,并于1978年成立全国首个老年医学研究室,由牟善初教授和王士雯院士牵头,围绕老年医学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80年代初期,国内先后成立了老年医学专题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于同期创刊。90年代中期,老年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并将中老年人2型糖尿病、原发性骨质疏松、老年期痴呆及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等项目纳入国家“九五”计划。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老年医学快速发展,大批老年医学项目被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国家攻关课题。2013年,国家批准了首批30家老年医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医院。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式批复在北京医院设立国家老年医学中心。2016年,科技部公布6家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名单。2018年,科技部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2019年,依托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探讨并制定健康老龄化中国方案。2020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了《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

第二节 老年医学的相关概念

一、老年医学的定义

老年医学(geriatrics)作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是老年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讨人体衰老的起因、发生机制和发展过程,研究影响衰老的有关因素,实施老年卫生与健康保健,防治老年疾病,加强老年人康复、照护、心理及社会支持,提高老年人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老年医学是以年龄来界定的医学专业,其研究对象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重点关注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高龄老年人(80岁及以上)及衰弱的老年人。

二、老年医学的目的

为了应对全球人口加速老龄化,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健康需求,老年医学在过去的30年里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推进疾病治疗、改善健康状态、恢复机体功能和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点:

(1)促使老年人尽可能地独立生活在社区并获得充分的社会支持。

(2)最大限度减少入住医院或护理机构的老年人数及护理时间。

(3)提高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4)倡导老年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5)预防老年疾病,尽早地发现和治疗老年病。

(6)减轻老年人因残疾和疾病所遭受的痛苦,缩短临终依赖期。

(7)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老年人提供系统的医疗和社会支持。

美国老年医学会指出“促进健康和维持功能是卫生保健机构的基本任务”。和其他临床学科相比,除了治愈疾病,老年医学更重要的是为老年人制订全面合理的治疗和照护方案,最大限度地维持或改善老年患者的身心功能,提升老年人自理能力、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

三、老年医学的研究内容

老年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既有共同的研究对象以及诸多相同或相似的研究方法,又有各自特定的研究内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共同研究人类衰老的原因、规律、特征、机制及影响因素,探讨延缓衰老的对策、老年疾病的防治策略与措施、影响健康长寿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因素。目前,老年医学开展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老年基础医学

作为老年医学的研究热点,老年基础医学主要研究老年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组织形态、生理功能和生化免疫等的增龄变化,探索衰老的机制及延缓衰老的方法。从病理学到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再到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衰老和老年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始终是老年基础医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从宏观上来说,生物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必然出现一系列退行性改变,由于各脏器功能衰退程度和个体综合功能的差异性,衰老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从微观上来说,目前的研究热点包括DNA损伤与修复功能障碍、转录后损坏或化学修饰导致蛋白质改变、衰老信号通路和基因修饰等。

2.老年临床医学

探索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特点,寻找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是老年临床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老年性疾病有诸多自身特点:①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容易被漏诊和误诊;②多病共存、病因复杂、长期积累,易造成诊断及治疗的困难;③发病隐匿、缓慢,多属慢性退行性疾病,生理与病理变化很难区分;④多种器官处于临界功能状态,预后较差,易出现各种并发症;⑤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等。老年人肝肾功能降低,对部分药物的代谢时间延长,导致不良反应高发。这些特点决定了老年临床医学研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老年临床医学需要通过多学科的团队协作,对老年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并制订全面、合理的治疗方案,在治疗主要疾病的同时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最大程度地维持或恢复患者的功能。

3.老年预防医学

老年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人类寿命质量及数量的最优化和最大化,制定并调整个体和群体健康策略,在防止慢性病发生的同时,延缓身体功能衰退。慢性病进展、机体功能衰退和自理能力丧失,并不能全部归因于老年退行性变化,通常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预防、缓解、改善不良结局,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从根本上来说是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应当提倡合理膳食和适度锻炼,激发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降低其罹患慢性病的风险。同时,定期进行血压、血脂、血糖监测和癌症、抑郁症等筛查,做到对老年常见慢性病的及时发现、尽早干预。合理的健康策略不仅可以延长预期寿命,并且可以推迟晚年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时间,提高延长寿命的质量。

4.老年康复医学

康复是指综合应用医学、社会、教育和职业各项举措,对残疾人、急慢性病损和老年病所致的功能障碍进行功能训练,尽可能恢复整体功能,减轻不良事件的影响,增加重返社会的机会。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medicine)是针对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旨在消除和减轻机体功能障碍,弥补机体功能缺失,改善和提高机体各项功能。机体功能作为衡量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指标,与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康复则是老年人保持或改善功能的重要干预手段。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互有交集,又各有侧重,临床医学以疾病为主导,康复医学以功能障碍为主导。在疾病的急性期和早期,康复治疗可以防止残疾的发生,使已发生的轻度功能障碍逆转或程度减轻;对于已经不能逆转的残疾,则训练患者学会借助工具来辅助一些功能的完成,或实现功能的替代与重建。早期康复在改善疾病预后和不良结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后续的照护成本,因此临床医师和康复医师越来越重视在老年患者疾病治疗中的早期康复。

5.老年心理学

老年心理学是研究老年期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以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功能为基础,并受社会的制约,所以老年心理学涉及生物和社会两方面的内容。研究范围包括人的感知觉、学习、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以及智力、性格、社会适应等心理特点因年老而发生的变化。既往的研究重点多集中于老年智力问题,其次是记忆和学习等认知过程。目前,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已扩展到个性、社会适应和态度、社会心理过程等方面。

6.老年社会医学

老年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来探讨老年医学,根据管理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和社会学等科学的方法和成果来研究环境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同时也涉及对老年人的各种保健和福利事业。由于老年人整体功能的衰退,老年病的急性期、亚急性期、康复期、长期照料和临终关怀等不同阶段需要进行分级管理,即使是在急性病控制或者慢性病急性加重转入稳定期后,仍需要继续进行医疗护理服务,避免病情反复或恶化,部分老年人甚至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照顾。这就是所谓的连续性医疗。

四、老年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几十年来人口预期寿命一直在稳步增长,这一趋势可能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下去。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女性预期寿命突破90岁的可能性超过50%,随之而来的是更为复杂的多发慢性病引起的不良结局,这是大多数临床学科都要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老年医学除了与其他相关一级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外,在二级学科中的联合应用也应有长足的发展。

通过骨科医师和老年医学医师的共同努力,为骨折的老年患者制订个性化的治疗和康复方案已经逐渐成为主流。在跌倒和骨折的老年人中,大多数人会因罹患多种慢病导致的身体机能的明显衰退,处于虚弱状态,从而延缓康复时间,直接影响预后。面对这样的老年患者,组织多学科团队,由骨科医师提供专科医疗支持,老年医学医师则负责整体护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相较于以往由骨科医师单独应对,这种多学科合作模式可以巩固和提升围手术期护理效果,增强老年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有效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过去数十年间,罹患终末期肾病的老年人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老年患者在接受透析治疗时容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和个体性格改变,这在降低生活质量的同时导致住院率和死亡率升高。目前,通过对老年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综合性评估,制订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疗护方案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老年评估以系统和循证的方式评估老年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社会心理领域的健康状况,包含日常生活活动、感觉障碍、情绪和认知、营养状态、共病、药物使用情况和家庭社会支持。通过预测潜在的风险,制订个性化干预措施,优化治疗护理方案,从而避免或减少认知功能障碍和个体性格改变的发生,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患者的主要死亡风险因素之一,而衰弱是一种由多个生理系统衰退导致的老年综合征,同时也是老年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延长、发生残疾和死亡率升高的预测因素。当使用心血管健康研究(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CHS)标准进行表型表征建模时,衰弱可提高传统风险模型对不良健康结果的预测能力。衰弱在罹患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中普遍存在,并可用于识别那些手术风险较高、预后不佳的患者。在进行专科治疗之前,对老年患者进行衰弱状态的评估,进而权衡侵入性操作的潜在风险和益处,制订全面合理的术后护理和康复方案,可缓解疾病负担、改善健康状态、提升生活质量。

第三节 衰老的定义、表征和机制

一、衰老的定义

衰老是一种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生物学过程,在个体生长发育达到成熟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结构的退行性变和机体功能的衰退与损伤,如骨质增生、听力障碍、进行性有氧运动能力下降、学习和记忆障碍,最终增加其罹患疾病和死亡的风险。

衰老首先表现为机体能量储备减少,如糖原储存减少、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生成减少、负氮平衡等。其次机体对内稳态调控能力和应对外界刺激调节能力均减弱,罹患各种慢性病的风险增加。从生理性上来说,表现为毛发生成减少、骨质疏松、肌肉减少、皮肤松弛等;从病理性上来说,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病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白内障、癌症等的风险逐渐增加,这些与年龄增长有关的疾病被统称为年龄相关性疾病(age-related disease,ARD)。ARD又可诱发许多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脑梗死、心脏及其他脏器衰竭等,最终导致死亡。

二、衰老的表征

1.体貌改变

主要变化表现在须发的颜色由黑变为灰白;全身尤其是头颈部的皮肤的色泽变得暗淡,光滑度下降,出现不同程度的皱纹和老年斑;皮下脂肪和肌肉数量减少,导致皮下组织萎缩。

2.感觉器官功能减退

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退,睫状肌功能受限,导致眼调节功能减弱,出现老视等症状;耳蜗神经退化,导致听力敏锐度下降出现耳聋,部分老年人还伴随耳鸣等症状;牙龈萎缩、牙齿脱落,导致颌面部变形,咀嚼功能受限;味蕾减少导致味觉减弱甚至丧失;嗅神经退行性病变导致嗅觉减弱。

3.各系统功能生理性减退

心血管系统功能减退,如心肌纤维萎缩,心瓣膜硬化松弛等;呼吸系统功能减退,表现为肺泡组织活性物质分泌减少、呼吸代偿功能减弱、肺总通气量减少等;消化系统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胃肠功能减弱等。肌肉骨骼运动系统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骨质流失,易发生骨折等;神经系统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动作迟缓,反应灵活性减弱等。

三、衰老的机制

衰老是各种因素共同参与、各种机制互相影响的过程,对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制订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延缓衰老的进程。目前对于衰老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因功能紊乱

主要包括细胞核DNA损伤、线粒体DNA损伤和细胞核结构的改变。在外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等)和内环境因素(DNA复制错误、自发水解反应等)作用下,基因出现突变、易位、端粒缩短等异常变化,其完整性和稳定性遭到破坏。人体有一套完整的DNA修复机制以对抗细胞核DNA损伤,损伤的积累和修复机制的破坏均可促进衰老。如着色性干皮病、沃纳综合征(Werner syndrome)等表现为早衰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之一就是DNA损伤修复机制被破坏。

2.表观遗传学改变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改变是指基因组相关功能改变而不涉及核苷酸序列的改变,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构象改变等。如 SIRT 基因家族在人类拥有7个同源基因,人类体内含有7种sirtuin蛋白,目前已经证明至少有 SIRT1 SIRT3 SIRT6 可以促进老年健康,其机制涉及提高基因组稳定性、调节炎症反应、促进内环境稳态、能量代谢调控等。

3.蛋白质稳态失衡

蛋白质稳态指的是特定时间细胞内蛋白质合成与降解、折叠与去折叠、修饰与去修饰等过程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蛋白质稳态失衡是罹患年龄相关性疾病的风险因素,衰老伴随着未折叠蛋白、错误折叠蛋白或蛋白聚合体的积累,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白内障等年龄相关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4.细胞衰老

细胞衰老是指细胞周期彻底终止,永久失去分裂能力。由端粒缩短而导致的细胞衰老被称为复制性衰老(replicative senescence),由血管紧张素Ⅱ、阿霉素、原癌基因等刺激导致的细胞衰老被称为诱导型细胞衰老。正常情况下,机体可识别衰老细胞并将其清除,并促进祖细胞分化进行补充替代,但随着增龄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体内的衰老细胞因无法得到及时清理而逐渐累积。

5.炎性衰老

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SASP)是指衰老细胞通过分泌促炎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作用于周围细胞的现象。SASP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过度激活、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自噬功能降低等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造成炎性衰老。

6.线粒体损伤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也是产生大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场所。在细胞和机体的老化过程中,线粒体电子传递过程障碍,随之出现呼吸链效率降低和电子漏(electron leakage)增加,导致ATP生成减少而ROS生成增多。这些ROS可使线粒体外膜破裂而导致细胞功能障碍、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累积,从而加速机体衰老。

7.干细胞耗竭

机体内干细胞耗竭,表现为再生能力降低,是衰老的一个重要特征,例如造血干细胞减少,导致适应性免疫细胞生成减少,贫血和骨髓异常增生的发病风险增加。干细胞耗竭,一方面可能来自干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可能与干细胞过度增殖会加速干细胞巢的耗竭有关。

第四节 衰老与老年健康的关系

年龄相关的多种慢性病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对于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认识使人们意识到过去这些经典的医学概念,如死亡率和发病率可能已经不足以代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功能损伤。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心都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大会首次提出“健康老龄化”概念,2016年我国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发布《“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在全国范围积极推行“健康老龄化”,明确健康老龄化在我国宏观战略布局中的地位。

从衰老的角度来说,老年人寻求健康信息和健康指导的意愿和需求更为强烈。目前的研究提示可以采取一些干预措施延缓衰老进展。

一、饮食限制

饮食限制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证据最为充足的抗衰老方法。在酵母菌、线虫、小鼠等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都发现饮食限制具有抗衰老作用的现象。通常采用间断禁食的方法,缩减30%~40%的总能量摄入。有研究结果显示,在把食量减少至原来的70%后,罹患年龄相关性疾病的老年小鼠的健康状态有明显恢复,寿命延长至原来的3倍。在以恒河猴为对象的研究中得出了类似结果,限制饮食可以降低其罹患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促进大脑神经元的再生,进而达到延长寿命的预期目的。在人群相关研究中,长期饮食限制通过调节机体代谢,延缓衰老进程,同时降低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肿瘤、痴呆等年龄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饮食限制的抗衰老机制几乎涉及目前已知的各项衰老机制,是各项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另有研究发现,限制蛋白质或某些氨基酸的摄入一样可以起到抗衰老作用,限制果蝇蛋氨酸的摄入会延长其寿命,缺乏丝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的酵母菌培养液会使酵母菌TOR信号通路下调并延长其存活时间。尽管饮食限制的效果较为显著,但目前尚无统一的实施标准,并且对于本身存在代谢性疾病的人群,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待进一步考量。

二、抗衰老药物

许多药物通过作用于衰老相关的信号通路起到抗衰老作用,主要包括天然抗衰老药物和合成抗衰老药物。

在天然抗衰老药物中,白藜芦醇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多酚类化合物,可提高 SIRT1 的活性,激活长寿基因 Sir2 ,抑制肿瘤基因 p53 ,维护线粒体呼吸链的正常功能,达到阻断细胞凋亡和延缓衰老的作用。白藜芦醇可改善肥胖患者的代谢失调,而在正常人体中则不会加强其机体代谢功能。雷帕霉素是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免疫抑制效应。雷帕霉素可以延长小鼠60%的寿命,即使在小鼠出生后第600天才开始给药,一样可以达到延缓衰老的作用,但目前缺乏证明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在人体中的抗衰老作用的临床证据。黄芪多糖(黄芪)可调节衰老通路,延长线虫寿命。茶多酚又称茶鞣,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分之一,通过提高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激活细胞内的抗氧化防御系统,从而延缓衰老。

在合成抗衰老药物中,阿司匹林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解热镇痛药,研究发现其可以延长线虫的平均寿命。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叶酸代谢和蛋氨酸代谢从而延长线虫的寿命,同时还可作用于电子传递链,激活AMP活化蛋白激酶,从而延长小鼠的寿命,但其在人体的抗衰老效用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试验证实。塞来昔布是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广泛用于治疗疼痛和炎症,可直接作用于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的三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3-phosphoinositidedependent protein kinase-1,PDPK1),从而增加线虫寿命。异丙肌苷是一种免疫促进剂,它是2-羟丙基二胺和4-乙酰胺基苯甲酸生成的盐与肌苷按分子比3∶1形成的复合物。该药能抑制病毒的增殖,临床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或病毒感染相关的疾病。研究表明异丙肌苷也能增强老年人的免疫力,从而延缓衰老。亚精胺是一种多聚胺,可延长酵母、果蝇、小鼠的寿命,具有诱导自噬的作用,可提高年老果蝇的记忆、改善小鼠的心血管健康状况。锂在临床上被用作一种情绪稳定剂,给予低剂量的锂后果蝇的寿命延长了16%,这与其激活了转录因子NRF-2(NF-E2-related factor 2)有关。NRF-2存在于蠕虫、果蝇以及人类中,保护细胞免于氧化损伤。另一种NRF-2的激动剂Oltipraz可以延缓早衰症儿童体内的间充质干细胞的衰老速度。此外,给怀孕的大鼠服用抗氧化剂,其后代的衰老速度明显慢于正常饮食母鼠的后代。

使用药物抗衰老只是抗衰老方法的一种,应该在采取综合性保健措施的基础上合理选用抗衰老药物,以进一步增强老年人的体质,延长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

三、基因重编程

2012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将成熟细胞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后者具有无限分裂的能力。在体内,短时间利用4种重编程分子(Oct4、Sox2、Klf4和cMyc,也称为“山中因子”)修改表观遗传学标记,不仅可以使早衰小鼠的器官功能得到改善,使其寿命延长30%,还能提高正常老年小鼠肌肉和胰腺组织的再生能力。2020年哈佛大学医学院David Sinclair团队利用基因治疗诱导神经节细胞重编程,恢复年轻的表观遗传信息,从而使得视神经能在损伤后再生,并逆转青光眼和衰老造成的视力下降。大量研究发现4个山中因子中的c-Myc是造成动物死亡和畸胎瘤的主要原因,而只使用Oct4、Sox2、Klf4(OSK)这3个转录因子,可以逆转衰老和防止细胞脱分化,mRNA谱在OSK表达5天之后即出现年轻化。因此,衰老伴随的表观遗传修饰是基因重编程的重要靶点。除了核基因组,以线粒体基因组为治疗靶点的线粒体捐赠技术不仅可避免致病性突变的传递,还能通过线粒体的非致病性差异影响机体衰老的速度。因此,改变mtDNA能够帮助促进个体健康老化。

四、中医个体化抗衰老

中医体质与衰老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平和质与衰老呈负相关,而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气郁质均与衰老呈正相关。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不同体质类型人群会有不同的衰老表征,很多偏颇体质与众多慢性病发病相关,而慢性病也是机体衰老的表现,同时也会加快衰老的进程,其中阴虚质对衰老的影响程度最为明显,更容易体现出衰老的特征。此外,体质的形成受先天禀赋和后天因素的影响,所以体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的特点,由此决定了体质的可调性。因此,充分利用体质的可调性,依据体质分类,有针对性地制订慢性病预防与诊治方案,进行个体化抗衰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述诸多方法的探索和实践,根本目的在于延缓衰老进程,维持和改善老年人机体功能,提升其生活质量,通过改善衰老过程中的机体结构和功能状态,实现健康老龄化。

(何 耀 刘 淼)

参考文献

[1]刘晓红,陈彪.老年医学[M].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5-16.

[2]于普林.老年医学[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12.

[3]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8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5-12.

[4]化钱珍,胡秀英.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8.

[5]苑秋兰.老年人生理与心理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4-28.

[6]MORLEY J E.A brief history of geriatrics[J].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2004,59(11):1132-1152.

[7]PANDIT S G,WALKE L M.Geriatrics:Moving forward with 2020 vision[J].J Am Geriatr Soc,2021,69(6):1422-1428.

[8]FRIED L P,ROWE J W.Health in aging:past,present,and future[J].N Engl J Med,2020,383(14):1293-1296. imOHfypvi2MFeX67+SsFzBxAYdRgSoX/Uzwd0zzOuxuWBiKwTYbRvBLrsXvtwcO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