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脑梗死及脑出血术后恢复期临床路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6年12月发布。
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00)。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①意识障碍;②运动功能障碍;③感觉功能障碍;④言语功能障碍;⑤吞咽功能障碍;⑥认知功能障碍;⑦精神、情感、心理障碍;⑧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⑨日常生活功能障碍;⑩脑神经麻痹。
(2)影像学检查:
CT或MRI发现的相应脑病病变。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
(1)一般情况:
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注意评定患者的意识状态。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
分别于入院后1~3天进行初期康复评定,入院后10~14天进行中期康复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康复评定。评定内容包括:①意识障碍的评定;②运动功能的评定;③感觉功能的评定;④言语功能的评定;⑤吞咽功能的评定;⑥认知功能的评定;⑦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⑧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①体位摆放与处理;②意识障碍处理;③运动疗法;④作业治疗;⑤物理因子治疗;⑥认知功能训练;⑦言语治疗;⑧吞咽治疗;⑨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装配与训练;⑩心理行为治疗;⑪中医治疗;⑫痉挛处理。
(3)常见并发症的处理:①感染的治疗;②深静脉血栓的治疗;③压疮的治疗;④异位骨化的治疗;⑤其他,如骨质疏松、关节挛缩等。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3.900脑梗死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科临床处理已结束,且存在需要康复治疗的功能障碍。
(1)必需的检查项目:
①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②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同型半胱氨酸;③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④心电图检查。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①头颅MRI、CTA、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或DSA;②心、肺功能检查;③超声检查,如心脏、血管、腹部等。
(1)已达到预期康复目标,功能已进入平台期。
(2)无严重并发症或并发症已得到有效控制。
(1)合并脑梗死后出血或其他严重疾病而影响第一诊断者需退出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其他相关专业处理,或因此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其他相关专业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脑梗死后可能导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00)。
患者姓名:____ 性别:____ 年龄:____ 门诊号:____ 住院号:__________
住院日期:__年_月_日 出院日期:__年_月_日 标准住院日:21~28天
续表
续表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①意识障碍;②运动功能障碍;③感觉功能障碍;④言语功能障碍;⑤吞咽功能障碍;⑥认知功能障碍;⑦精神、情感、心理障碍;⑧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⑨日常生活功能障碍;⑩脑神经麻痹。
(2)影像检查:
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脑出血表现。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
(1)一般情况:
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
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评定内容包括:①意识状态的评定;②运动功能的评定;③感觉功能的评定;④言语功能的评定;⑤吞咽功能的评定;⑥认知功能的评定;⑦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⑧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①体位摆放与处理;②意识障碍处理;③运动疗法;④作业治疗;⑤物理因子治疗;⑥认知功能训练;⑦言语治疗;⑧吞咽治疗;⑨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装配与训练;⑩心理行为治疗;⑪中医治疗;⑫痉挛处理。
(3)常见并发症的处理:①感染的治疗;②深静脉血栓的治疗;③压疮的治疗;④异位骨化的治疗;⑤其他,如骨质疏松、关节挛缩。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控制良好、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科临床处理已结束,且存在需要康复治疗的功能障碍。
(1)必需的检查项目:
①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②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同型半胱氨酸;③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④心电图检查。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①头颅MRI、CTA、MRA或DSA;②心、肺功能检查;③超声检查,如心脏、血管、腹部等。
(1)已达到预期康复目标,功能已进入平台期。
(2)无严重并发症或并发症已得到有效控制。
(1)合并梗死或再出血或其他严重疾病而影响第一诊断者需退出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住院期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已行或未行手术治疗。
患者姓名:____ 性别:____ 年龄:____ 门诊号:____ 住院号:__________
住院日期:__年_月_日 出院日期:__年_月_日 标准住院日:21~28天
(岳寿伟)
主要为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6年12月发布。
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①意识障碍;②运动功能障碍;③感觉功能障碍;④言语功能障碍;⑤吞咽功能障碍;⑥认知功能障碍;⑦精神、情感、心理障碍;⑧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⑨日常生活功能障碍;⑩脑神经麻痹。
(2)影像检查:
头颅CT、MRI或X线可证实颅脑损伤改变。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
(1)一般情况:
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
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评定内容包括:①意识状态的评定;②运动功能的评定;③感觉功能的评定;④言语功能的评定;⑤吞咽功能的评定;⑥认知功能的评定;⑦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⑧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⑨日常生活功能的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①体位摆放与处理;②意识障碍处理;③运动疗法;④作业治疗;⑤物理因子治疗;⑥认知功能训练;⑦言语治疗;⑧吞咽治疗;⑨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装配与训练;⑩心理行为治疗;⑪中医治疗;⑫痉挛处理。
(3)常见并发症的处理:①感染的治疗;②深静脉血栓的治疗;③压疮的治疗;④异位骨化的治疗;⑤其他,如骨质疏松、关节挛缩。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颅脑损伤。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控制良好、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科临床处理已结束,且存在需要康复治疗的功能障碍。
(1)必需的检查项目:
①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②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同型半胱氨酸;③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④心电图检查。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①头颅MRI、CTA、MRA或DSA;②心、肺功能检查;③超声检查,如心脏、血管、腹部等。
(1)已达到预期康复目标,功能已进入平台期。
(2)无严重并发症或并发症已得到有效控制。
(1)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而影响第一诊断者需退出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住院期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已行或未行手术治疗。
患者姓名:____ 性别:____ 年龄:____ 门诊号:____ 住院号:__________
住院日期:__年_月_日 出院日期:__年_月_日 标准住院日:21~28天
续表
续表
续表
(岳寿伟)
主要为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6年12月发布。
第一诊断为脊髓损伤(ICD-10:T09.300)。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①运动功能障碍;②感觉功能障碍;③自主神经障碍;④疼痛;⑤呼吸功能障碍;⑥循环功能障碍;⑦吞咽功能障碍;⑧体温调节障碍;⑨大小便功能障碍;⑩心理障碍;⑪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等。
(2)影像学检查:
CT、MRI发现的相应脊髓病变或损伤表现。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脊髓损伤功能分类标准(ASIA)》(2011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2周左右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1)一般情况:
包括生命体征、大小便等基本情况,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
损伤程度分类、躯体功能分类、损伤平面与功能预后、神经损伤平面评定、疼痛评定、循环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膀胱与肠功能评定、心理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职业能力、社会能力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①体位摆放与处理;②呼吸训练;③运动与作业活动训练;④物理因子治疗;⑤佩戴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训练;⑥神经源性膀胱处理;⑦神经源性肠处理;⑧痉挛处理;⑨疼痛处理;⑩心理治疗;⑪中医治疗。
(3)常见并发症的处理:①感染的治疗;②深静脉血栓的治疗;③压疮的治疗;④异位骨化的治疗;⑤其他并发症的防治,如骨质疏松症、关节挛缩、体位性低血压等的康复。上述并发症,根据需要请专科会诊治疗,必要时转科行专科诊疗。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T09.300脊髓损伤编码。
(2)经急性期完成临床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影响功能活动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自理和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脑卒中等8个常见病种(手术)康复医疗双向转诊标准(试行)》(卫办医政函〔2013〕259号):①生命体征平稳;②骨科或神经外科专科处理结束,脊柱基本稳定;③脊髓损伤相关临床实验室检测指标基本正常或平稳;④接受系统康复诊疗后仍存在功能障碍,需继续住院康复治疗;⑤无严重肺部感染、呼吸功能障碍、泌尿系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或以上并发症已得到较好控制。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1)必需的检查项目:①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②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③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④胸部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①脊柱X线,脊髓CT、MRI;②肌电图;③双下肢/髋关节X线片,或骨密度;④尿液分析、尿液培养及药物敏感;⑤尿量、残余尿量,膀胱压力与容量,尿动力学检查;⑥心、肺功能检查;⑦腹部、泌尿系统、血管超声检查。
(1)生命体征和临床病情稳定。
(2)已达到预期康复目标,或者功能改善进入平台期。
(1)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而影响第一诊断者需退出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可能导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脊髓损伤恢复期(ICD-10:T09.300)。
患者姓名:____ 性别:____ 年龄:____ 门诊号:____ 住院号:__________
住院日期:__年_月_日 出院日期:__年_月_日 标准住院日:21~28天
续表
续表
(岳寿伟)
第一临床诊断为周围神经损伤。
(1)临床表现:①运动功能障碍;②感觉功能障碍。
(2)肌电图检查证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住院4~15天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评定内容包括:①肌力评定;②感觉功能评定;③关节活动度评定;④反射检查;⑤神经干叩击试验;⑥患肢周径评定;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①受累肢体各关节功能位的保持;②受累肢体各关节的主、被动运动;③物理因子治疗;④肌力训练;⑤作业治疗;⑥感觉训练。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周围神经损伤。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骨科或神经科临床处理已结束,且存在需要康复治疗的功能障碍。
(1)必查项目:
肌电图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①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②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③心电图检查;④胸部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1)临床病情稳定。
(2)功能恢复进入平台期。
(1)既往严重基础疾病或其他损伤严重,影响第一诊断者需退出路径。
(2)住院期间再次神经损伤或出现严重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或转科治疗,需退出路径。
(3)病程较长,保守治疗无效,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周围神经损伤。
患者姓名:____ 性别:____ 年龄:____ 门诊号:____ 住院号:__________
住院日期:__年_月_日 出院日期:__年_月_日 标准住院日:14~21天
续表
续表
(岳寿伟)
第一诊断为面瘫,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CD10:G 51.802)。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天左右达到高峰。单侧周围性面瘫,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伴或不伴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2)辅助检查:①神经电生理检查,可表现为异常;②电诊断,评定神经病变程度,预测后果。
(3)头颅影像学检查(MRI/CT)正常。
(4)无其他可识别的继发原因。
(5)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仔细的体格检查是排除其他继发原因的主要方法。
2)询问病史时应特别注意确认临床症状出现的急缓。
3)注意寻找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病变表现。特别是脑桥小脑角区和脑干,如眩晕、复视、共济失调、锥体束征、听力下降、面部或肢体感觉减退;是否存在耳科疾病的表现,如外耳道、腮腺、头面部、颊部皮肤有无疱疹、感染、外伤、溃疡、占位性病变等;注意有无头痛、发热、呕吐。
4)注意询问既往史,如糖尿病、卒中、外伤、结缔组织病、面部或颅底肿瘤,以及有无特殊感染病史或接触史。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情况评定。
(2)康复专科评定:入院后2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中期评定(住院1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1)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Ⅰ级:正常(100%)。
Ⅱ级:轻度功能障碍(75%~99%),仔细检查才发现患侧轻度无力,并可察觉轻微的联带运动。
Ⅲ级:轻、中度功能障碍(50%~74%),面部两侧有明显的差别,患侧额运动轻微受限,用力可完全闭眼,但两侧不对称。
Ⅳ级:中、重度功能障碍(25%~49%),患侧明显无力,双侧不对称,额运动受限,用力也不能完全闭眼,用力时口角有不对称运动。
Ⅴ级:重度功能障碍(1%~24%)静息时出现口角歪斜,面部两侧不对称,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额无运动,不能闭眼(或最大用力时只有轻微的眼睑运动),口角只有轻微的运动。
Ⅵ级:全瘫(0%),面部两侧不对称,患侧肌张力消失、无运动,无联带运动或患侧面部痉挛。
2)肌力检查
0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0%。嘱患者用力使面部表情肌收缩,但检查者看不到表情肌收缩,触诊表情肌也无肌紧张感。
1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10%。让患者主动运动(如皱眉、闭眼、示齿等动作),仅见患侧肌肉微动。
2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25%。面部表情肌做各种运动时虽有困难,但主动运动表情肌有少许动作。
3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50%。面部表情肌能做自主运动,但比健侧差,如皱眉比健侧眉纹少或抬额时额纹比健侧少。
4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75%。面部表情肌能做自主运动,皱眉、闭眼等与健侧基本一致。
5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100%。面部表情肌各种运动与健侧一致。
3)电诊断:一般起病14天后进行强度-时间曲线检查,根据结果对预后进行判断。①强度-时间曲线为正常神经支配曲线,时值<1ms,经1~3个月面肌功能可以恢复正常;②强度-时间曲线为部分失神经支配曲线,时值1~10ms,经3~6个月面肌功能可以恢复;③强度-时间曲线为完全失神经支配曲线,时值>10ms,面肌功能经1年或更长时间恢复,且多有面肌痉挛,联带运动。
4)神经电生理检查:运动神经传导检查可发现患侧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发病1~2周后针电极肌电图可见异常自发电位。面肌瘫痪较轻的患者,由于通常恢复较好,一般不必进行电生理检查。对于面肌完全瘫痪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进行神经电生理测定。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查在起病5~7天检查,可以判断预后,患侧诱发的肌电动作电位M波波幅为健侧的30%或30%以上者,可望在2个月以内完全恢复;波幅为健侧的10%~30%者,则需2~8个月完全恢复,且可能留有后遗症;波幅为健侧的10%以下者,针电极肌电图检测不到自主收缩的电信号时,需6~12个月恢复,近半数患者恢复不佳。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对于所有无禁忌证的16岁以上患者,急性期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促进神经损伤的尽快恢复,改善预后。通常选择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口服,30~60mg/d,连用5天,之后于5天内逐步减量至停用。发病3天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口服能否获益尚不明确。儿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通常较好,使用糖皮质激素能否获益尚不明确;对于面肌瘫痪严重者,可以根据情况选择。
2)抗病毒治疗:对于急性期的患者,根据情况尽早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特别是对于面肌无力严重或完全瘫痪者,但不建议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可以选择阿昔洛韦或伐昔洛韦。阿昔洛韦口服每次0.2~0.4g,每日3~5次;伐昔洛韦口服每次0.5~1.0g,每日 2~3 次;疗程 7~10 天。
3)神经营养剂:B族维生素、神经生长因子等。
(3)眼部保护:当患者存在眼睑闭合不全时,应重视对患者眼部的保护。由于眼睑闭合不拢、瞬目无力或动作缓慢,导致异物容易进入眼部,泪液分泌减少,使得角膜损伤或感染的风险增加,根据情况可选择滴眼液或膏剂防止眼部干燥。合理使用眼罩保护,特别是在睡眠中眼睑闭合不拢时尤为重要。必要时应请眼科协助处理。
(4)康复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受凉。
2)物理因子治疗
A.急性期
Ⅰ.电疗法:①超短波疗法,发病次日即可进行,采用小功率治疗机,两个中号圆形电极,分别置于耳前和乳突处,并置;或大功率治疗机,玻璃电极置于患侧耳前,单极无热量10~12min/次,1次/d,15~20次。②毫米波疗法,毫米波辐射器置于患侧耳前或乳突处20~30min/次,1 次/d,15~20 次。
Ⅱ.光疗法:氦氖(He-Ne)激光或半导体激光,小剂量患侧穴位照射,常用的穴位有阳白、四白、耳门、地仓、颊车等穴位。
B.恢复期
Ⅰ.电疗法:①直流电离子导入法,半面具电极置于患侧面部,接阴极,加10%碘化钾,另一个200~300cm 2 电极,置于颈后或肩胛区,15~20min/次,1次/d,15~20次。②低频电,感应电、间动电等低中频电疗法均可应用,但治疗过程应注意患侧肌肉出现肌张力增高或肌痉挛,应立即停止治疗,改用蓝光、蜡疗等治疗。
Ⅱ.光疗法:红外线或白炽灯照射患侧耳前与面部,距离30~50cm,15~20min/次,1次/d,10~15次(需注意避免照射眼部)。
3)运动疗法
A.增强肌力训练:可按肌力不同情况进行治疗,0级时,可用手帮助患者做各种表情肌被动运动;肌力2~3级时,可教给适当的主动运动,如抬眉、皱眉、鼓腮等动作;肌力4~5级时,局部给一定的阻力进行训练。
B.自我训练:让患者对着镜子做抬眉、皱眉、闭眼、鼓腮、示齿等动作,要用力做每一个动作,每个动作3~5遍,以后逐渐增加,每次约10分钟,3~4次/d,坚持运动直至正常。
4)按摩治疗:沿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做环向按摩,以及沿面肌向耳根部按摩,强度中等,每次20~30遍,2次/d。多用于恢复期。
5)针灸治疗。
(5)预后:大多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预后良好。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2~4周开始恢复,3~4个月后完全恢复。面肌完全麻痹的患者,即使未接受任何治疗,仍有70%在发病6个月后恢复。部分患者可遗留面肌无力、面肌联带运动、面肌痉挛或鳄鱼泪现象。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5天。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即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CD10:G51.802)。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因吉兰-巴雷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炎、中耳炎、颅后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脑桥小脑角蛛网膜囊肿或粘连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不进入本路径。
(4)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肝、肾及造血系统原发性疾病患者,以及精神病患者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不进入本路径。
(5)面瘫病程超过1个月时不进入本路径。
①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②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③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④心电图检查;⑤电诊断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
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神经兴奋性试验(NET)、最大刺激试验(MST)、面神经电图(ENOG)等。
(1)病情进入恢复期。
(2)临床症状改善,病情稳定。
(3)不需要治疗的并发症或并发症已得到有效控制。
(1)其他严重疾病影响第一诊断者需退出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住院期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面瘫。
患者姓名:____ 性别:____ 年龄:____ 门诊号:____ 住院号:__________
住院日期:__年_月_日 出院日期:__年_月_日 标准住院日:10~15天
续表
续表
续表
(何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