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门部胆管癌为肝左、右管及其汇合部、肝总管的肝外胆管癌,包括肿块型、腔内生长型、管壁浸润型,以管壁浸润型多见。肿块型可表现为肝门区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可累及邻近肝实质,肿块体积常较大,浸润周围门静脉分支,CT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乏血管性肿块,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呈边缘环形强化,延迟期病灶可出现特征性延迟强化,延迟扫描可清楚显示软组织肿块及其侵犯范围,此增强特征反映了肿瘤促结缔组织增生的特性,肿瘤周围胆管因肿瘤阻塞而常可见扩张(图7-1)。在腔内生长型胆管癌中,由于肿瘤阻塞、黏液分泌增加或肿瘤碎片脱落,胆管可见扩张,类型常为乳头状胆管癌。胆管扩张常为不对称性,通常肿块所在的胆管扩张更为显著。腔内生长型胆管癌肿瘤位于胆管腔内,不累及周围肝实质,这与肿块型或管壁浸润型胆管癌截然不同,后两者通常表现为周围明显浸润。CT上表现为结节样边界清晰的肿块,胆管壁完整,增强肿块显著强化(图7-2)。管壁浸润型胆管癌常见于肝门部胆管癌,多数为中高分化腺癌,胆管壁环形不规则增厚、僵硬,近端胆管多见明显扩张。CT可见受累的胆管弥漫性狭窄或闭塞。管壁浸润型通常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呈轻中度强化,延迟期则可见明显增强(图7-3、图7-4)。少见情况下,管壁浸润型在动脉期就出现快速显著强化,类似于腔内生长型胆管癌。
图7-1 肿块型肝门部胆管癌影像表现
A.T 2 WI及增强扫描平衡期;B.MRI图像显示肝门部一不均质病灶(箭头),T 2 WI呈稍高信号,增强之后呈轻度强化;C.为同一患者的CT增强图像,可见门静脉期病灶呈边缘环形强化;D.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示肝内胆管重度扩张,肝门部扩张的左右胆管不汇合。
图7-2 腔内生长型肝门部胆管癌CT影像表现
A.平扫见肝总管管壁增厚,管腔内见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肝内胆管扩张;B.增强扫描可见增厚的肝总管呈明显强化。
图7-3 管壁浸润型肝门部胆管癌CT影像表现
A.肝左管、肝左右管汇合处及肝总管管壁增厚,管腔变窄,肝右管扩张,增强后增厚的管壁呈明显强化;B.左右叶肝内胆管扩张;C.斜冠状位显示肝左管、肝左右管汇合处及肝总管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增强后明显强化;D.斜冠状位显示胆总管上段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增强后明显强化。
图7-4 管壁浸润型肝门部胆管癌CT影像表现
A.肝左、右管及汇合处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增强后增厚的管壁呈明显强化;B、C.胆总管上段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增强后增厚的管壁呈明显强化;D.肝左右叶多发肝内胆管扩张;E、F.斜冠状位显示胆总管上段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增强后明显强化。
胆总管癌以腔内生长型和管壁浸润型多见,其CT表现特点与位于肝门区者基本相同,表现为近段胆总管及肝内胆管的广泛扩张,扩张的胆总管突然狭窄或中断,并可见局部管壁增厚或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可呈中度到明显强化,以门静脉期较著,强化密度多较均匀,部分见环形强化。延迟强化并非诊断胆总管癌的必要条件,即使出现,也不及肝门区肿块型表现明显,可能因为癌组织缺乏丰富的纤维组织,而纤维组织是引起典型延迟强化和向心性强化的关键物质。管壁浸润型典型表现为胆管壁明显不对称性增厚,恶性胆道增厚常超过1.5mm,可累及一段胆管或胆总管全程,甚至达肝内胆管,管腔不同程度狭窄甚至完全闭塞,增强扫描管壁多呈明显强化,横断位呈明亮的圆环状。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病变浸润范围,在胆管长轴像上可见病变呈“轨道征”,与正常管壁的分界多较清晰(图7-5~图7-9)。
图7-5 管壁浸润型胆总管癌CT影像表现
A.肝内胆管软藤样扩张;B.增强扫描可见胆总管壁环形不规则增厚,增强之后呈圆环样强化;C.冠状位重建显示增厚的管壁明显强化,呈“轨道征”。可见病灶以上胆总管及肝内胆管广泛扩张。
图7-6 胆总管中上段癌 CT影像表现
A.胆总管中上段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增强后增厚的管壁呈中度强化;B.肝左右叶多发肝内胆管扩张;C.斜冠状位显示胆总管中上段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增强后中度强化;D.斜冠状位显示肝左右叶多发肝内胆管扩张。
图7-7 胆总管中下段癌 CT影像表现
A.增强扫描可见胆总管中下段壁环形不规则增厚伴腔内软组织肿块,增强之后呈明显强化;胆囊明显增大;B.胆总管及肝内胆管广泛扩张;C.冠状位重建与D.矢状位重建显示增厚的管壁明显强化,呈“轨道征”,以及腔内软组织肿块明显强化。
图7-8 胆总管胰腺段癌 CT影像表现
A.胆总管胰腺段管壁增厚,管腔明显变窄;B.增强扫描可见增厚的管壁呈中度强化;C.斜冠状位显示胆总管胰腺段管壁增厚,伴腔内软组织结节形成,管腔明显变窄;D.肝内胆管软藤样扩张。
图7-9 壶腹部癌 CT 影像表现
A.壶腹部胆总管管壁增厚,腔内见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可见增厚的管壁及肿块呈中度强化;B.肝内胆管软藤样扩张;C.胆囊明显增大,胆总管明显扩张;D.冠状位重建显示肿块位于胆总管下段管腔内,增强后呈中度强化。
常规MRI可清晰显示肿瘤原发部位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判断肿瘤性质,了解肿瘤有无扩散及转移等,其直接征象表现为T 1 WI低信号,T 2 WI不均匀稍高信号肿块。MRCP可在非侵入和无对比剂情况下显示管腔不规则狭窄、中断及梗阻情况以判断肝门部胆管癌侵犯的范围。
由于胆管癌多为硬癌,富含纤维结缔组织,故其T 2 WI信号常为稍高信号。据文献报道,高分辨率T 2 WI在显示肿瘤和血管之间的脂肪间隙方面优于增强CT或MRI。DWI则可提高肝外胆管癌的检出率,有助于鉴别胆管炎,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弥散受限;有研究显示,肝外胆管癌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肿瘤分化越低,ADC越低。MRI增强扫描时,各型肝外胆管癌表现与CT强化表现类似。MRCP可多角度清晰地显示胆胰管树的全貌,可显示肝内外胆管软藤样扩张及胆囊肿大。有文献指出,其显示肿瘤沿着胆管树分支的生长延伸比ERCP更准确,尤其是在胆管高度狭窄的情况下。在MRCP上,扩张的肝左、右管多不发生汇合是管壁浸润型肝门部胆管癌的特征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