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是一种社会角色,又是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并在教育机构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全科医学师资不仅应当具备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还应具有全科医学所需要的特殊能力。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指教师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思想作风等方面的总和,它影响着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荣誉感等思想观念的内在基础,决定了教师职业活动的方向和态度。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业具有示范性、公众性和教育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带有定向意义、动力意义的核心部分,不仅对个人的其他素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也将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今后的职业素养产生重大影响。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职业选择,进而把握未来。
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师德是指教师和一切以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以德为高,德高则可为人范。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三观”,这直接关系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执着的教育情怀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本源。爱是教育的前提,爱岗能敬业,爱才能施教,教师应具有大爱情怀和执着精神,才会对教育事业充满无限激情。对于从事全科医学教育的教师而言,在具备普通教师应有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的基础上,还应充分理解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政策导向,深刻认识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肩负起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这一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把培养一批批合格的全科医生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
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指教师通过学习和积累而具有的文化修养,以及由此进一步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是教师的看家本领,是教师赢得学生尊敬的前提条件之一。要使学生牢固掌握一定的知识,教师必须具有更多、更扎实的知识储备。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是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苏霍姆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精工巧匠”。
首先,教师应当精通所教授学科的专业知识。对每一名教师来说,要向自己的学生传授较为系统的本专业基本知识,为他们奠定能够从事本专业更深层次知识和技能学习、应用的基础,或者获得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的基本内容,还要加强交流和不断学习,跟踪学科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和新技能,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前沿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其次,教师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古语云:“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学生随时提出的问题会使教师的权威性受到空前的挑战。教师要适应这一时代特点,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多读书、常“充电”,使学习成为习惯。教师除了具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涉猎与之相关学科、分支学科乃至一些人文历史学科的科学知识。一名称职的教师,一名永不落伍的教师,必定是一名具有终身学习能力、掌握多方面知识的教师。
全科医生要向家庭的每个成员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全科医生所提供的不只是疾病的诊治,而是以全人的角度去理解患者的健康需求。正是全科医学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全科医学的师资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广博的交叉学科知识。在全科医学的理念指导下,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培养合格全科医生的基石。
教师的能力素质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的能力素质不仅包括教学能力,还包括教师本身的医疗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师综合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
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全科医学师资主要有三种类型,即理论师资、临床师资和社区师资。临床师资主要教授全科医学工作所涉及的相关疾病的诊疗知识和实践技能。临床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形成和强化专业理论水平及临床工作能力的过程,全科医学的临床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临床医疗能力,并在全科医学理念的指导下,将临床医疗活动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将全科医疗理念与专科医疗理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外,还必须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人才培养规律,认真研读教材、大纲,悉心备课,科学准确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在传授知识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包括:
1.钻研教材的能力
掌握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能否正确地掌握教材,关系到教学大纲能否得到贯彻,教学质量能否保证。首先,要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将教材的编写意图、体例安排、知识结构梳理得一清二楚,做到心中有全局;其次,要能够把握单元组合的规律,弄清楚每一单元的内部组合及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吃透教材,提炼出关键的知识点,保证教学工作重点突出。
2.教学设计的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教学活动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切忌随意性。教学设计要从实际出发,要研究学生的实际水平、学习心态、学习方法与能力。同时还要深入理解教学大纲,弄清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把要求和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分解到各堂课中,既循序渐进,又适当重复,增强训练效果。教师还应该随时评估教学的效果,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不断改进教学,使教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
3.组织教学的能力
组织能力是一名教师取得教育和教学成功的有力保证。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脑力劳动过程,最终目的是激励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教师和全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合理的关系。教师通过“教”向学生传授知识,通过鼓励和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控制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4.教学指导的能力
我们培养的是有创造能力的新一代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一定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指导学生在规定的课程以外阅读大量的书籍及文献,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科学研究是医学高等院校重要的职能之一。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经说过,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还要通过教育研究掌握教育规律和教育技巧,主动探究出现的问题,找出新的解决办法。医学院校教师应具备的科研能力包括两个方面。
1.研究教育科学规律的能力
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基本规律。教师除了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修养外,还必须研究和掌握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和教育技巧。教师要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一方面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认真分析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找出新的解决方法;另一方面要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并把它创新地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的创新包括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教学方法、创新的思维、凸现的个性、探索的精神、民主的意识等。只有教师具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教学水平才会稳步提高。
2.研究专业科学技术的能力
高等院校是探究未知世界的场所。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和充实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不断改善知识结构,不断探索寻求,为人类社会提供更新、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是“渔”,而不仅仅是“鱼”。授人以渔的方法、路径就是研究能力。如果教师不会研究,何以教学生研究?研究和教育是相互呼应、相互支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临床工作中的每个病例都有其特殊的医学现象和普遍的医学规律,需要用科学研究的态度去发现、了解、解决。作为起步阶段的全科医学,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科学研究显得更加重要。
全科医学是一门集现代生物医学、心理学、社会科学之大全的医学学科,强调了对人的全面照顾,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贯穿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这就要求身兼医生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全科医学教师必须具备浓厚的人文素养。
全科医学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体现在“医者仁心”。作为一种综合、全面的照顾医学,我们更应该对患者充满关爱、友善和尊重,并将这种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诠释和传承。其次,体现在个性化照料的过程中。全科医学处理的疾病更多的是早期、未分化、康复期,甚至是终身医学照顾,它包含了更多心理、社会层面的问题。全科医生在提供医学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意愿、个性特征、家庭及社会背景来综合考虑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另外,全科医学教师需要具备和传授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学会说话的艺术,让沟通变得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