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及以上 1/3 的肝外胆管,并常扩展至肝胆管汇合部及一侧或双侧肝管的胆管癌,又称中央型胆管癌或Klatskin瘤,占肝外胆管癌的58%~75%。由于特殊解剖关系及生物学特征,HCC早期诊断较困难,误诊率高,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随着对其生物学特性的深入了解,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螺旋CT等先进临床成像技术的出现和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胆管癌的诊断率及切除率显著提高,其治疗理念及方法也不断得到更新。
目前影响手术远期疗效的因素主要为残留癌细胞和淋巴结转移。术后切缘阴性者的生存期较切缘阳性者明显延长。根治性切除仍然是可能治愈胆管癌的首选方法,目前已有几种术式应用于临床,其中联合半肝切除术被认为是治疗胆管癌的标准术式。近年来手术均有术区逐渐扩大的趋势,但切除范围大,手术风险也随之上升。Gerhards报道12例扩大肝切除和血管切除者,围手术期死亡率达到50%(6/12),且均死于术后肝肾衰竭。肝大部分切除术往往会切除大于70%的肝实质,可导致门静脉压力的突然增加。这些打击都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可能最终导致致命的肝衰竭的发生。因此,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的研究方向,仍然是如何使患者安全地耐受因扩大肝切除范围所带来的机体功能改变。
术前肝内门脉支栓塞(portal vein-branch embolization,PVE)是一种介入治疗,1986 年日本学者Kinoshita等首次报道了PVE的应用,并观察到栓塞侧的肝叶萎缩、未栓塞侧肝叶肥大的现象。这些增生的未来残余肝(future remnant liver,FRL)可以为肝大部分切除术提供足够的肝功能储备。随后,Matsuoka又对PVE和栓塞材料做了进一步研究,1989年指导性地提出了PVE的四个主要目的:① 扩大外科手术适应证;② 防止肿瘤沿门静脉播散;③ 防止门静脉瘤栓形成;④ 配合动脉灌注使肿瘤完全坏死。
近年来,因PVE能有效诱导FRL的体积增大和改善肝功能,被广泛用于肝肿瘤的肝切除术前,以扩大手术适应证,减少术后肝衰竭、感染、出血的发生。PVE作为一种术前辅助性治疗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转移性肝癌和肝细胞癌手术切除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