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全科医学教师培训与教师队伍建设

全科医生被称为人民健康的“守门人”。20世纪60年代,全科医学由欧美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以全科医生为主的基层医疗体系可以解决80%以上的疾病。目前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全科医生制度,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的30%~60%。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内全科医生的发展也成蒸蒸日上的趋势。经过近20年的建设,截至2019年底,我国每万人全科医生数增长到2.61人。尽管如此,在幅员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人口结构逐渐老龄化的中国,全科医生的数量仍有很大的缺口。与西方国家相比,全科医学在中国的起步较晚,接受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较少,质量水平还有提升空间。面临如此艰巨的全科医生培养任务,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对推动全科医学向深层次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全科医学教师队伍现状

全科医学师资是医学教育师资中的一个特殊类别。主要有三种类型,即理论师资、临床师资和社区师资。理论师资主要由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及相关学科教师组成,讲授全科医学概论、全科医学理念、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与管理等;临床师资主要由医院及社区临床医生组成,教授全科医学工作所涉及的相关疾病的诊疗知识和实践技能;社区师资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专业人员组成,主要任务是对全科医生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实践培训。

(一)专业的全科医学师资缺乏

国外全科医学培训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建立了知识结构和实践经历较为合理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相比之下,我国的全科医学起步较晚,教育和培训体系还不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模式还不够成熟,全科医学师资的专业背景、学科和专业发展空间等均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真正以全科医生工作出身的师资力量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全科医生的培养还需要来自高等院校的理论师资、来自综合医院的临床师资及来自社区的师资共同完成。这些不同来源的师资必须互相协作,才能完成对全科医生的全方位培养。而现实情况是,所谓的理论师资和临床师资由于并不完全从事全科医学的工作,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和模式缺乏深入了解,故其很难真正以全科医学的思维去教学。社区师资由于临床能力、教学经验及教育教学能力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故尚难胜任指导全科医生实践的任务。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全科医学师资的规范化培训,以解决目前全科医学师资匮乏的窘况;另一方面要加强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使更多合格的全科医生成为全科医学师资。

(二)师资规范化培训不足

据调查,各省、市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的师资约有20%未受过省级以上培训中心的培训。在接受过省级培训中心培训的师资中,44.4%培训时间不满1个月,有的甚至不足1周。这与理论课师资需经过600学时培训,临床师资需经过400学时理论培训、50学时全科医学基本概念培训,社区师资需经过600学时培训的要求相距甚远。同时,由于医学师资培训尚缺乏明确的目标、统一的培训内容、完善的考核机制,师资认证制度未建立等,造成各地全科医学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全科医学培训的质量。

二、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的内容

许多国家的全科医学培训是通过学徒式教育方式,由全科医生出身的师资培养全科医生,使学员真正掌握全科医学实践的本领。在我国由于全科医生的培养仍需大学的理论师资、医院的临床师资及社区师资共同承担,对不同类别的师资培训的内容应该有所侧重。培训的具体目标是:通过培训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全科医疗的基本技能、临床带教技巧,初步掌握常用的教学方法和了解课程设计。

(一)全科医学理念及政策相关知识

由于我国全科医生的培训工作目前还需要由来自大学的理论教师、来自大医院的专科医生及来自社区的医生共同完成,所以作为师资掌握全科医学的理念及相关的政策十分必要。只有师资掌握了全科的理念及政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全科医学思维及教授全科医学服务的内容、方式与特点,才能胜任全科医学的带教工作,并在全科医学服务的研究方面作出贡献。

(二)医学人文知识

加强对全科学员在培训期间的人文关怀是带教老师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医学是一门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科学,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医学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医学实践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全科医学作为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以人为中心、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对象既决定了其服务领域的特殊性,又表明了全科医学是相当人性化的学科。全科医学专业人才既是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提供者,也是健康与疾病咨询的服务者、教育者,更是社区居民的朋友。他们必须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人文素质。因此,加强和改进全科医学人文素质教学已成为全科医学教育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三)全科医学医疗相关知识

包括全科医学产生的背景、全科医学理念、全科医学思维模式、全科医学发展现状、健康教育、社区慢性病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际关系与交流技巧、社区康复和社区常见的健康问题及处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模式等。目的是使全科教师能够真正从全科医学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将全科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用全科医疗的临床思维指导学生,使培训的效果与目标相吻合。

(四)全科医学教学相关知识

如课堂教学法、临床及社区实践教学方法、教案编写、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教学查房等,以及教学评估、教学工具的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目的是补充拟成为全科医学师资的大学教师、临床医生及社区全科医生在教育教学方面知识和技能的缺陷,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五)全科医学科研相关知识

全科医学的科学研究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提升全科医生个人能力为目的,进而促进学科的全面发展。全科师资应具备指导学生结合日常临床工作、自身优势及全科特色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全科医学临床问题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卫生服务研究、全科医学教育研究,以及行为学、心理学及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这不仅要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理论基础,也需要科研设计、卫生统计学的相关知识。

三、全科医学师资培养的方法

现阶段我国目前尚不能做到全部由全科医生出身的师资来培养全科医生。医学院校的老师、医院的专科医生依然是全科医学不可缺少的师资力量。理论教师、临床教师、社区教师分别从全科医学知识、临床技能及全科医生工作方法及思维三个方面对全科医生进行培训,共同完成对全科医生培训的全过程。因此,现阶段全科医学师资的培养仍然是要对这三个来源的教师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既要兼顾到其本职工作,同时还要考虑到培训的效果。“理论课脱产、医院轮转和社区实践半脱产”是一种比较好的培养形式。

(一)理论授课

目的:建立全科医学理念,培养师资的综合素质。

主要掌握全科医生培养的相关政策制度、全科医学师资的职责和主要任务、全科医学理念、全科医疗卫生服务技能及其特点、全科医学思维及全科医学指导带教方法等。

(二)医院轮转

主要目的是掌握相关业务技术技能。包括内、外、妇、儿、传染病、急诊等全科医生要解决的健康问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全科医疗的临床思维及学科新进展、新技术等。

(三)社区实践

通过社区实践,可使师资了解社区工作的模式,巩固全科医学的理念及思维方式。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基层全科医生服务的内容、方式与特点,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与全科医疗服务常用技术,基层医疗常用教学方法及其评价方法,基层实践教学的教案设计和实践考核方法,全科医学人际沟通技巧等。

(四)学术交流

方式有座谈、教学观摩、学术讲座、国内会议交流等。通过学术交流,了解新的动态、汲取新的经验、补充新的知识。使师资能够随着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与时俱进,保持应有的能力和水平。

所有全科医学师资均应经过教学理论和实践培训,但不同的师资有所侧重。理论授课的师资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社区医疗卫生工作实践,了解社区工作的内容和流程,这对于理论授课师资加深对全科医学的理解、讲授好理论课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师资在全科医学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型综合医院中不乏临床经验丰富、带教能力强的医师,只是他们对全科医学真正了解得却不多。只要对他们加强在全科观念、思维方式及整体化方法方面的训练和强化,形成全科医学独特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就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较为合格的全科师资。社区师资除了学习全科医学基本知识外,重点应该是到全科医学培训基地进行临床轮转和到全科医学技能培训中心接受基本技能培训和教学方法的培训。

随着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不断推进,临床培训基地全科医学师资和基层实践基地承担师资职能的全科医生的素质能力必将逐步实现统一。

四、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管理

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只有培训是不够的,还要加强管理,建立一系列的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师资队伍不断提高,稳定发展。

(一)建立准入制度

首先是建立师资资格认证制度,制订师资准入标准。全科医学师资准入制度应包含职业背景、教育背景、专业技术职称、临床履历和社区履历等内容。准入的门槛应适当,若准入门槛过高,则会导致师资意愿下降和师资规模不断减小;而若师资准入门槛过低,则会严重影响全科医学教学的质量。要定期举行师资资格综合考试,为取得认证资格的人员颁发师资聘书。

(二)建立继续教育制度

建立全科师资继续教育制度,定期进行师资综合水平的再评估,实行师资的动态管理。继续教育要强调规范化、系统化,并建立完善的评价监督体系,保证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明确全科医学师资的“一岗双责”工作机制,即全科医学师资既要立足全科医疗岗位,做好医疗服务工作,又要充分履行全科理论教学、技能培训、实践带教的职责。加大对全科教学工作的激励,制定完善的教学激励政策,健全教学工作评价考核体系。根据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满意度等业绩给予全科带教补助,成绩突出者可作为职称晋升、评先评优、岗位选拔等优先条件。

(四)建立责任制度

建立明晰的全科师资责任制度是全科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要求师资队伍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医德医风、认真负责、遵纪守法、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认真履行各项教学工作。对于不按照要求认真履行职责,不完成教学任务,甚至出现教学事故者要予以严厉的惩处。

(谢苗荣) sYtWr8JmzNug0AKyCyttesznSBVk56kMTU5NVm2N0gXMYHfQX3w6ccLWEGd6B3o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