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住院日,是指一定时期内每个出院者平均住院时间的长短,是一个评价康复医疗效益和效率、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比较硬性而敏感的综合指标。国家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卫医政发〔2011〕31号)明确规定,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平均住院日不超过30天,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平均住院日不超过40天。各省市康复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大多据此规定,将平均住院日作为一个重要的康复质效指标纳入康复医学质量控制标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及《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康复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中,A级标准均要求平均住院日≤30天。《康复医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分标准(试行)》中将平均住院日作为代表医疗服务能力总体水平的一个指标,要求≤25天。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中华医学会在2016年12月和2017年5月发布的20个常见病种康复临床路径中规定了标准住院日,其中,6个病种(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关节不稳、腰椎关节突综合征、腰椎滑脱症、原发性脊柱侧凸)为10~14天,10个病种(手外伤、肢体骨折术后、周围神经损伤、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跟腱断裂术后、肱二头肌肌腱损伤和断裂、踝部韧带损伤、截肢后、肘关节损伤)为14~21天,4个病种(颅脑损伤、脑出血、脑梗死、脊髓损伤恢复期)为21~28天。除了把控质量、临床路径和成本管理,还强调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将“尽早康复”和“尽可能少的医疗费用”列为患者实施最佳医疗的重要内容。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定期在网上发布全国医疗服务情况,包括反映病床使用情况的病床使用率和平均住院日,如2017年1—6月,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为9.8天,二级医院平均住院日为8.6天。社保也会对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和平均住院日有调控要求,因此,各级综合医院对康复医学科的平均住院日要求远远低于康复医学质量控制标准。在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地缩短平均住院日,已经是大势所趋。
目前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由于收治病种、开展的康复诊疗技术,以及双向转诊渠道是否通畅等差异较大,患者的康复意识和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各地的平均住院日参差不齐。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措施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与相关临床学科开展多学科诊疗团队合作模式,将康复治疗前移到床旁。如开展外科围手术期康复和骨科康复一体化、在重症医学科早期介入重症康复等,以缩短患者在转至介入康复医学科后的住院时间,提高整体治疗效果,为患者转入专业康复机构或回归社区、家庭做好准备。
2.积极开展常见病种康复医学科临床路径,酌情将国家规定的标准住院日确定为本科室该病种的平均住院日。
3.积极开展住院时间短的特色新技术。如肌骨超声或神经肌电图等引导下的定位注射技术、射频消融术等。
4.积极进行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13号)提出,应明确不同层级康复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探索实现分层级医疗、分阶段康复。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以疾病急性期患者为主,立足开展早期康复治疗,及时下转患者,并承担人才培养(培训)任务;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以疾病稳定期患者为主,提供专科化、专业化康复服务;社区/基层医疗机构以疾病恢复期患者为主,为患者提供专业康复医学指导,让患者回归家庭。初步建立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患者在综合医院与康复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的流畅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关于印发脑卒中等8个常见病种(手术)康复医疗双向转诊标准(试行)的通知》(卫办医政函〔2013〕259号)明确提出了康复医学科常见疾病的双向转诊指南。这需要强化二级医院/康复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康复医学服务能力建设,加大社区康复服务网络的建设,为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加强健康教育,条件允许的,可以提供居家康复护理等服务。
(胥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