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症是由各种病因引起反复发生的化脓性感染,导致中小支气管反复损伤和/或阻塞,致使支气管壁结构破坏,引起支气管异常和持久性扩张,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大量咳痰和/或间断咯血、气促和呼吸衰竭轻重不等。我国目前尚无大规模支气管扩张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一项在7个省市城区40岁以上居民的电话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2%(135/10811)的居民曾被诊断支气管扩张症,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5%(65/4382),女性患病率为1.1%(70/6429),支气管扩张症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支气管扩张症的急性加重定义为:咳嗽、痰量变化、脓性痰、呼吸困难或者运动耐受度、乏力或不适、咯血,这6项症状中的3项及以上出现恶化,时间超过48小时,且临床医师认为需要处理的情况。严重而频繁的急性加重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日常症状加重,导致与总体预后相关的肺功能下降,病死率升高。
临床表现:咳嗽是支气管扩张症最常见的症状(>90%),且多伴有咳痰(75%~100%),痰液可为黏液性、黏液脓性或脓性。合并感染时咳嗽和咳痰量明显增多,可呈黄绿色脓痰,重症患者痰量可达每日数百毫升。72%~83%患者伴有呼吸困难,这与支管扩张的严重程度相关,且与FEV 1 下降及高分辨率CT显示的支气管扩张程度及痰量相关。半数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咯血,多与感染相关。咯血可从痰中带血至大量咯血,咯血量与病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并不完全一致。部分患者以反复咯血为唯一症状,临床上称为“干性支气管扩张”。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可出现非胸膜性胸痛。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常伴有焦虑、发热、食欲减退、消瘦、贫血及生活质量下降。
常用排痰技术如下。①体位引流:采用适当的体位,依靠重力的作用促进某一肺叶或肺段中分泌物的引流;②震动拍击:腕部屈曲,手呈碗形在胸部拍打,或使用机械震动器使聚积的分泌物易于咳出或引流,可与体位引流配合应用;③主动呼吸训练: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应练习主动呼吸训练促进排痰;④辅助排痰技术:包括气道湿化(清水雾化)、雾化吸入盐水、短时雾化吸入高张盐水、雾化吸入特布他林以及无创通气。
常用的祛痰药有氨溴索、桉柠蒎胶囊、愈创木甘油醚、乙酰半胱氨酸等。根据病情选用,首选口服。雾化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也能取得较好疗效。
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出现急性加重合并症状恶化,即咳嗽、痰量增加或性质改变、脓痰增加和/或喘息、气急、咯血及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应考虑应用抗菌药物。仅有黏液脓性或脓性痰液或仅痰培养阳性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支气管扩张慢性气道感染最常见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相对少见。
经验性抗菌治疗应参考既往的痰培养结果;既往无痰培养结果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轻、中症患者如口服可耐受尽可能选择口服抗感染治疗,如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等。中重度患者需评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风险,如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近期住院、每年多次使用抗菌药、长期口服激素、原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史等),可选择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药: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必要时联合用药。
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抗菌药物使用之前常规痰培养送检,临床疗效欠佳时,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并即刻重新送检痰培养,有条件可行支气管镜下灌洗及刷检取样进行微生物培养。支气管扩张症也可合并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曲霉菌、非结核分枝杆菌等感染,相应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治疗,可参考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相关章节选药。
急性加重期抗菌药物治疗的最佳疗程尚不确定,建议疗程为14日,轻度急性加重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可适当缩短疗程。
对于每年急性加重≥3次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可考虑长期(≥3个月)口服小剂量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由于大环内酯类单药治疗会增加非结核分枝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因此,在开始长期抗菌药物治疗前,需明确患者有无活动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每月随访评估患者的疗效、毒副作用,定期检测痰培养和药敏试验。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能与剂量有关,建议起始剂量为250mg(3次/周至1次/d),然后根据临床疗效和不良事件调整或停药。红霉素一般按照250mg(1次/d)的剂量维持。对于有急性加重高危因素(如免疫缺陷)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可适当放宽。对于采取了最佳的基础治疗和针对性的病因治疗后仍有急性加重者,或者急性加重对于患者的健康影响较大时,尽管急性加重<3次/a,也建议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对于吸入性抗菌药物,由于我国尚无上市的吸入抗菌药物,且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暂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