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骨折救治

一、概要

骨折是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发生部分或完全中断。病因分为:①直接暴力作用,即指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发生骨折,如汽车碾压小腿引起的腓骨骨折。②间接暴力作用,指暴力经过传导、杠杆、旋转作用使外力作用点以外的骨骼部位发生骨折,如跌倒时手掌撑地致肱骨髁上骨折,高处坠落时,双足着地导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等。③肌肉牵力作用,指肌肉突然猛烈收缩,造成肌肉附着点撕脱性骨折,如踢足球时股四头肌猛烈收缩引起髌骨骨折。④积累性损伤,指骨骼某处长久地承受一种持续应力,使该处发生骨折,称疲劳性骨折,如长途行军,第二、三跖骨容易骨折。还由于骨骼本身的病变,在轻微的外力或在正常活动中发生骨折,称病理性骨折,如骨肿瘤、骨髓炎、骨质疏松等。

根据骨折端与外界是否相通可分为:①闭合性骨折,是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与外界不相通;②开放性骨折是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损,骨折端与外界直接或间接相通,如骨盆骨折合并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合并直肠破裂,都为开放性骨折。

根据骨折的程度及形态可分为:①不完全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发生部分中断,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骨膜下骨折等;②完全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中断,如横断骨折、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骨折、嵌插骨折、压缩性骨折、骨骺分离等。

根据骨折端的稳定程度可分为:①稳定性骨折,指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在适当处固定下不易再发生移位的骨折,如不完全骨折及横断、嵌插骨折等;②不稳定性骨折是指骨折端易发生移位或复位固定后易再发生移位的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性骨折等。

根据骨折后时间长短可分为:①新鲜骨折,是指骨折后短期内(2周内)骨折端尚未形成纤维性连接,此期是手法复位的理想时期;②陈旧性骨折指骨折端血肿已机化,已形成纤维性粘连(多发生于骨折2周后),此时手法复位较难,可能需手术处理。

大多数骨折的骨折端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移位,由于暴力作用的性质、大小、方向,肢体骨折远端的重量,肌肉牵拉力及治疗和搬运不当,均可造成骨折端移位。常见的有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而临床上常常几种移位同时存在。

二、分类

1.根据致病原因分类

(1)创伤性骨折:

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受伤部位造成骨折。

(2)病理性骨折:

骨髓炎、骨肿瘤等致骨质破坏,受轻微外力即发生的骨折。

2.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

(1)闭合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

(2)开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

3.根据骨折线的情况分类

(1)不完全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等。

(2)完全骨折:

骨折线通过骨膜及骨质全部,使骨折端完全分离者。

4.根据骨折端的稳定程度分类

(1)稳定骨折:

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称稳定骨折,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横形骨折等。

(2)不稳定骨折:

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称不稳定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骨折等。

5.按照骨折在骨骼上的解剖部位分类

(1)骨干骨折:

指长管状骨骨干部位的骨折。

(2)关节内骨折:

骨折线波及关节表面(关节囊肉)的骨折。

(3)干骺端骨折:

指长骨两端的干骺部的骨折,当骨折线波及关节面时则为关节内骨折。

(4)骨折脱位:

即骨折与邻近关节脱位同时存在。

(5)骨骼损伤:

指儿童骨骼部受累。

(6)软骨骨折:

是关节内骨折的特殊类型,需要借助关节镜或MRI检查等才能够确诊。

三、病因

1.直接暴力

骨折发生在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

2.间接暴力

暴力通过传导、杠杆或旋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

3.肌肉拉力

肌肉突然猛烈收缩,可拉断肌肉附着处的骨质。

4.积累劳损

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伤力(例如远距离行军),可集中在骨骼的某一点上发生骨折,骨折无移位,但愈合慢。

四、临床表现

大多数骨折一般只引起局部表现,严重骨折和多发性骨折可导致全身反应。

(一)全身表现
1.休克

主要原因是骨折部位的出血,特别是骨盆骨折、股骨干骨折、多发性骨折等,其出血量可高达2 000ml以上。剧烈的疼痛或并发内脏损伤亦可引起休克。

2.发热

一般骨折后体温正常,但有些出血量较大的骨折,血肿吸收时可出现低热,通常不超过38℃。开放性骨折患者出现高热应考虑感染的可能。

(二)局部表现
1.骨折的一般表现

(1)局部疼痛:

骨折处常出现疼痛和明显的压痛,从远处向骨折处挤压或叩击,也可在骨折处引发间接压痛。

(2)肿胀和瘀斑:

骨折时由于局部血管破裂出血和软组织损伤后的水肿导致患肢肿胀,严重时可出现张力性水疱。如骨折部位较表浅,血肿血红蛋白分解后可呈现紫色、青色或黄色的皮下瘀斑。

(3)功能障碍:

由于骨折部位的疼痛和肿胀使患肢丧失部分或全部的活动能力。

2.骨折的专有体征

(1)畸形:

由于骨折段移位,导致受伤部位失去正常形态,主要表现为短缩畸形、成角畸形、旋转畸形。

(2)反常活动:

正常情况下肢体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

骨折后骨折段之间相互摩擦时可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但在查体时不应反复主动去求证,以免增加患者疼痛和局部软组织的损伤。

以上3种专有体征只要出现其中一种,即可确诊为骨折。但未见此3种体征时,也不排除骨折。例如嵌插骨折、裂缝骨折,可不出现上述体征。骨折端间有软组织嵌入时,可以没有骨擦音或骨擦感。出现畸形时应和关节脱位相鉴别。3种体征只可于检查时加以注意,不可故意使之发生,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使稳定骨折发生移位;或使锐利的骨折端损伤血管、神经及其他软组织。

(三)骨折的影像学表现
1.骨折的X线检查

X线检查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X线摄片检查能显示理学检查难以发现的损伤,如不完全骨折、体内深部骨折等。即使根据临床表现已经可以确诊的骨折,摄X线片也是必需的,通过X线检查可以确定骨折的类型和移位。需摄正、侧位X线片,并包括邻近关节,必要时应摄特殊位置部位的X线片,如掌骨和跖骨摄正位及斜位X线片,跟骨应摄侧位和轴位X线片,腕舟状骨摄正位和蝶位X线片等。有时不易确定损伤情况时,尚需摄对侧肢体相应部位的X线片加以对比。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轻微的裂缝骨折,急诊摄X线片无法看到明显的骨折线,如临床症状明显者,应于伤后2周摄X线片复查,此时可因骨折端的吸收出现明显的骨折线,如腕舟状骨骨折。近年来应用的计算机处理影像技术(computed radiography,CR)使X线片质量进一步提高,图像更清晰。

2.骨折的CT和MRI检查

虽然大部分骨折通过摄X线片即可明确诊断,但仍有些部位的骨折依靠普通X线片难以确诊。CT检查在复杂骨折或较深部位的骨折,如髋关节、骨盆、脊柱的骨折脱位等诊断中显出优势,CT三维成像技术可使髋臼复杂骨折通过三维重建技术明确诊断。MRI对比明显、层次分明,对明确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情况、膝关节半月板及韧带损伤,关节软骨损伤等具有独特的优势,是普通X线片及CT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对骨折进行基本的X线检查之外,应根据骨折的部位或伴随损伤综合考虑是否行CT和(或)MRI检查。

五、辅助检查

(一)就医检查

患者出现创伤后患处出血、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进行患处体格检查,如出现阳性体征,为进一步诊断,医生还会要求查血常规和进行X线、CT检查,必要时行MRI判断周围组织受损情况。

(二)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会观察患肢外形是否有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看患肢是否有肿胀、皮肤发亮、水疱及皮下瘀斑,会观察正常情况下肢体不能活动的部位是否出现异常活动。

2.触诊

医生会从骨折远处向骨折处挤压,在骨折处或骨折外的地方发现局限性压痛,借此可以诊断深部骨折及其部位。例如骨盆骨折时,用两手轻轻挤压两髂骨翼,可在骨折处引起疼痛;叩击患处,如果出现叩击痛,对股骨颈嵌插性骨折、舟状骨骨折等关节内骨折的发现有重要价值。

3.神经血管检查

对受伤部位以下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进行检查,以判定有无神经损伤及其受损的程度与范围等。临床上以桡骨干骨折后桡神经受累机会较多。对于四肢腕、踝部以上的骨折,检查桡动脉或足背动脉有无搏动及其是否弱等,以除外四肢血管伤。

(三)实验室检查

若有大出血,血常规检查中可见血红蛋白降低,根据骨折的程度不同,24h后可有白细胞计数升高或略有增加,血细胞沉降率也可略升高。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是骨折首选且常规进行的检查。即使临床上已表现为明显骨折者,X线检查也很有必要,可以帮助了解骨折的类型和骨折端移位情况,对于骨折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CT检查:

CT检查对于关节内骨折、复杂骨折(如骨盆、髋臼骨折)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CT或CT重建能够准确判断骨折块的大小、数量,关节面的损伤、端陷程度,为术前的规划、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

(3)磁共振(MRI):

MR检查可判断软组织损伤情况,比如脊髓损伤的程度及其与椎骨骨折的关系,肩关节、髋关节及膝关节内韧带的损伤情况,以及关节囊的状态等,也可用于一些隐匿性骨折的诊断。

六、治疗

(一)治疗原则

复位、固定、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

1.复位

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理想的复位是使骨折两端有完全的对合,纠正侧方移位、旋转或成角畸形,达到对位对线良好,称为解剖复位。有时经过努力,仍不能达到解剖复位,虽然纠正了成角畸形,而侧方移位尚未完全纠正,但愈合后能维持正常的肢体功能,此种复位称为功能复位。常用的复位方法有以下几种:

(1)手法复位:

大多数骨折均可手法复位。手法复位尽可能做到一次成功,以免反复多次复位加重软组织损伤,影响骨折愈合;若肢体肿胀严重,可抬高患肢待肿胀消退后及时进行复位。手法复位应行麻醉以解除疼痛,使肌肉松弛,然后沿着肢体纵轴牵引骨折远端,并保持骨折近端的有效对抗牵引,使骨折复位。掌握以骨折远端去对骨折近端的原则。复位后需X线检查复诊。

(2)牵引复位:

持续牵引有复位、固定双重功能。适用于手法复位有困难或夹板、石膏固定有困难者。

(3)手术复位:

是采用手术切开后直视下骨折复位,同时使用对人体组织无不良刺激的金属内固定物。适用于手法及牵引复位失败、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达不到解剖复位、骨折合并主要血管神经损伤、多处或多段骨折、陈旧性骨折或骨折不愈合者等。

2.固定

骨折愈合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骨折复位后,为保持其良好的位置,必须对骨折肢体加以固定。固定的方法有外固定和内固定。外固定多采用石膏固定、牵引固定、小夹板固定等;内固定采用钢丝、钢针、接骨板、髓内钉等固定物直接固定于骨折两端。

3.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局部肢体的功能和全身健康,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脱钙等并发症的发生,而患者往往由于害怕疼痛或由于缺乏功能锻炼的知识而不敢或难以进行功能锻炼。

(二)对症治疗

1.对于开放性伤口予以清创,将污染的创口,经过清洗、消毒,然后切除创缘、清除异物,切除坏死和失去活力的组织,使之变成清洁的创口。

2.对于伤口出血,予以加压包扎,必要时止血带止血。

(三)急性期治疗

骨折的急性期主要是指严重的骨折或开放性骨折,如骨盆骨折、股骨骨折、骨折刺穿皮肤等。患者可能会出现休克、大出血等症状。

1.抢救生命

首先检查患者全身情况,对于发生休克、昏迷的患者,应及时给予输血、输液等支持治疗;同时,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保护患肢

(1)绝大多数伤口出血可用加压包扎止血。大血管出血,可采用止血带止血。最好使用充气止血带,并应记录所用压力和时间。创口用无菌敷料或清洁布类予以包扎,以减少再污染。若骨折端已戳出伤口,并已污染,又未压迫重要血管、神经者,不应将其复位,以免将污物带到伤口深处。

(2)妥善固定是骨折急救的重要措施。凡疑有骨折者,均应按骨折处理。闭合性骨折者,急救时避免过多地搬动患肢,增加疼痛。若患肢肿胀严重,可用剪刀将患肢衣袖和裤脚剪开,减轻压迫。骨折有明显畸形并有穿破软组织或损伤附近重要血管、神经的危险时,可适当牵引患肢,待稳定后再行固定。

(四)一般治疗
1.小夹板

适用于四肢闭合性、无移位、稳定性骨折。

2.骨科固定支具

适用于四肢闭合性的稳定性骨折,尤其是四肢稳定性骨折、青枝骨折及关节软组织损伤。

3.石膏绷带

适用于开放性骨折清创缝合术后、某些部位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如股骨骨折髓内钉或钢板螺丝钉固定后)作为辅助性外固定、畸形矫正后维持矫形位置和骨关节融合手术后、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患肢的固定等情况。

4.头颈及外展支具固定

前者主要用于颈椎损伤,后者用于肩关节周围骨折、肱骨骨折及臂丛神经损伤等。

5.持续牵引

持续牵引适用于颈椎骨折脱位、股骨骨折、胫骨骨折。

(五)药物治疗

1.镇痛吗啡、曲马朵等,可适用于术后疼痛剧烈的患者。

2.抗感染

(1)建议使用广谱抗生素,通常是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

(2)对有革兰阴性细菌严重污染危险的损伤,需加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3)如果有厌氧菌感染可能的,推荐使用大剂量青霉素或对厌氧菌敏感的抗生素。

(六)手术治疗
1.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1)切开复位适应证:①骨折断端有软组织嵌入或手法复位失败者;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不好,影响关节功能者。手法复位与外固定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而严重影响功能者。②骨折并发血管、神经损伤,开放性骨折不能用外固定者。③多处骨折,为了便于护理和治疗,防止并发症,可选择适当的部位行切开复位。④陈旧性移位骨折。⑤指因外观需要进行解剖对位的骨折或因职业需要行内固定早期活动的骨折等,均可酌情选择开放复位。

(2)内固定是采用金属内固定物,如接骨板、螺丝钉、加压钢板或带锁髓内钉等,将已复位的骨折予以固定。

2.截肢术

(1)适应证:①成人胫神经彻底毁损;挤压伤伴热缺血时间>6h。②严重多发伤;严重的同侧损伤;预期行多次软组织延长和重建。

(2)还需通过对骨骼和软组织损伤、休克、局部缺血以及年龄4个方面进行评估。

3.植骨术

(1)适应证:①对于广泛皮肤、皮下组织与肌肉严重损伤,合并血管、神经损伤,伤口严重污染,骨折为粉碎性和节段性缺损的开放性骨折,如果术后3~6周仍未见早期骨痂形成,应尽早植骨。②术后未见早期骨痂形成,若超过12周,则可能导致内固定失败,必须行植骨术。

(2)时机需依据软组织缺损部位和严重度而定。

(七)中医治疗

1.中医对内服、外敷药物的应用原则是根据骨折愈合过程的各阶段来用药,再结合全身症状辨证施治。

2.早期应使用行气活血法,在原始骨痂形成期应用和血、养血药,塑形期则应固本培气,强筋健骨为主。外用药第1~2周以活血散瘀、和血生新为治则的敷贴药膏,后期骨折已达临床愈合可用熏洗药物,通过内服、外敷药物的应用,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3.用药也不能截然划分,还要结合临床特点,对症用药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七、管理及康复教育

1.心理疏导

骨折使患者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常担心骨折愈合后是否影响日常活动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紧张以及恐惧等现象,尤其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家属应进行陪护,与患者交谈,进行安慰和鼓励,要协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生活管理

(1)避免劳累,避免过多、动作过大地活动患肢。

(2)要注意患处的清洁,有外固定的需按时消毒。

(3)穿透气衣物,保持患处通风干燥。

3.功能锻炼

是治疗骨折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使患肢迅速恢复正常功能。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遵循动静相结合、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防止一些并发症发生。

4.饮食调理

饮食应营养均衡,适当增加维生素A、蛋白质等的摄入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

5.饮食禁忌

(1)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2)避免酗酒。 pfQbKsHkgRIn8aJP8cF52eHbxY5P9KmEmPwNEM6+82xXjEdvkAKMGQmcnzL099/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