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病例随访

患者出院后精神状态良好,除偶有口吃外,余均正常,行走自如,尚服用抗癫痫药维持。起病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头颅MR(图6-10)。

第6天

第1个月

第3个月

第6个月

图6-10 头颅MR

起病6个月后,患者步行前来院复查头颅MRV,提示:①左侧额叶陈旧性出血性脑梗死,与起病第3个月对比,血肿基本吸收;②上矢状窦血栓较前明显减少(图6-11)。

图6-11 第6个月头颅MRV

学习心得

本例“脑出血”患者,初期影像学表现与普通脑出血很相像,但本质上的病理机制不同,处理原则亦各异,应考虑抗凝或溶栓治疗。可见,症状与初期检查往往是一个深坑,一不留神可能就会坠入误诊误治的深渊。我们应客观看待表象,逐步逼近本质;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SSST)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约每年15/10万人,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产褥期妇女和老年人,多因误诊漏诊而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其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①感染性因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②非感染性因素:服用避孕药或其他药物、自身免疫疾病或全身系统疾病、血液疾病、遗传因素、血流动力学紊乱、手术、外伤或局部压迫等。此外,约有1/3的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找不到确切病因或危险因素。

本例最后确诊为SSST,随访复查半年仍未找到确切病因。上矢状窦是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常见发生部位。SSST发病形式多样,可呈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起病,临床表现与血栓形成部位、范围、梗阻程度及血栓进程和静脉侧支循环情况有关,血栓局限于上矢状窦前段时,可无明显症状及体征;血栓位于上矢状窦后方者,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可伴双下肢瘫痪、局限性下肢抽搐或全身抽搐、嗜睡乃至昏迷。SSST累及单侧横窦时主要表现为良性颅内压增高,而当血栓范围广泛,超过上矢状窦2/3以上时,常早期出现颅内压增高。头颅CT平扫或增强扫描可显示对SSST有诊断意义的征象,包括“条索征”“高密度三角征”和增强扫描后“Delta征”或“空三角征”等。抗凝治疗可明显改善血流供应,使闭塞的静脉窦部分或完全再通,并预防血栓扩展,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是治疗SSST的有效方法之一。

我们在临床实际中应拓宽思路,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分析疾病本质,不拘泥于局部症状、体征,更不应满足于常见疾病的诊断,特别是在遇到难以解释的失语、偏瘫、抽搐,常规治疗无法改善或原因不明的颅内压增高及意识障碍时,应注意头颅影像学的病灶分布是否与脑动脉供血区域相符合,警惕SSST的可能性,并行MRV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朱高峰 钟文宏)

特别鸣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 志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周立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丁 宁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刘励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方邦江 HmYNFPxCnYOnKPlJExpIMOxPRIw5TqBkHmbB9iX7wyWoTzfu6CllW+4tBXe669c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