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是采取一种多学科通力合作的协作组(team work)的工作方法,它包括广泛的专业范围。许多以医院为协作组,主要包括医师、治疗师和护士。然而,不同工作内容的其他协作组,其小组成员有不同侧重。如社区康复协作组则包括当地的行政人员,特别是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和社区作业治疗师(occupational therapist,OT)或就业专家(employment expert)。
康复治疗应以残疾人及他们的目标和愿望为中心。有时候这些目标会跨越学科的界限,需要不同的专业人员为同一目标共同工作。例如,患者短期目标是以特定的方式爬楼梯,物理治疗师(physical therapist,PT)可以建议更好的方法来达到这个目标,但实现这个目标是小组所有成员的责任;如言语治疗师(speech therapist,ST)在进行言语治疗时要融入爬楼梯的技巧。
协作组成员具有灵活性,并跨越人为的专业界限,这是学科间(interdisciplinary)工作的核心问题。学科间工作需要一定程度地淡化各自的专业特色,但仍保留自身专业的特点,成为一个有机的工作整体,而不只是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的机械组合。
核心成员包括:康复医师(physiatrist)、康复护士(rehabilitation nurse)、临床神经心理学家(clinical neuropsychologist)、作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另外还包括社会工作者和职业咨询师(vocational counselor),有时会有营养师(dietician)、手法治疗师(chiropodist)和康复工程师(rehabilitation engineer)参加。有需要时,其他医学专业,尤其是神经科、骨科、泌尿科等也参与。康复协作组要定期开会议(team meeting),确定康复目标,安排治疗时间,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尊重。协作组决定入院标准、转诊模式、康复程序、结果评定和出院标准等。
康复协作组组长一般由康复医师担任,理想的协作组组长应具有以下特长:①能结合其他专业的特点来观察患者的整体功能;②能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并具备社会技能和交流能力;③能根据小组成员的观点和想法,灵活地调整治疗方向。
毫无疑问,要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及康复专科情况、设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保证治疗方案能根据患者临床情况的变化动态调整、保证治疗安全有效地进行,关键就在于康复协作组能否紧密无间、流畅地合作。
在采集病史时,协作组成员需要在临床的基础上更详细地询问患者家庭情况、居住环境、学历、工作性质、兴趣爱好、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期望值、既往疾病的控制情况等,以及得病后全身体力耐力情况、营养状况、精神睡眠、大小便情况有无改变等,以便全面地设定治疗方案。应该随时把临床检验检查结果、康复评定的结果汇总到协助组,以便动态调整、更好地融入康复治疗中。
在上述基础上,康复协作组的作用表现在:
1.针对典型的疾病及症状,通过协助及反馈,逐渐规范临床检查及治疗方案,完善及规范康复评定及治疗技术。
2.对于疑难疾病及复杂的临床情况,通过协助组的合作讨论治疗对策、调整治疗,并不断归纳、总结治疗的经验,提高诊疗水平。
3.对于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核心组员学习后引入、开展,并在临床上逐渐应用起来,不断优化、融会贯通,整合到整个康复治疗团队中。
4.对于临床潜在的风险,协助组通力合作、全面评估,严格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尽量做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5.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或医疗差错(包括纠纷),要发掘其内在的原因,每位成员都有义务积极、主动、有责任地去处理,并总结经验教训、留下记录,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情况。
6.最终的目标是通过康复协作组的通力合作,调整及规范整个康复医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及带教质量,最终让患者能得到更好的康复治疗,更好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组(team)全称是康复小组(rehabilitation team),它是指来自不同学科、有着相同理念和目标的专业人员,以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结合而成。它体现了康复医学的主要工作方式。康复小组的组织者为康复医师,成员由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假肢矫形师、职业顾问、社会工作者共同组成。康复小组成立后,分工协作共同进行对患者的康复治疗工作,小组的主要工作形式之一就是组会议(team meeting)。
通过组会议,一方面充分体现康复医学组工作的特点,另一方面兼顾疑难病例讨论会的作用,全面把握患者的整体需求。不仅要了解患者的障碍情况及这些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职业能力、心理方面造成的影响,还要了解患者本人及家属对康复治疗的要求和期望值,从而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康复治疗计划,并了解康复治疗的落实情况。
1.全科组会议原则上每周1次或每2周1次。
2.需讨论的病例经主管医师提前1周报组会议负责人(住院总医师),经科主任同意确定讨论病案和主题,主管医师负责通知相关人员,科室秘书通知全科。
由主管医师进行病情介绍,基本格式为:①主诉;②现病史;③既往史;④体格检查;⑤重要的辅助检查资料(如医学影像资料);⑥与医学相关的社会问题;⑦国际功能分类(ICF);⑧短期目标;⑨长期目标;⑩康复方案;⑪需解决的难题或讨论主题。
①治疗前功能评定概况;②长/短期目标;③治疗措施;④治疗进展;⑤目前功能评定情况;⑥调整后短期目标及对策;⑦治疗中需解决的疑难和问题点;⑧对讨论主题的个人见解。
1.各相关人员须认真准备、严格程序。
2.资料应与讨论的主题吻合。
3.鼓励使用视频资料,合适病例可邀请患者和家属参与。
4.会议记录、整理、归档由科室质量控制小组秘书负责。
康复医学科组会议反馈的具体内容见表2-3-1。
表2-3-1 康复医学科组会议反馈表
PT:物理治疗师;OT:作业治疗师;ST:言语治疗师。
组会议记录形式多样,将会议讨论过程及结果的要素描述清楚即可。现以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的组会议记录作为示例,以供参考。
1.会议记录
(1)时间:201×年×月×日,下午4点30分。
(2)地点:康复医学科作业治疗室。
(3)参加人员:主任医师×人;副主任医师×人;主治医师×人;医师×人;副主任治疗师×人;主管治疗师×人;治疗师×人;见习治疗师×人;康复护士×人;进修生×人;实习生×人;共×人。
2.医师汇报病例(报告人:刘××)
(1)一般情况
患者男,年龄:47岁;职务:语言类教师;学历:博士;身高:171cm;体重:110kg;体重指数(BMI):37.6kg/m 2 (非常肥胖);利手:右利手;居住环境:×× 小区,18层,有电梯,经过3级台阶可到达电梯间。
(2)入院诊断
1)临床诊断: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痛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右踝足内翻矫形术后。
2)功能诊断:左侧偏瘫、左肩关节半脱位、认知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大部分依赖、社会参与能力受限。
(3)主诉:左侧肢体无力1个月余。
(4)现病史:患者于1个月前(2015年9月18日)凌晨3点起床上厕所时发现左侧肢体无力,口角右侧歪斜,但尚能行走,言语含糊仍能与家属交流,嗜睡。送至我院急诊,行头颅计算机体层成像(CT)检查示右侧额叶、枕叶急性脑梗死可能性大,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示右侧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基底节区、尾状核头新发脑梗死灶,于急诊检查过程中左侧肢体无力加重至无法行走,急诊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改善循环、清除自由基、抑酸等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现左侧肢体仍活动障碍,为进一步康复治疗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睡眠、食欲可,咳嗽有痰,无发热,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5)既往史:高血压病史 7年,不规律服药,最高 180/140mmHg(1mmHg=0.133kPa)。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具体时间不详,未规律治疗。高尿酸血症,具体时间不详,口服碳酸氢钠及苯溴马隆治疗。发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个月,拒绝无创呼吸机治疗。30余年前右踝骨折行内固定术,具体不详,未遗留步态异常。否认冠心病、神经精神病史。
(6)个人史:生于云南,法国留学,久居北京。吸烟20余年,每天1包;饮白酒10余年,每天约1斤。
(7)一般情况
1)发育良好,营养过剩,形体肥胖。神志清楚,言语流利,查体合作。理解力、定向力粗测正常,计算力、记忆力、空间结构粗测略差,吞咽功能正常。
2)脑神经:轻度左侧中枢性面舌瘫。
3)运动系统:右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0°~5°(背屈)~15°(跖屈)。左肩关节半脱位一横指。左上肢肌张力减低,余肌张力正常。Brunnstrom分期:左上肢Ⅱ期,左下肢Ⅴ期,左手Ⅰ期。坐位平衡3级,站立平衡2级。
4)感觉系统:左侧肢体针刺觉减退,深感觉减退。
5)反射系统:双侧腱反射未引出,左侧巴宾斯基(Babinski)征(+)。
6)ADL:Bathel指数总分为30分,生活需要很大帮助(表2-3-2)。
7)社会参与:暂未评定。
表2-3-2 患者Bather指数
续表
(8)辅助检查
1)头颅CT检查(2015年9月18日,本院)示右侧额叶、枕叶急性脑梗死可能性大。
2)头颅MRI检查(2015年9月18日,本院)示右侧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基底节区、尾状核头新发脑梗死灶(图2-3-1)。
图2-3-1 患者头颅MRI检查
3)头颅CTA(CT血管成像)检查(2015年9月23日,本院)示头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右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次全闭塞可能,请结合临床,建议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一步检查;右侧顶叶、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及颞叶多发片状缺血性改变;甲状腺弥漫肿大,建议B超进一步检查;纵隔及双侧颌下、颏下多发肿大淋巴结;鼻旁窦炎可能。
(9)病因分析
1)患者存在较多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此次病程进展快,脑梗死在右侧颞叶、枕叶、基底节区、放射冠区,为右侧大脑中动脉、右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域,面积大、不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慢性进展的特点。故暂不考虑动脉粥样硬化原位血栓形成。
2)患者起病形式符合栓塞起病特点,且相关危险因素较多,考虑动脉到动脉栓塞可能性大,MRI提示颞叶大部、基底节区、放射冠区梗死,不符合颈内动脉栓子脱落经典的栓塞部位。
3)患者发病前曾出现过前额部头痛,此次梗死面积大、进展快,需警惕右侧大脑中动脉夹层可能。
综上所述,目前仍考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梗死的可能性大。
(10)血压监测结果见表2-3-3。
表2-3-3 血压监测结果
(11)实验室检验结果见表2-3-4。
表2-3-4 实验室检验结果
(12)国际功能分类(ICF):ICF详细信息见图2-3-2。
图2-3-2 示例1的ICF详细信息
(13)短期目标:①减重;②健康宣教,养成健康生活习惯;③改善代谢综合征;④独立完成床椅转移,改善站立平衡。
(14)长期目标:①支具辅助下独立步行;②最大程度上恢复工作能力,回归社会。
(15)治疗方案
1)医嘱:康复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1次/d;
甲钴胺片,500µg,3 次/d;
叶酸片,5mg,1 次/d;
碳酸氢钠片,0.5g,3 次/d;
苯溴马隆片,50mg,1 次/d;
盐酸二甲双胍片,500mg,3次/d;
阿卡波糖片,50mg,三餐中嚼服;
法莫替丁,20mg,2 次/d;
丁苯酞软胶囊,200mg,3次/d;
瑞舒伐他汀钙片,10mg,每晚1次;
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1次/d;
双氯芬酸钠肠溶片,25mg,2次/d;
氯沙坦钾片,100mg,1 次/d。
2)理疗:磁疗、中频。
3)运动疗法:训练坐站转移、床椅转移,提高站立稳定性,促发上肢功能。
4)作业治疗:认知功能评定及训练,ADL训练。
(16)讨论:患者基础疾病较多,如何更有效预防脑血管疾病再发?
3.PT报告(报告人:白××;指导老师:李××)
(1)基本信息:患者基本情况医师已汇报。发病日期:2015年9月18日;康复评定日期:2015年10月26日。患者个人愿望:希望自己能够走路;家属愿望:患者生活能够自理。
(2)医学情况:医师已汇报。需要注意的是,30余年前患者右踝骨折行内固定术,未遗留步态异常。
(3)ICF(略)。
(4)PT评定
1)第一印象:患者乘坐轮椅由陪护推入物理治疗室,体型肥胖,头偏向左侧,精神状态尚可,情绪稳定,表情较淡漠,言语流畅,查体配合。
2)感觉:左侧浅感觉的触觉正常,痛觉、压觉敏感,深感觉减退。
3)反射:左侧腱反射消失。
4)病理反射:Babinski征阳性。
5)左侧肩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屈曲 120°,外展 135°。
6)右侧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背屈 -5°,PROM 背屈-5°;AROM及PROM跖屈均为15°,内翻均为0°,外翻均为0°。
7)徒手肌力评定(manual muscle test,MMT):健侧肌力均为 5 级。
8)静态肌张力(肌张力神经科分级):患侧上肢肌张力减弱,患侧下肢肌张力正常。
9)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期,上肢Ⅱ期,下肢Ⅴ期。
10)平衡功能:坐位平衡3级,立位平衡2级。
(5)姿势分析
1)端坐位(正面观):头偏向患侧;躯干稍向患侧倾斜;左肩下沉,患侧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手腕下垂;左侧髋关节轻度外旋,双足平放于地面。
2)端坐位(侧面观):头略微前伸;躯干端正;患侧肘屈曲;骨盆中立,膝关节屈曲,双足平放于地面。
3)立位(正面观):头向左侧屈曲;躯干向左侧轻度屈曲;右肩上抬,左肩下沉,双手交叉于体前;骨盆右侧向前旋转;右髋关节轻度外展外旋;重心偏向左侧。
4)立位(侧面观):头略微前伸;躯干后倾;肩关节前屈,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双手交叉于体前;骨盆前倾;膝关节屈曲。
(6)动作分析
1)由坐到站: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平放于地面,双手交叉,头偏向患侧,患侧肩关节下沉,健侧肩关节上抬,躯干前倾并倾向患侧,健侧腿外展外旋,臀部抬离床面,躯干伸展,最后双侧髋、膝关节伸展。站起后,患侧负重,健侧腿呈外展外旋,双膝关节呈伸展状态。
2)床椅转移:患者坐于床旁,轮椅呈45°斜靠于患者健侧,固定轮椅;健手扶轮椅外侧,躯干前倾臀部抬离床面,躯干、肘关节伸展,双侧髋、膝关节伸展,转身后屈髋、屈膝坐于轮椅。
(7)ADL:Bather指数见表2-3-2。总分30分,生活需要很大帮助。
(8)主要问题(图2-3-3):①Brunnstrom分期为上肢Ⅱ期,下肢Ⅴ期;②患侧上肢肌张力低下;③健侧踝关节活动度差;④立位平衡差;⑤不能独自翻身坐起;⑥运动耐力差;⑦不能步行。
图2-3-3 PT报告的主要问题及训练目标
(9)训练目标
1)短期目标:①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度;②诱发主动运动;③提高平衡能力;④独立翻身坐起;⑤提高运动耐力。
2)长期目标:①辅助步行;②提高ADL能力,回归家庭。
(10)问题讨论:由于家属和治疗组交流过少,如何通过康复团队改善此问题,以便解决患者回归家庭后的生活问题?
4.OT报告(报告人:赖××;指导老师:李××)
(1)基本信息:患者基本信息如前所述。此外,患者职业:对外经贸法语教师;爱好:游泳;利手:右利手;家庭成员:母亲、妻子、儿子。
(2)诊断:如医师汇报。
(3)家庭情况
1)妻子:38岁,会计师;儿子:10岁,学生;母亲健在。使用公费医疗,住院期间由看护照顾。
2)居住情况:××小区,房屋面积80m 2 ,8楼,楼前3台阶,但有坡道。家中无扶手、无门槛等障碍,但轮椅无法进入卫生间及卧室,卫生间内无扶手、防滑垫,地面铺设瓷砖。
(4)第一印象:患者乘坐轮椅由护工推入作业治疗室,体型肥胖,精神状态尚可,情绪稳定,言语流畅,查体配合程度尚可。
(5)评定
1)上肢功能:①肌张力降低;Brunnstrom分期为上肢Ⅱ期,左手Ⅰ期;②半脱位(一横指);③肩屈曲120°、肩外展135°时出现疼痛。
2)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价见图2-3-4。
3)临床记忆检查结果见表2-3-5。换算后得出记忆商(memory quotient,MQ)为 67(<69),很差。
表2-3-5 临床记忆检查结果
4)瑞文标准智力测验(正确总数 9个):A组,5/12;B组,3/12;C组,0/12;D组,1/12;E组,0/12。
5)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略)。
(6)ICF(略)。
(7)ADL:Bather指数见表2-3-2。总分30分,生活需要很大帮助。
(8)存在问题:①肩关节半脱位;②肩关节活动因疼痛受限;③认知障碍(空间关系、结构失用、推理);ADL自理能力低。
(9)康复期望:①个人期望回归工作;②家属期望生活自理。
(10)康复目标
1)短期目标:①诱发肩关节运动;②减轻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半脱位;③维持ROM;④尝试改善患者认知问题;⑤提高患者的ADL。
2)长期目标:①提高ADL能力,减少家属借助;②回归社会、工作。
(11)训练计划
1)上肢:①肩关节控制、辅助下肩关节屈伸、外展;②使用木钉板、推球、磨砂板训练。
2)认知:堆积木、拼图。
(12)问题讨论:能否回归工作岗位(外语教学)?
5.病例讨论 针对此患者,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患者的病情变化如何?汇报中患者精神状态指的是什么?
(2)是否检查过颈内动脉情况?抗栓药使用的是什么?效果怎么样?是否有基因方面的影响?采取过相关检查吗?
(3)踝关节活动情况如何?肿胀情况如何?疼痛发生在哪条腿?
(4)评AADL(高级日常生活能力)或IADL(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吗?
图2-3-4 MoCA评价情况
(5)患者家属参与患者治疗的次数有多少?患者是否可以回归社会?
注:在组会议上,病例讨论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前面医师、治疗师及护士等报告的内容进行讨论,主要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几个部分:①患者的临床诊断及功能诊断是否需要修正,以及针对相关临床诊疗情况的讨论;②患者在住院期间病情变化、临床处理及与康复治疗相关的注意事项的讨论;③目前康复的主要问题、康复目标及康复方案的讨论;④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功能改善情况及康复方案调整情况;⑤患者回归家庭及回归社会能力的讨论;⑥患者出院目标及出院时间等出院计划的讨论。
6.针对患者训练建议 经过讨论,最后总结制定了以下建议:
(1)注意患者血压的观察监测,血压的管理与运动相结合;结合患者以前血压情况,现阶段患者高压控制在150~160mmHg,低压控制在90~100mmHg即可;抗栓药物的选择方面可进行阿司匹林基因评价,考虑是否进行药物调整。治疗师与医师多沟通,了解患者用药的调整情况。
(2)加强对患者自我认知的干预。建议进行体重管理和饮食调整,设立减重阶段性目标,肢体训练中加入有氧训练。
(3)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加强自己对健康的管理,使患者意识到健康是个人的事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宣教方案;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包括疾病的预防及健康教育。
(4)针对患者的消极因素进行援助、积极因素进行利用。加强患者家属对治疗的参与性,康复团队与家属进行谈话,为患者提供优化的治疗方案。
(5)ICF中脑结构限定值小(与实际情况不符),加强对ICF的理解及使用,并应用ICF进行临床指导。
1.会议记录
(1)时间:201×年×月×日,下午4点30分。
(2)地点:康复医学科作业治疗室。
(3)参加人员:主任医师×人;副主任医师×人;主治医师×人;医师×人;副主任治疗师×人;主管治疗师×人;治疗师×人;见习治疗师×人;康复护士×人;进修生×人;实习生×人;共×人。
2.医师汇报病例(报告人:邵××)
(1)一般情况
患者女;年龄:78岁;入院时间:2015年5月7日;身高:150cm;体重:60kg;教育程度:初中;配偶及子女情况:配偶及女儿体健;个人爱好:无;家庭居住环境:电梯(有)、门槛(有)、监护人(女儿)、扶手安全(无)、洗手间门槛(有)。
(2)主诉:双膝关节疼痛伴乏力10年,双膝关节术后22天。
(3)现病史: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膝关节疼痛,以左侧为重,疼痛性质为间断钝痛,长时间站立、行走及上下楼梯后疼痛加重。晨起时双膝关节僵硬,活动受限,活动后好转。症状逐渐加重,无痛行走距离小于500m,曾予玻璃酸钠注射及小针刀治疗,效果不佳。
22天前(2015年4月15日)在我院骨关节外科于全身麻醉下行左侧全膝关节置换(TKA)+右侧单髁置换术(UKA)。均使用骨水泥固定胫骨及股骨假体,并置入聚乙烯垫片。
(4)既往史:高血压病史,血压最高达160/90mmHg,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晨起20mg,睡前10mg),目前血压控制良好(130/70mmHg)。轻度抑郁症病史,睡前口服帕罗西丁10mg,利培酮0.5mg,艾司唑仑1mg。青霉素过敏史。
(5)一般查体:神清语利。体温36.8℃,呼吸19次/min,心率70次/min,血压130/76mmHg。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6)专科查体
1)视:双膝关节正中均可见纵行手术切口,左侧长约13cm,右侧长约7cm,愈合良好。左膝关节轻度肿胀,皮纹存在,未见明显股四头肌萎缩。
2)触:双膝关节局部皮肤温度稍高,左膝关节髌上囊压痛(+)。
3)动:膝关节活动度,见表2-3-6。
4)量:双下肢长度(髂前上棘至内踝)等长。双下肢周径,见表2-3-7。
5)其他:双下肢未见静脉曲张,双足背动脉搏动良好。
表2-3-6 膝关节活动度
表2-3-7 双下肢周径
单位:cm
(7)实验室及超声检查结果
1)血常规:红细胞3.62×10 12 /L,血红蛋白106g/L,余正常。
2)双下肢血管超声:右侧小腿肌间静脉稍增宽,探头压之管腔稍变小不闭合。左侧小腿皮下软组织水肿,双侧腘窝囊性占位。
(8)X线检查(本院)
1)双侧膝关节正侧位(2015年4月9日):关节面边缘变尖,呈唇样改变,髁间隆突变尖,髌骨上、下缘变尖,关节间隙变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图2-3-5)。
2)双侧膝关节正侧位(2015年4月20日):双侧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改变,相应关节对位良好。双膝关节退行性变(图2-3-6)。
图2-3-5 双膝正位X线片
图2-3-6 双膝术后侧位X线片
(9)等速运动测试结果显示双膝肌力下降。
(10)诊断
1)疾病诊断:①双侧膝关节置换术后(左TKA,右UKA),双膝关节僵硬;②高血压;③抑郁症;④高脂血症。
2)功能诊断:左膝关节肿胀;左膝关节肌力减退;左膝关节活动度受限;ADL受限;社会参与受限。
(11)治疗过程:2015年5月7日在我科开始治疗(磁疗、红外及氦氖激光),给予药物对症治疗(七叶皂苷、迈之灵消肿;硝苯地平降压;骨化三醇、碳酸钙D 3 片治疗骨质疏松;抗抑郁药物)。
(12)康复目标
1)言语功能障碍的原因:构音障碍?失语?言语失用?
2)短期目标:①消除膝关节肿胀;②减轻活动后疼痛;③提高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④改善膝关节活动度;⑤从部分负重逐步过渡至完全负重;⑥增加步行距离。
3)长期目标:①提高独立行走能力;②改善生活质量。
(13)问题讨论:全膝关节置换和单髁置换术后的康复有何区别?
3.PT报告(报告人:李××)
(1)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如医师汇报。患者手术时间:2015年4月15日;康复时间:2015年5月7日;居住环境:楼房,10层,有电梯。
(2)医学情况:2015年4月15日在我院骨关节外科于全身麻醉下行左侧全膝关节置换+右侧单髁置换术。均使用骨水泥固定胫骨及股骨假体,并置入聚乙烯垫片。
(3)PT评定
1)关节活动度,见表2-3-8。
2)功能活动所需的活动度,见表2-3-9。
3)肌力:①2015年5月7日股四头肌肌力左侧4级,右侧5级;②2015年5月28日股四头肌肌力左侧5级,右侧5级。
表2-3-8 关节活动度
表2-3-9 功能活动所需的活动度
(4)主要问题:①左膝关节水肿;②左膝关节屈曲略受限;③双膝股四头肌力量较弱;④运动耐力差,步行距离短。
(5)术后第二阶段(2~8周):①提高 ROM,主动辅助屈膝≥105°;②主动辅助伸膝 0°;③尽量减轻术后水肿;④迈上10cm高的台阶;⑤独立进行家庭练习方案;⑥有/无辅助工具下恢复正常步态;⑦独立进行ADL。
(6)注意事项:①如果存在步态倾斜则避免无辅助行走;②避免长时间坐和行走;③避免在治疗性练习和功能性活动时疼痛;④患侧肌力恢复或良好控制时方可两脚交替爬楼梯。
(7)训练内容
1)主动辅助膝关节屈曲:①主动辅助屈膝;②仰卧位,主动屈髋屈膝,脚后跟向臀部靠近,保持1~2分钟。
2)肌力训练:①桥式运动;②侧卧抬腿;③仰卧直抬腿;④坐-站练习;⑤立位提踵。
3)平衡及本体感觉训练:①平衡软垫立位平衡训练(闭眼);②左右交替高抬腿训练。
4)台阶训练。
5)辅助下步行训练。
6)辅助治疗:①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②冰敷。
4.问题讨论 膝关节单髁置换相对于全膝关节置换预后有何不同?
(谢欲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