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21.为什么分享快乐会更快乐

关键词 分享 快乐

分享为何能放大或加倍我们的快乐和愉悦?主要是分享意味着把资源给更多的人,他人感受到了我们的友好、尊重和诚意,给予我们正向的情感反馈,建立起友谊联结,满足我们的交往需求和情感归属。因为人具有社会性,独享会让人精神孤独,当产生一种喜悦情绪时,希望有人能共享、交流和认同。

拉贾戈帕等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想要通过分享来获得更多的快乐是有条件的,即分享的双方都要有较为一致的反馈,分享才会增强双方的积极情绪,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反之,双方在认知和情绪感受上差异过多时,分享就是一种无效的社交行为,对周围的感染力不强。

专家说

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分享

要找到同样心理频率的人,带着诚意和微笑,让渡资源使对方受益。从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开始接触,比如你的快乐在于运动,那么你周边另一个体育粉丝就是你可以分享的人。你们更容易获得相似的话题、关注同类的新闻,对同一件事形成较为相同的看法,激发出相近的情绪和情感,愿意参与同样的活动和任务。只要是做体育活动相关的事情,你就会第一个想到他/她。他/她和你在兴趣偏好上接近,你们的心理感受性趋同,这种分享会降低你们的沟通成本,不容易“踩雷”,却容易让你们心理相通,获得更多的积极回应,增加归属感和亲密感,让你觉得更满意和幸福。

不愿意分享可以吗

可以的。有人更乐意独享,不会太顾及他人的感受,认为这是对自我心理边界的守卫;有人由于某些经历,习惯于被帮助,不肯拿出自己的东西。还有人不分享是对强迫分享的抗拒,他们讨厌社会的硬性要求,不愿意失去自我控制权。

健康加油站

一致性反馈

他人完全理解和认同分享者的快乐,可以用言语、活动、行为等表现出来。比如某人喜欢榴梿,他/她的朋友不会嫌弃特殊味道,会陪他/她一起买榴梿或者吃各类榴莲甜品。

(李则宣)

22.为什么分享是一种能力

关键词 分享 能力

分享不仅仅是一种利他的意愿,还代表着一种高级的心理能力,包含着各种能力要素。首先,是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舍得。分享要克服人性的自私和贪婪,内化社会规范和利他行为,愿意让他人从自己身上获益。其次,是共情能力,“将心比心”,能准确地感受到对方的需求,精准提供满足。最后,是表达能力,分享要传递心意,需要用言语和非言语表达来增进交流。被分享者囿于害羞或自尊,会习惯性地拒绝,如何让他人心无所碍地接受自己的好意,需要分享者用言辞降低对方的顾虑,淡化需要回报的精神压力。

专家说

分享能力可以培养吗

分享作为一种积极的适应行为,有利于优化人际关系,可以通过从小加以培养来提高,方法如下。

首先, 家长积极示范,传递分享理念。比如家长掰开橘子,然后告诉孩子:“我们要一人一瓣地分吃橘子,大家一起吃东西最快乐哦!”“吃独食,就会让吃不到的人不开心哦!”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让孩子感受到互相体贴的重要性。

其次, 用商量的语气,鼓励孩子分享。当孩子处在物权敏感期,允许他们不分享,但可以用商量的语气,让他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弟弟想玩你的小汽车,可能他也喜欢这个款式!”但尊重孩子的意愿,不上手强行分配,允许不借出玩具。

再次, 家长要注意倾听孩子不愿意分享的理由,协助孩子处理内心冲突。很多孩子对某些玩具或物品有特殊的感情,割舍不下,又不愿意被人说小气,内心特别矛盾。家长要耐心倾听,帮助孩子将它们归为“宝贝”类别并加以珍藏,并协助挑出可以分享的物品。

最后, 帮助孩子体验到分享的益处,形成自主分享。最初孩子的分享是被动的,但通过多次分享,孩子得到了他人交换的玩具、书籍、零食等,感受到了良好人际互动的作用,他们就能增多主动分享的行为,实现自愿分享的“双赢”。

(李则宣)

23.为什么分享能产生自信

关键词 分享 自信

分享的人是自信的。分享是把自己富余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分给别人,愿意让他人得到好处,体现出分享者慷慨大方的人格特征。他/她觉得自己的东西是好的,别人肯定也愿意与自己共享这份美好。分享者积极的心理中有希望、乐观和良好的社会认知,折射出一种显著的积极自我,愿意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模式,相信别人也会回馈积极的善意和支持。

分享会提高我们的自信。通过分享,让我们验证了“爱是可以回流的”,让人对他人、对社群都有良好的期待,更容易构建一个和谐、互助的心理环境,从而在这种环境内产生信任和依赖感,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和行为。

专家说

分享如何提高个人的自信心

分享其实是通过友善交往去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社交能力和收获友谊,进而促进自我的提升,提高自尊水平、达成自我欣赏。不自信的人其实是自身各种潜能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优点和特点不突出,显得非常普通而缺乏足够的关注度,个人的成就动机无法满足,自然就表现得胆怯而退缩,不敢尝试和挑战。

通过分享就是让我们去接触不同的人群,向别人释放善意,增加和别人交往的机会和实践。别人比我们强大,他们或许指点我们,或许会包容我们的不足,让弱小的我们有机会成长;别人比我们优秀,更能让我们看见好的榜样,提供缩小差距的方法供我们参考;即使别人不比我们更好,他们身上独特的经历、心理特征和交往方式,都可以让我们体验到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有弹性而适应得更好。通过各种心理互动和碰撞,探索到更多未知的自己和心理盲区,我们的心理会逐渐强大,学习到各种心理技能,能够让个人自我成长得更独立、鲜明而完整,心理素养提升了,人格更加完善了,心理健康水平和自尊都会随之提升,变得愈发坚强而信心满满。

(李则宣)

24.为什么爱是相互分享

关键词 爱 相互分享

当遇到真爱时,我们是高度渴望相互分享的。真爱会让我们把对方视为自我的一部分,希望彼此融入,互相延伸自我,消除隔阂,实现更顺畅的情感交流。

一方面,我们乐意向对方提供自己的资源,让对方共享自己的物质、精神产品,智力、技术或人脉关系等,让对方得到最大的获益。我们爱对方,实际是爱另一个自我——投射在对方身上的“另一个我”。爱别人,其实也等于爱自己,自然不遗余力。

另一方面,如果对方也对我们足够开放和乐于分享,这会让我们的分享欲望变得更强,对方感受到这一点后,可能分享的力度也会加大,从而促进彼此的心理依赖和支持,使得感情加温,心理纽带变得更为牢固。

专家说

何种程度的互相分享是适宜的

互相分享是一种社会倡导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合作意识,通过分享,大家可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使资源流向更多有需要的人群。同时,分享可以打破彼此的心理隔膜,促进人际互动和社会公序良俗的优化。

分享不是越多越好,需要适宜的界限。 分享要基于自己富余的前提,要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不过分损害个人现有或未来的生活质量,更不能牺牲个人或家人的健康或生命。过度的分享不是慷慨大方,而是一种病理性的利他,是一种夸大化地讨好别人,是没有独立自我的一种畸形表现。

分享也要让自己有充分的机会去“享”,不能只做奉献者。 大大方方地接受别人的善意和帮助,力所能及地回馈他人和社会,这也是成熟社会中的自然做派,可以放心地依靠别人,让别人也能通过“分”获得自信和满足感,更愿意去帮助他人。

当然,社会是多元的,“别人始终是别人”,是有心理界限的。别人是否愿意和我们毫无保留地分享,这是无法强求的,但我们可以在自己掌控的范围内,给予爱和收获爱。分享需要做到双方的大致平衡,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心力去继续分享。

(李则宣)

25.为什么在人际交往中要把握度

关键词 人际交往 尺度 人际距离

人际交往是一个循序渐进和微妙的心理过程,从相遇、相识到相知,需要控制好双方交往的“度”(即人际距离)。其中,主要就是要控制社交中的人际心理距离,既不能无所顾忌,以“关系好”的名义,任意突破他人的心理界限;也不能对社交失去兴趣,以致与别人缺少沟通和形成较强的心理隔膜。人际交往中要根据社交关系的类型、性质和质量,拿捏好分寸,超越了“度”,双方就会产生龃龉,交往就会产生种种问题或终止。

专家说

交往中如何保持适度的人际心理距离

适度的人际交往要有合适的人际心理距离、交往频率和言语词汇。朋友之间要注意礼貌,要多倾听、允许别人表达;一般朋友不要交浅言深,以点到为止为宜,要尊重他人的隐私,不过分询问。关系适度才能让人心情舒畅,从而维持良好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人际距离是交往或潜在交往双方的、反映相互之间关系的空间距离,不同类型的关系导致了四种人际距离:一是亲密距离,这类距离包括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或恋爱关系,这是距离最近的人际交往,会热烈地亲吻、拥抱,可以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甚至能看清对方的微表情;二是个人距离,双方往往是朋友或熟人,可以亲切地握手、搭肩、近距离交谈,显得比较亲近;三是社交距离,一般是社交性的接触,如工作环境和社交场合的距离,人际界限特别明显,增加一种庄重感,比如招聘会上的双方;四是公共距离,是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是最远的距离,人们会尽量地减少对他人的关注,比如搭乘公交车,我们会故意离其他乘客更远一些。

健康加油站

人际交往的四种人际距离

(李则宣)

26.为什么通过人际交往能获得支持

关键词 人际交往 支持

人际交往其实也是一个各类资源汇集和重新分配的过程。根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单打独斗力量有限,而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整合更多的力量和资源来获得社会性支持。与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交流和向其求助,可以从中得到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用以减轻心理应激、缓解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健康术语

社会支持系统

又叫作“社会关系网”,指个人为了提高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有支持作用的关系网络,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获得所需要的支持和帮助。

专家说

建立个人社会支持系统,补充自己的心理能量

如何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更多的支持?那就要形成和维护自己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首先,要重视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和价值,用资源取向的观点去结交人脉,不要轻看别人,要尊重和欣赏别人,诚心相待。有困难敢于向别人求助,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也能热情援助,形成合力,互相支持。

其次,要主动出击,增加交往的外围圈。很多人的社交比较封闭,源于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不敢去结交与自己差异较大的陌生人,害怕损失或受伤。实际上,社会支持系统不能过分同质化,需要更多领域的专业人士,这需要我们打破内心顾虑,积极参加各类活动,让内心更开放,容纳差异化的朋友。

最后,要足够独立,小事不轻易动用社会支持系统。凡是自己能解决的,就自己去做;自己做不到,就花钱找专业服务;遇到实在难以解决的困难,再转向社会支持系统,要把社会资源用在最宝贵的事情上。

健康加油站

社会支持

心理学家把社会支持界定为四类:情绪/情感支持,如观点共鸣、情爱、信赖;手段支持,如技术援助;情报支持,提供应对的情报消息;评价支持,提供关于自我的评价。

(李则宣)

27.为什么充满关爱的环境很重要

关键词 关爱 心理环境 心理发育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关爱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营养。关爱充足,个体从幼小到成年的过程中往往会发展出足够的安全感、归属感、亲密感和幸福感,并且会习得人类爱的能力而自爱和爱人。反之,个体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则其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负面情绪,看问题消极极端,对他人警惕性高,缺乏热情和信赖,内心特别孤僻和冷漠。导致成年后情感脆弱、意志薄弱、性格懦弱、自私封闭,甚至出现暴力等偏差行为。

实际上,充满关爱的环境对成年人而言也是构建温暖、支持感和希望感强的友好社会的心理条件,可用以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交往。

健康术语

心理营养

指个体心理发育和成长所需要的积极的心理影响因素(如无条件的接纳,我最重要,安全感,肯定、赞美和认同,学习、认知和模仿),可为其心理健康提供如同养料一般的正向作用。

重要他人

指在孩子心理人格形成及社会化的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人。

专家说

父母如何去给孩子从小到大的心理关爱

父母要做孩子的“重要他人”,通过尊重儿童的心理发育规律,使其从小就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

(1)对于0~3个月的婴儿: 无条件地接纳是其最基础的心理营养。父母要细致地照顾他们,要从其啼哭和各种反应中去揣摩和满足他们的需求。

(2)对于4个月~4岁的婴幼儿: 第二层心理营养是安全感。孩子开始用手、脚和嘴部探索外部环境,需要家长在旁边鼓励和保护,增强安全感。

(3)对于4~7岁的幼儿: 他们自我意识愈加强烈,活动和语言能力快速发展,需要肯定、夸奖和认同。

(4)对于上小学的孩童: 他们需要一个自己崇拜的榜样。这个榜样是其内心高度认可的、愿意倾听和模仿的对象,父母不要轻易否定这个对象。

(5)对于更大的、成人感强烈的孩子: 他们不仅想要获得家长的尊重和信任,而且想要拥有更大的自由选择或决策权。家长应给予他们一定的心理空间,允许他们承担必要的责任。

(李则宣)

28.为什么人际交往可以使人共同成长

关键词 人际交往 共同成长

提到“人际交往”,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关系的发生,主要通过交往来实现和巩固。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交流信息、沟通感情和相互知觉的过程,伴随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影响和发展。在交往过程中,主体间相互联系、相互习得和共同成长。那为什么人际交往可以使人共同成长?

人际交往是从采集狩猎时代以来形成的本能属性,是马斯洛不同需求层次实现的重要过程,在人的心理机能发展和社会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主体与主体间的交往行为,人们逐步认识客观世界,获得社会知识经验积累,完善个体社会角色建立和自我发展,并形成个体独特的精神世界。

健康术语

心理机能

是由心理学家提出的,是在和其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受到人类文化历史的制约,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的重要中介作用。

人际交往智能

是对交往对象表情、语言和心理等信息的觉察反应能力。通过分辨不同个体差异、了解他人,从而能够与之进行有效沟通。

专家说

我对人际交往充满抵触和恐惧,该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首先,找到抵触和恐惧的内在驱动力。可能是既往失败人际交往带来的创伤性体验;可能是害怕交往过程中缺点暴露而被讨厌;可能是过分的自我约束或以自我为中心。其次,纠正认知偏差,减少思维反刍。尽可能地理解和接纳这种内在驱动力,尝试积极暗示和正念训练,减少负性思维模式。最后,正面真实和不完美的自我,确认本体价值与独特性,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如何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

交往,本质上是主体与主体间需求交互满足和价值互换的过程。健康良好人际交往模式的建立需满足互动双方的需求和价值取向。通过提升人际交往智能,比如学会聆听、承认不同思维方式的合理性和满足他人被尊重的需求等,实践并归纳出适合自身的交往行为范式,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

(张倩倩 张 燕)

29.为什么不应歧视社会弱势群体

关键词 歧视 社会弱势群体

提到“社会弱势群体”,很多人可能会无意识地、先入为主地去和身边的一些人相关联,不知不觉中在刻板印象和偏见的作用下,衍生出歧视。“社会弱势群体”,指的是在某一层面上处于竞争力不足、适应能力不佳或没有发声和话语权的、需要得到帮助的人。当面对某一层面上相对自身处于弱势的群体时,人们往往容易产生偏见和歧视,那为什么要呼吁避免歧视的发生?

歧视对个体或群体的伤害是长久和深刻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歧视和伤害的承受者。正如美国教师珍·艾略特的“蓝眼睛和褐眼睛试验”所展示的那样,随着外在因素的改变,歧视者和被歧视者的身份在不断地转换,当人们选择了歧视,便失去探寻被歧视个体或群体全貌的能力;同时,歧视增加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即对个体或群体的暗示作用,阻碍个体或群体的发展和价值实现,影响社会运行的公平和稳定。

健康术语

皮格马利翁效应

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个体的行为和发展会受到周围评价者的情感和态度的暗示作用而最终成为那样的人。

专家说

为什么人们容易对“弱势群体”产生歧视

替罪羊理论和受害者有罪论:人们倾向于为自身遭遇的挫折和胆怯寻找可转移和发泄的更“沉默”者。

社会地位和归属感的需要,自我优越感的满足:社会地位的确立、归属感的需求和优越感的满足都驱动着人们必然会寻找某些层面不如自身的个人和群体。

如何消除对“弱势群体”的歧视

首先,培养客观理性的态度,从整体来看待问题。由于个体的多面性,因而不可能窥一斑而知全貌,不同角度下,每个个体都有沦为弱势的可能。其次,增强同理心,学会理解和换位思考。弱势意味着不足,一定程度上会伴随不足所带来的相对不那么满意的结果。最后,做好宣教,增加互动与接触。通过互动和接触,人们开始彼此理解和建立关系,也是通过互动和接触,人们能够检验、纠正片面和主观的观点。

(张倩倩 张 燕) HRbU35SqKZLPdx7Fv56TkKA/419pD9qXuEk6OBkHlOpPcP7GVuFqMkC7C180Fur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