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度,在课前为教学进行准备而编写的课堂教学必备的实施方案,是教师以书面形式对课堂讲授内容和课堂教学实施的设想,是对教学大纲、教材、专业知识的理解,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逻辑性、临床教学经验和水平,编写教案是制订教学方案、进行课前备课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把备课的结果书面化。
1.教案以一次课堂教学为基本单元,通常以一至四学时的时间分配比较合理,尽量避免一个教案包含十个及以上学时的教学内容。
2.根据授课章节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材体系,厘清授课的基本内容、结构,确定考试内容,进行质量监控。
3.按照因材施教原则,因层次对象不同,教案中要体现不同的难易程度、深度、广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重点内容要突出,难点部分应力求阐述透彻。
4.教师要进行教学设计,要复习旧课,导入和讲解新课,进行小结,适当介绍新进展,可应用双语或全英文授课。
5.为了便于教学对象理解和掌握知识,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忌照搬教科书或讲义。
1.一般项目
课程名称、授课题目、学时、教师姓名、职称、学生班级、授课时间。
2.教学目的
依据教学大纲制订教学目的和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要求目标明确,符合大纲要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明确掌握、熟悉、了解内容。实现认知目标,掌握知识体系;实现技能目标,体现能力培养;实现德育目标,达到教书育人。
3.教学重点
是指关键性的知识点。
4.教学难点
是指学生不容易理解、容易误解的部分,从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解决问题,使复杂问题变简单,抽象问题变直观。
5.教学方法
包括讲授法、讨论法、PBL教学、案例教学法、演示法、角色扮演法等。
6.教学手段
是指PPT课件、视频、音频、现代多媒体技术、VCD、录像、板书、投影、实物、标本、挂图、模型、资料、网络、远程资源等。
7.学科进展和参考资料
包括学科进展资料、参考书(应有3本以上)和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按论文文献引用格式书写。
8.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目的设计的教学内容,是教案的主体部分,教学内容主要依据教材、著作、参考文献,应是得到普遍认可的知识和理论,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力,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演示实验到位。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内容顺序安排要符合专业学科逻辑,知识量要合适,符合学生特点。要设计讲解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讲解教学内容所用的时间分配要合适。要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重点和难点。要将教书育人和素质教育融入授课的全过程中。
9.提问、布置思考题或作业
为巩固所学知识,应设计课堂提问。要布置课后思考题(需要思考的问题,而非问答题),或布置作业、课后练习题、撰写调研报告、读书报告等,达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10.进行课堂小结
教师对授课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要进行系统归纳和小结。
11.组织集体备课
由教研室主任组织本科室或相关科室资深专家进行集体备课。
12.教研室主任签署意见
教研室主任对备课情况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并签署意见。
教案应作为教学文件进行管理,教案均应于试讲前完成,并根据试讲时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在授课前定稿,并由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确保电子版教案和纸质版教案完全一致,新教师开课前应同时准备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