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肛肠外科方面,微创技术包含小切口入路、内镜下切除和腹腔镜手术等方面。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和成熟,本领域提及的微创技术更多指各类腹腔镜手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在欧美地区广泛开展,我国的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也得以迅速开展。但由于当时腹腔镜外科医师较少,技术也不成熟,手术设备与器械的局限,以及对恶性肿瘤微创手术和气腹是否造成肿瘤细胞播散等存在疑义,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外科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21世纪初期,微创手术与移植外科成为医院及普通外科发展的主要方向及驱动力,肛肠外科医师开始关注并介入腹腔镜结直肠手术。
小切口开放手术即采用比标准切口手术更小的切口入路进行操作。在肛肠外科可应用于阑尾炎、直肠肿瘤等疾病的治疗。相较传统术式,小切口手术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方式相较标准切口手术无明显差异,但由于手术切口的缩短,腹腔术野显露有所减少。因此,此类术式相比标准术式,对术者的要求更为严格,需要有大量标准切口手术经验作为支撑。从手术理念上,小切口开放手术借鉴了腔镜手术经验,结合术者的盆腔深部显露技巧及肛肠应用解剖等,实现近似腹腔镜手术效果的微创开放手术。已有报道小切口开放手术可以应用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中,切口可以缩小至8~12cm,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可以与腹腔镜手术相似。
内镜不仅可以作为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部分疾病可以在内镜下直接进行治疗。相比其他手术,内镜手术最大的优势在于手术入路采用人体自然腔道或人工孔道,不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的创口。相应的,内镜手术能够处理的疾病相对有限,如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狭窄(肠梗阻、吻合口狭窄、植入支架等),消化道异物,以及消化道息肉、肿瘤的切除等。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出现,给息肉、平坦型良性肿瘤或早期癌的切除提供了更微创的选择,但这些技术切除范围有限,因此要求患者病情未出现淋巴结转移且肿瘤浸润程度不深,同时切除的标本需要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后续治疗或随访策略。
近年来,专门针对经肛肠内处理肠道疾病的手术切除方式还有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该技术是处理直肠低位及肛管部位肿瘤的重要新技术,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传统的经肛切除直肠低位和肛管部位肿瘤的方式,也是微创化的肛肠手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经肛手术切除(trans-anus excision,TAR)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 resection type 6,ISR-6)等。
腹腔镜是一套由腹腔镜、冷光源系统、成像系统及图像显示系统集合而成的手术器械。通过进入腹腔内的部分可以将腹腔内的情况实时反映在屏幕中,术者可以实现在体外操作腹腔镜手术器械对腹腔内病灶进行切除。目前,腹腔镜手术在做到最小切口的同时,其近、远期生存率与开放手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术后并发症较少。腹腔镜手术相对来讲对术者要求更高,会面临二维手术视野、器械本身操作难度等问题,且在术中可能需要中转开腹手术。但不能否认,高质量的腹腔镜手术可以带来更小的创伤。目前,腹腔镜手术在肛肠外科的应用多集中在有效治疗各种常见的良、恶性结直肠及肛门病变。
机器人手术从腹腔镜手术发展而来,以达芬奇机器人为代表的机器人手术系统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由医师操作台、床旁接卸臂手术系统及三维成像系统构成,相比传统腹腔镜,提供了更为立体的手术视野、更符合人机工程学的操作模式及更高的灵活度。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出现也为远程手术提供了可能。但目前机器人手术系统面临操作复杂及费用昂贵的问题,在临床上难以普及。
小切口手术的切口设计,对直肠部位手术来说,主要取决于患者的肥胖程度、肿瘤大小及深度、肿瘤部位和盆腔情况,因此,术前应对患者的盆腔深度进行评估。非选择性的小切口手术难度大,实施困难,故推荐小切口手术主要适于年轻并有高要求、高龄合并内科并发症、全身衰弱、体形瘦小、肿瘤相对部位较高和分期相对较早的患者。
① 早期癌。根据医师经验,结合染色、放大和超声等其他内镜检查方法,确定肿瘤局限在黏膜层和没有淋巴转移的黏膜下层,ESD切除肿瘤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②巨大平坦型息肉。超过2cm的息肉,尤其是平坦型息肉,推荐ESD,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③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的脂肪瘤、间质瘤和类癌等,如位置较浅(来源于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通过ESD可以完整剥离病变;如肿瘤较深(来源于固有肌层),ESD剥离病变的同时常发生消化道穿孔,不主张勉强剥离,有丰富内镜治疗经验的医师可尝试运用。
① 腹膜反折以上癌,肿瘤下缘距肛缘8~20cm;②肿瘤基底部直径1.5cm以上,实际多在1.0~1.5cm;③黏膜内癌(M癌)或黏膜内癌仅侵及固有膜表层(SM 1 癌)是TEM的绝对适应证。部分患者行TEM结合术前、术后放化疗,治疗腹膜反折以下T 1 期癌高危组和T 2 期癌的疗效可与直肠前切除术相当。
① 高位局部切除(适合腹膜反折以上直肠癌),多以TEM或EMR完成;②中低位局部切除(适合于距齿状线5cm以上至腹膜反折附近),是TMT的范围;③低位局部切除(适合距齿状线5cm以下),以常规各种经肛术式完成;④极低位局部切除(适合齿状线附近或肛管病变),以肛门内括约肌切除和齿状线上黏膜剥离术为代表。
腹腔镜直肠手术适应证与开腹手术大致相同,特别是对于肛肠恶性肿瘤,分为姑息性手术与根治性手术。对晚期伴有广泛转移的直肠癌病例行姑息性手术,包括腹腔镜肠造瘘、肠道转流及节段性结直肠切除术。根治性手术适用于直肠任何一段的癌肿,其切除范围应包括癌肿所在肠袢、系膜及其区域淋巴结。对患者的选择,作为微创手术的一类,与小切口手术有同样的考虑。由于腹腔镜手术术中可视化更好,被更多的医师选择,但应注意由于患者盆腔形状、肥胖程度、脏器肥大等因素,可能影响术野显示,需要考虑应用传统开腹手术。
EMR、ESD、TEM的治疗风险主要包括出血、穿孔和疼痛。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以术中出血较为常见。TEM应用时还可能出现肛肠疾病术后专科并发症,如排便控制不良、尿道损伤、直肠阴道瘘、直肠狭窄等。
操作后第一个24小时最易发生并发症,应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及体征变化。①手术当日应禁食、静脉补液,以后根据病情逐步恢复饮食;②如有不明原因腹痛,应及时行超声或CT检查;③怀疑创面出血时,建议尽早行内镜介入治疗,寻找出血部位并予止血。
术中并发穿孔时,吸净消化管腔内的气体和液体,内镜下及时闭合穿孔,术后胃肠减压,予以禁食、抗炎等治疗,严密观察胸、腹部体征;对非手术治疗无效者(体温升高、腹痛加剧等)应立即予以外科手术治疗。
小切口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的术后并发症,与传统开腹手术一致。因此,针对小切口手术或腹腔镜手术的术后患者,仍旧需要重视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手术区域感染等。
针对腹腔镜手术,还需要注意其特有的并发症,包括:①与气腹相关的并发症,如高碳酸血症、皮下气肿、气体栓塞等;②腹腔穿刺相关并发症,如腹腔内空腔脏器或实质脏器损伤、腹膜后大血管损伤,以及经穿刺孔形成腹外疝等;③腹腔镜手术器械性能缺陷造成的并发症,如电热损伤、高频电流导致的空腔脏器穿孔等。
(汪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