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术前胆道引流的疗效

一、术前胆道引流远端胆管恶性梗阻的疗效

对于预计可切除的远端胆管恶性梗阻疾病的患者行PBD的临床疗效尚不确定。早期一项回顾性研究在9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中评估了PBD对术后结局的影响:大部分患者为胰腺癌,其中62%进行了 PBD,38% 直接手术;直接手术组的再次手术率显著增高(4% vs.15%, P = 0.02);然而,两组的 30天和90天死亡率不存在显著差异。2010年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上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将 202 例可切除性胰腺癌患者(总胆红素 2.3~14.6mg/dl)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行4~6周的PBD后实施手术,另一组直接手术治疗(确诊1周内实施)。与直接手术组相比,PBD组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较高(74% vs.39%),但两组的死亡率并无显著差异。需要指出的是,PBD组的首次ERCP失败率为25%,远高于其他研究和常规临床实践中的失败率;所有患者使用的都是塑料支架而非金属支架,这两个因素可能都是导致术前引流组患者结局更差的原因。

最近的研究进一步阐述了PBD引流远端胆管恶性梗阻的疗效。2016年的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了1 00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其中500例行PBD,500例直接手术;结果发现两组在术后90天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围手术期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但是PBD组的伤口感染率显著增高(19% vs.9%, P = 0.001)。2018年,另外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1 50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并分为有黄疸行PBD、有黄疸未行PBD及无黄疸未行PBD三组。该研究结论同样认为PBD不会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死亡率,但是PBD会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概率;同时,通过对258例已经出现黄疸但是未行PB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亚组分析,发现当总胆红素高于7.5mg/dl时,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高,故建议当总胆红素高于 7.5mg/dl时行 PBD。

近期的两项Meta分析也分别就该问题进行了研究。2016年的一项研究纳入25项临床研究(22项回顾性研究、3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6 214例恶性病变位于胰头的患者,分析发现PBD组与直接手术组相比较总体并发症发生率( OR = 1.40;95% CI 1.14~1.72; P = 0.002)和伤口感染的概率( P <0.000 01)显著增加,PBD对死亡率、胰瘘发生率或腹腔内脓肿的形成无显著影响。该研究由此得出结论:PBD对于远端胆管恶性梗阻的患者未能提供术后康复方面的益处,反而会增加并发症和伤口感染的概率,因此不推荐该类患者常规行PBD。

综上所述,对于远端胆管恶性梗阻的患者是否需要常规行PBD仍有争论。目前的大部分循证医学证据认为PBD不能使预计可切除的远端胆管恶性梗阻患者显著获益,相反会增加部分并发症发生率。

二、术前胆道引流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的疗效

早期的一些随机对照试验显示,PTBD和ENBD对于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预后改善效果并不明显,同时还会明显提高患者住院的费用。一些回顾性研究则发现PBD不能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而通过EBS的方式进行PBD会增加胆汁污染和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并且对黄疸的缓解效果也不理想。在一项Meta分析中,Sewnath等筛选出5篇随机对照试验(level1研究,共包含了302例患者)和18篇队列研究(level2研究,共2 853例患者),分析显示,进行PBD与不进行PBD的患者在生存率方面没有区别,而进行PBD反而会提高并发症发生率、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另一项2012年进行的Meta分析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同时还认为进行PBD会增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性无法保障(表5-1)。

表5-1 以黄疸为指征时PBD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影响的对比

注:RCT.随机对照试验;PTBD.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ENBD.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BD.内镜胆管引流;BD.引流组;NBD.未引流组;NA.无相关数据。

目前在肝门部胆管癌PBD的临床研究中,RCT研究数量很少且样本量较小,大部分都是回顾性研究,且均以患者出现黄疸作为PBD的指征,而最终的结果则显示,不论PBD选择何种方式,大部分研究认为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相反还可能会提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给患者带来不良预后,消耗更多的医疗资源,因此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将黄疸作为PBD指征是不合适的。然而,以上研究的纳入病例包含了大量不进行根治手术的患者,不同研究间的引流程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同质性差、样本量小,因此参考价值相对有限。

与此同时,研究者们逐渐发现,除了黄疸,决定是否需要进行PBD还要考虑一些其他的因素。有研究指出,PBD为不同FRLV的患者带来的收益并不相同:当FRLV>30%肝总体积时,进行PBD并不能改善患者围手术期的预后;但是当FRLV<30%肝总体积时,进行PBD可以降低患者的肝衰竭发生率、手术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通过临床风险评分来预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肝大部切除术后的90天死亡率,Wiggers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根据FRLV将287例行肝大部切除术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分为小体积组(FRLV<30%)、中体积组(FRLV = 30%~50%)、大体积组(FRLV>50%),发现胆管引流不充分是小体积组和中体积组的重要不良预后风险因素,而大体积组死亡率不受引流情况的影响(表5-2)。一项包含欧洲11家医院1997—2008年36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则发现,PBD的效果在左肝大部切除患者和右肝大部切除患者中存在差别。该研究表明,进行PBD虽不影响总的90天生存率,但可以降低右肝大部切除患者的 90 天死亡率( OR = 0.29,95%CI 0.11~0.77, P = 0.013),增加左肝大部切除患者的 90 天死亡率( OR = 4.06,95%CI 1.01~16.3, P = 0.035);与此相应,血清胆红素高于 3mg/dl是右肝大部切除患者死亡率增加的危险因素( OR = 7.02,95%CI:1.73~28.52, P = 0.002),但不影响进行左肝大部切除的患者。

表5-2 PBD在不同剩余功能性肝体积及切除不同肝叶患者中效果的对比

注: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PTBD.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EBS.内镜下胆管支架置入术;FRLV.未来残余肝体积;NA.无相关数据。

因此是否进行PBD并不单纯由黄疸程度决定,还与FRLV,甚至引流肝叶密切相关,但是目前这些方面的研究在细节上还无法统一,比如,FRLV多大时进行PBD可以改善预后等。如何在阻塞性黄疸、FRLV等因素间取舍和平衡,选取恰当的PBD指征,从而保证PBD能为患者带来获益,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和研究来探讨和验证。 gNbiWcokrYO0ORXmprD94suVfzwAmDqlyu/FXJw0M6iajGH4z1gBk1jqOZFxNEh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